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眼镜蛇发怒时脖子会变粗

眼镜蛇的脖子变粗,是向敌方发出警告。原来,它的肋骨一端是活动的,而颈部肋骨比其他部分的长,当它遇到侵扰时,其身体前半部竖起,颈部的肋骨就极力扩张,于是就将皮肤撑开,使脖子变粗。我们在电视、动物园里会看到眼镜蛇,特别是当它发怒的时候,把脑袋立起来,“脖子”也变得很粗,为什么眼镜蛇发怒时脖子会变粗?下面就给大家来解释一下原因。大家肯定听说过眼镜蛇吧,它是一种非常可怕的剧毒蛇,因为其颈部有一对白边黑心的眼镜斑纹,故称“眼镜蛇”。眼镜蛇的“脾气”很暴躁,发怒时“脸”虽不红,“脖子”却变粗,所以也有人称它为“膨颈蛇”。眼镜蛇发怒时为何脖子会变粗呢?原来,它的肋骨一端是活动的,而颈部肋骨比其他部分的长,当它遇到侵扰时,其身体前半部竖起,颈部的肋骨就极力扩张,于是就将皮肤撑开,使脖子变粗。眼镜蛇的脖子变粗,是向敌方发出警告。此外,眼镜蛇听到音乐时,由于受到声音的刺激,也会昂首发怒,脖子膨胀,昂起脖子摇晃着,像跳舞一般,其实并非跳舞,而是伺机咬侵扰者一口。如果你有机会亲眼见到眼镜蛇,可千万要小心提防。被眼镜蛇咬了该怎么办?首先,要保持镇定,不要惊慌,然后,立即在伤口近心端2-3cm处用柔软的绳带结扎,以阻止静脉和淋巴回流,但每隔15-20分钟放松一下,以防止结扎远端肢休发生缺血性坏死。第三步,要清洗伤口,伤口若有毒牙遗留,应取出毒牙并反复冲洗伤口;在伤后1——2小时内,在伤口处划开长2——3CM的十字切口,深达真皮以下;若能及时找到冰块,应将冰袋敷于伤肢,使血管及淋巴管收缩以减慢蛇毒的吸收。但应注意,血液毒型毒蛇咬伤者不宜做扩创性排毒,以免伤口流血不止。第四步,要用嘴把毒吸出来,每次吸允都要用清水漱口,但应注意吮吸者需无口腔及唇部溃破症状。第五步,打120求助。世界上最毒的毒蛇是什么?海蛇毒液的半数致死剂量为0.02毫克。几乎所有的海蛇都是有毒的,海蛇其中的青环海蛇更是拥有低于0.01毫克的半数致死剂量。如果你在游泳或者潜水的时候看到一条海蛇,最好马上离开。鹰钩鼻海蛇被一些爬虫学者称为“坏脾气和粗暴的蛇”,它们拥有最强烈的毒性和侵略性, 而且它们的毒液在许多情况下都会导致死亡。据说海蛇的毒性是眼镜蛇毒的8倍,所以千万不要靠近它们。

{0}

2,青环海蛇的价值

00:00 / 00:5770% 快捷键说明 空格: 播放 / 暂停Esc: 退出全屏 ↑: 音量提高10% ↓: 音量降低10% →: 单次快进5秒 ←: 单次快退5秒按住此处可拖拽 不再出现 可在播放器设置中重新打开小窗播放快捷键说明

