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为什么眼睛王蛇是世界最毒的蛇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taipan 中名:凶猛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乾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於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tiger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 sea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於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 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 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 - 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於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於乾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 brown 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於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眼镜王蛇是世界上最大的毒蛇,但是不是最毒的蛇,如果考虑陆栖和水栖所有的蛇,最毒的蛇当属贝尔彻海蛇,目前未有任何亚种被确认。它生活在澳大利亚西北部的阿什莫尔群岛的暗礁周围,毒性比任何陆地蛇大许多倍。而陆地上最毒的蛇是澳大利亚西部的内陆太攀蛇(内陆盾尖吻蛇) (Oxyuranns scutcuatus),每次分泌出的0.109克的毒液,就足以使21万8千只老鼠当场一命呜呼! 其毒性是眼镜王蛇的200倍。而贝尔彻海蛇的毒液比内陆太攀蛇的毒液厉害100倍。毒液毒性的强弱很大程度上是由半数致死量测试(即LD50测试)的结果决定的,测出的数值越小,毒液的毒性就越大。所以就单论毒性强弱的而言,贝尔彻海蛇是所有毒蛇里LD50数值最小的,仅为0.0013。下面附毒蛇LD50的排名贝尔彻海蛇:0.0013(争议) 裂颏海蛇(钩鼻海蛇):0.02(争议) 内陆盾尖吻蛇(内陆太攀蛇):0.025 杜氏剑尾海蛇:0.03 东部棕网澳蛇:0.0365 沿海盾尖吻蛇(海岸太攀蛇):0.039 虎蛇:0.04(不同地域毒性有较大差异) 长吻海蛇:0.044 青环海蛇:0.0464 平颏海蛇:0.06 蓝灰扁尾蛇:0.06 南棘蛇:0.07 棘眦海蛇:0.079 普通环蛇:0.08(争议) 青环蛇:0.08 黑头海蛇:0.082 棘鳞海蛇:0.0827 银环蛇:0.09 德州珊瑚蛇:0.118 刚果水眼镜蛇:0.12 菲律宾眼镜蛇:0.14 环纹水眼镜蛇:0.143 马来环蛇:0.146 印澳海蛇:0.21 黑树眼镜蛇(黑曼巴蛇):0.25 白吻珊瑚蛇:0.255 金黄珊瑚蛇:0.3 舟山眼镜蛇:0.345 印度眼镜蛇:0.35 孟加拉眼镜蛇:0.373 中美珊瑚蛇:0.394 西部拟眼镜蛇:0.473 沙漠眼镜蛇:0.48 澳铜蛇:0.5 海角眼镜蛇:0.57 近缘拟眼镜蛇:0.66 绿树眼镜蛇:0.7 阿根廷珊瑚蛇:0.701 东非树眼镜蛇:0.72 中亚眼镜蛇:0.96 埃亖及眼镜蛇:0.96 黑颈喷毒眼镜蛇:1.15 眼镜王蛇:1.7 金环蛇:2.4 唾蛇:2.65 当然,这个数据存在很大争议,因为贝尔彻海蛇的毒素威力相当神秘,有些爬虫学家及蛇类爱好者认为,相对贝尔彻海蛇而言,钩鼻海蛇(Enhydrina schistosa)以及内陆太攀蛇(Oxyuranus microlepidotus)的毒素更具危险性。

为什么眼睛王蛇是世界最毒的蛇

2,黑白相间的海蛇是什么蛇

您好,那是:环纹海蛇。环纹海蛇属于眼镜蛇科、海蛇属,主要分布在印度洋沿岸以及我国的广东、广西、海南、福建等地沿海。环纹海蛇体表分布有50-70个黑色环斑,环斑之间为白色或者浅黄色,头比较小,尾部侧扁适合在水中游动,环纹海蛇有剧毒,靠捕食鱼类和乌贼为生,沿岸捕鱼时抓到环纹海蛇需要小心处理,被咬伤会非常致命,目前环纹海蛇已被收入三有动物名录,禁止捕捉和贩卖。

黑白相间的海蛇是什么蛇

3,有几种蛇的毒液可以致人死命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参考资料:http://www.journalofsnake.com/Article/zhishi/shezhi/200604/301.html

有几种蛇的毒液可以致人死命

4,草原上的蛇种是什么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便秘 - 同进士出身 六级 3-5 22:02水蛇和陆蛇,两栖蛇 50种 回答者:LOVEzat - 童生 一级 3-11 19:56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回答者:hmilycat - 见习魔法师 二级 3-5 22:01 -------------------------------------------------------------------------------- 蛇与某些类蜥蜴同属于爬行动物。按自然界动物的分类,它属于爬行纲、有鳞亚纲、蛇目。蛇类在世界上分布极为广泛,其种属随地域、气候、环境而各异。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在我国各省都有蛇的分布,但大部分蛇种集中于长江以南、西南各省,已知现有蛇类 174 种,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参考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7933284.html

5,海蛇怕什么东西

海蛇 哈利波特中 魔法部分类级别:XXX 大西洋、太平洋和地中海中都可以见到海蛇。虽然它们的外表挺吓人的,但是人们知道,它们从来没有杀害过任何人,不过麻瓜们异想天开地记述过它们的残暴行为。海蛇的身体可长到一百英尺,脑袋像马的脑袋,长长的蛇身经常拱出海面。 海 蛇(Pelamis platurus),是蛇目眼镜蛇科的一亚科。与眼镜蛇亚科相似 ,都是具有前沟牙的毒蛇。尾侧扁如桨,躯干后部亦略侧扁。本亚科有13属、38种。西起波斯湾东至日本,南达澳大利亚的暖水性海洋都有分布,但大西洋中没有海蛇。 在蛇类演化的早期阶段,地球上曾出现过巨大的海蛇,这些大海蛇只存在很短的时间就灭绝了,仅留下为数不多的的化石,作为它们旧日曾活在世上的见证。 现代海蛇的个体都不很大,它们对于海洋生活环境已有了不同程度的适应性。在北起菲律宾岛、南到大洋洲北部。西至印度海岸的广大海区有一种历史最古老的海蛇——锉蛇,这是海蛇中少有的无毒蛇类,体长大约60厘米至1米之间,肌肉松软,身体呈黄褐色,表面有很细的粒状鳞片。锉蛇的心血管和呼吸的生理机能非常适于水中生活,它的血红蛋白输氧效率特别高,潜水时的心跳可降到每分钟1次以下。它在水中的潜伏时间可以长达5小时之久,而在这期间的呼吸功能有13%是通过皮肤进行的。锉蛇唇部的组织和鳞片能将嘴封得滴水不漏,下颌有一个盐分泌腺,用来分担肾脏排泄盐分的沉重负担。锉蛇现在已十分少见了。 现存的海蛇约有50种,它们和眼镜蛇有密切的亲缘关系。世界上大多数海蛇都聚集在大洋洲北部至南亚各半岛之间的水域内。这些海蛇之所以能在海中大量活下来,是因为它们都有像船桨一样的扁平尾巴,很善于游泳;二是因为它们都有毒牙,能杀死捕获物和威慑敌人。这些海蛇也有和锉蛇类似的盐分泌腺和能够紧闭的嘴。但总的说来,它们的生理机能对海洋的适应性不如锉蛇,这可能是由于它们在海中生活的历史不如锉蛇长的缘故。 海蛇喜欢在大陆架和海岛周围的浅水中栖息,在水深超过100米的开阔海域中很少见。它们有的喜欢呆在沙底或泥底的混水中,有些却喜欢在珊瑚礁周围的清水里活动。海蛇潜水的深度不等,有的深些,有的浅些。曾有人在四五十米水深处见到过海蛇。浅水海蛇的潜水时间一般不超过30分钟,在水面上停留的时间也很短,每次只是露出头来,很快吸上一口气就又潜入水中了。深水海蛇在水面逗留的时间较长,特别是在傍晚和夜间更是不舍得离开水面了。它们潜水的时间可长达2~3个小时。 海蛇对食物是有选择的,很多海蛇的摄食习性与它们的体型有关。有的海蛇身体又粗又大,脖子却又细又长,头也小得出奇,这样的海蛇几乎全是以掘穴鳗额为食。有的海蛇以鱼卵为食,这类海蛇的牙齿又小又少,毒牙和毒腺也不大。还有些海蛇很喜欢捕食身上长有毒刺的鱼,在菲律宾的北萨扬海就有一种专以鳗尾鲶为食的海蛇。鳗尾鲶身上的毒刺刺人非常痛,甚至能将人刺成重伤,可是海蛇却不在乎这个。除了鱼类以外,海蛇也常袭击较大的生物。 