{1}

3,中国毒蛇种类

①白唇竹叶青 【青竹蛇 竹叶青】 ②灰蓝扁尾海蛇 【Hydrophis cyanocinctus】 ③白眉蝮 【gloydius blomhoffi siniticus vipera ruselli siamensis】 ④金环蛇 ⑤眼镜王蛇 ⑥原矛头蝮 【老鼠蛇(福建德化)、龟壳花(闽南及台湾)、恶乌子(四川西南)、笋壳斑(四川 西南、福建建阳 )、野猫种(浙江)、蕲蛇盖(浙江)、龟壳花蛇。】 ⑦圆斑蝰 【百步蛇】 ⑧舟山眼镜蛇 ⑨莽山烙铁头 【小青龙、白尾蛇】 ⑩尖吻蝮 【白花蛇,百步蛇,五步蛇】 ⑾银环蛇 【白节蛇】 ⑿虎斑游蛇 【野鸡脖子】 ⒀喜玛拉雅白头蛇【白头蝰】 ⒁帝皇眼镜蛇王 【眼镜皇蛇,/ 眼镜蛇王 / 金刚眼镜王蛇】 ⒂黑眉锦蛇 【 眉蛇,家蛇,锦蛇,菜花蛇,黄长虫,慈鳗蛇,称星蛇,花广蛇】 ⒃红竹蛇 【Elaphe porphyracea】 ⒄青环海蛇 拉丁 【Hydrophis cyanocinctus】 ⒅粉链蛇 【火甲蛇】 ⒆坡普腹链蛇 【Amphiesma popei 黑链游蛇】 ⒇钝尾两头蛇 【Calamariaseptentrionalis】 21.红脖颈槽蛇 【野鸡项、红脖游蛇、扁脖子】 22.温泉蛇 【Thermophis baileyi】 23.西藏竹叶青蛇 【Trimeresurus tibetanus】 24.赤尾青竹丝 【赤尾鲐】 25.蝮蛇 【Agkistrodonhalys 土公蛇、草上飞】 26.丽纹蛇 【Calliophis macclellandi 环纹赤蛇】 27.墨脱竹叶青 【Trimeresurus medoensis】 28.赤链蛇 【Dinodon rufozonatum rufozonatum 火赤链红、四十八节、红长虫、红斑 蛇、红花子、燥地火链、红百节蛇、血三更、链子蛇】 29.黄唇青斑海蛇 【Laticauda colubrina ( Schneider )】 30.铅色水蛇 【水泡蛇】 三十一.棘鳞海蛇属 【Astrotia】 【注:以上排名不分先后】 如果此答案对您有帮助,请采纳,谢谢。
五步蛇 眼睛蛇 野鸡脖子 蝰蛇

{2}

4,海蛇的天敌是什么

海蛇的天敌是人类、鲨鱼,海龟、海鳗、鲸鱼、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等。海蛇最大的天敌就是人类,每年渔民都会从海中捕捞大量的海蛇,用来炖汤,加工海蛇干出售,对海蛇的危害是最大的。海蛇的天敌其次,生活在海边的一些捕食的大型鸟类也是海蛇的天敌,海蛇经常到海滩上游走,一旦被发现,就会遭到攻击捕食。还有生活海洋里的鲨鱼,海龟、海鳗、如果海蛇到了深海去也会是鲸鱼的食物。除了这些,各种海里的鱼类都是幼海蛇的天敌,它们面临的天敌有很多,并且,同类也会互相残杀。在浩瀚的大海里,海蛇是十分渺小的,无论是体型还是攻击能力,都很渺小。海蛇生活习性: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海蛇 (眼镜蛇科动物)

5,毒蛇有几种

蛇是人类的朋友,是生态环境中不可缺少的动物。蛇的种类很多,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3000种左右,毒蛇约占1/6,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6,有几种蛇的毒液可以致人死命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参考资料:http://www.journalofsnake.com/Article/zhishi/shezhi/200604/301.html

7,世界上的毒蛇都有哪些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澳洲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 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Se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Brown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毒蛇”
三种毒蛇和不带毒得!还有蟒蛇
响尾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全世界有毒蛇约有650余种,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我国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
澳洲内陆太攀蛇,竹叶青(,烙铁头, 蝮蛇,青环海蛇( 环纹海蛇( 平颏海蛇( 小头海蛇( 长吻海蛇( 海蝰(

文章TAG:青环海蛇  海蛇  为什么  什么  青环海蛇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