在海蛇的生殖季节,它们往往聚拢一起,形成绵延几十千米的长蛇阵,这就是海蛇在生殖期出现的大规模聚会现象。有的港口有时会因海蛇群浮于水面而使整个港口沸腾起来。完全水栖的海蛇繁殖方式为卵胎生,每次产下3~4尾20~30厘米长的小海蛇。而能上岸的海蛇,依然保持卵生,它们在海滨沙滩上产卵,任其自然孵化。 海蛇也有天敌,海鹰和其它肉食海鸟就吃海蛇。它们一看见海蛇在海面上游动,就疾速从空中俯冲下来,衔起一条就远走高飞,尽管海蛇凶狠,可它一旦离开了水就没有进攻能力,而且几乎完全不能自卫了。另外,有些鲨鱼也以海蛇为食。至于其它有关海蛇天敌的情况,目前了解还不多。 海蛇的毒液属于最强的动物毒。钩嘴海蛇毒液相当于眼镜蛇毒液毒性的两倍,是氰化钠毒性的80倍。海蛇毒液的成分是类似眼镜蛇毒的神经毒,然而奇怪的是,它的毒液对人体损害的部位主要是随意肌,而不是神经系统。海蛇咬人无疼痛感,其毒性发作又有一段潜伏期,被海蛇咬伤后30分钟甚至3小时内都没有明显中毒症状,然而这很危险,容易使人麻痹大意。实际上海蛇毒被人体吸收非常快,中毒后最先感到的是肌肉无力、酸痛,眼睑下垂,颌部强直,有点像破伤风的症状,同时心脏和肾脏也会受到严重损伤。被咬伤的人,可能在几小时至几天内死亡。多数海蛇是在受到骚扰时才伤人。 两栖海蛇共有5种,性情相当温和,可以任人摆布。与其它卵胎生海蛇不同,两栖海蛇是卵生的,在产卵季节,两栖海蛇经常成群结队到固定的海岛上去产卵,菲律宾的加托岛就是海蛇常去的海岛之一。多年来,人们一直在这些岛上进行商业性的捕蛇活动,目前在加托岛每年捕蛇18万条,琉球群岛也有类似的捕蛇活动。 和陆生蛇一样,海蛇也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它的皮可用来做乐器和手工艺品;蛇肉和蛇蛋可食,味道很鲜美;某些内脏可人药。 中国沿海有记载的共8属、12种。本科动物腹鳞大多退化、不发达甚或消失;鼻孔多开于吻背,只需将鼻孔露出水面便可呼吸空气,在潜入水下时,鼻孔关闭瓣膜,防止海水进入。海蛇栖息于大陆沿岸半咸水的河口带。菲律宾的塔尔湖中有一种海蛇,终生生活在淡水里,因而被称为淡水海蛇。海蛇以鱼为主要食物,常摄食体型细长的鱼类。大多为卵胎生。海蛇亚科,许多种体形较长,头、颈和前半身甚细,产仔。 中国常见的有青环海蛇、环纹海蛇、平颏海蛇、小头海蛇、长吻海蛇、海蝰等种。扁尾蛇亚科是适应海水生活时间不太久的海蛇类,躯干前后粗细差别不大,仅尾部侧扁;其中扁尾蛇属的鼻孔仍开于吻侧,个别种类到岸边产卵。人被海蛇咬伤后,由于蛇毒破坏横纹肌纤维,会出现肌红蛋白尿,并导致呼吸麻痹。
鹰 应该抓不到海蛇吧?海蛇就是生活在海中的蛇,当然可能和陆地上长的不太一样,经过太多年进化嘛。 海蛇似乎没有天敌吧,不知道鲨鱼吃不吃蛇。大多海蛇都有剧毒。可能和海里生物体形都比较大,昆虫少有关系。
海蛇就是蛇,只不过是生活在海里的而已。 海蛇都很怕火!!
海蛇的天敌呗.
海蛇都很怕你!!

6,世界上蛇的种类有多少

蛇爬行动物。现在世界上已知的蛇有3000多种,它们的体形大小相差悬殊。最大的蟒蛇长达10多米,体重可达几百公斤。最小的盲蛇,体长只有十几厘米,体重才几克。蛇的全身覆盖着鳞片,鳞片、肋皮肌、肋骨和脊椎骨的协同作用使蛇能够迅速地蜿蜒爬行。蛇常吐“芯子”。芯子就是它的舌头,长而有分叉,能感受空气中化学成分的刺激,从而判断周围有敌人还是有食物。蛇的下颌骨与头骨连接得非常松弛,而且下颌骨中间还以韧带相连,因此可以吞食比自己头部大四、五倍的食物。从蚯蚓、昆虫到鱼、蛙、鸟、兽都可作为蛇的食物。生殖方式有卵生和卵胎生两种。蛇分无毒蛇和毒蛇。毒蛇最重要的特征是口腔上颌生有毒牙,头部多呈三角形。我国有名的毒蛇有:眼镜王蛇、眼镜蛇、蝮蛇、金环蛇、银环蛇、竹叶青等。
目前,我国已知蛇类大约有219种,且绝大多数是无毒蛇种海蛇(均为剧毒蛇),陆地产的剧毒蛇仅有10种,号称中国“十大毒蛇”。总的来说,我国是世界上产蛇最多的国家,同时也是消费蛇类较多的国家之一。
全世界的蛇类有2700多种,其中毒蛇有600多种,而真正致人死命的不过10几种。能喷射毒液的蝰蛇可以将毒液喷出4米多远,在捕食时,毒液是它的武器,可以杀死猎物,蛇在吃猎物的时候不会把猎物撕成小块,而是整个吞下。蛇能吞下比它身体还大的猎物
已知世界上现有蛇类2200 多种,分别隶属 10 科,其中有毒蛇 600 余种,而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
世上的蛇,大约在2500种,其中有毒的占650种.
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分布在福建、江西、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活动于平原、丘陵、山地丛林、塘边、溪沟边和住宅附近。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分布在安徽、浙江、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海南、贵州、云南。栖息於平原、丘陵的多水地带或山坡、田野、路旁。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四川。生活于平原、丘陵、山区的山野、田边和住宅附近。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分布於云南、四川、和 广西,近年来,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分布於浙江、江南、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四川、贵州、云南和西藏。生活于平原至海拔 1000 米的山区。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分布于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分布于辽宁、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分布于山东、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沿海。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分布于山东、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岛、广西。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分布于福建、广东、海南岛、广西。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分布於福建、广东、广西,生活在平原、丘陵和山区,多栖息于田野中。台湾产台湾亚种。东南亚也有蝰蛇分布。近年来,大量的蝰蛇从缅甸、泰国流入我国。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有较强耐寒性。多栖息于平原、丘陵地带、荒野、田边和路旁。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分布于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生活在海拔100-1300米的山区、丘陵地带。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体长约1米。分布於安徽、淅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陕西、甘肃、四川、贵州。生活在海拔 100 米以上的丘陵、山区的灌木丛、溪边或山区住宅附近草堆或石缝中。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广泛分布於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生活于山区树丛或竹林,常栖息於溪涧边灌木杂草或山区稻田田埂杂草,或宅旁柴堆、瓜棚。

7,世界上的毒蛇都有哪些

全世界有毒蛇约有650余种,对人有致命危险的主要毒蛇有 195 种,我国有毒的占 48 种,其中陆地常见的主要毒蛇有 10 种,海生毒蛇 10 余种:1.眼镜蛇科 ELAPIDAE 本科属前沟牙类毒蛇,毒液以神经毒为主 。 金环蛇 (Bungarus fascitus):俗称金甲带、铁包金、国公棍、佛蛇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黄环和黑环相间排列,两环宽窄大致相等,尾短圆钝,体长 1.2-1.5 米。 银环蛇(Bungarus multicinctus):俗称过基峡、白节黑、金钱白花蛇、银甲带、银包铁等。头椭圆形,全身体背有白环和黑环相间排列,白环较窄,尾细长,体长1米左右。 眼镜蛇 (Naja naja atra):俗称饭铲头、吹风蛇、饭匙头等,头椭圆形,颈部背面有白色眼镜架状斑纹,激怒时其前身 1/3 竖起,颈部膨扁,发“呼呼”之声,体背黑褐色,间有十多个黄白色横斑,体长可达2米。 眼镜蛇孟加拉亚种(Naja naja kaouthia):该蛇从泰国等地流入广东,广东地区称该蛇为“泰国眼镜蛇”。该蛇颈背的眼镜斑只有单个圆圈,体长在2米以上,其排毒量大,蛇毒毒性较强。 眼镜王蛇(Ophiophagus hannah):俗称过山峰、大眼镜蛇等,外形似眼镜蛇,体更长,可达5米,颈部膨扁时有白色的倒写 V 字形斑,体背有窄白色带斑纹 40-50 个,激怒时其前身 1/2 竖起,性凶猛,会主动攻击人畜。 2.海蛇科 HYDROPHIDAE 本科蛇终生栖于海中,尾扁似桨,与眼镜蛇科同属前沟牙类毒蛇,系神经毒类。我国海域有16 种,分布较广、数量较多的有如下几种: 青环海蛇(Hydrophis cyanocinctus): 环纹海蛇(Hydrophis fasciatus atriceps): 平颏海蛇(Lapemis hardwickii): 小头海蛇(Microcephalophis gracilis) 长吻海蛇(Pelamis platurus) 海蝰(Praescutata viperine) 3.蝰科 VIPERIDAE 本科为管牙类毒蛇,分泌的毒液以血循毒为主,因颊窝的有无而分为蝮亚科和蝰亚科 。 蝰亚科(Viperinae):有白头蝰、北极蝰、草原蝰、蝰蛇等,常见者有蝰蛇。 蝰蛇(Vipera russelli siamensis):俗称圆斑蝰、金钱斑、百步蛇、八步蛇、百步金钱豹等。头呈三角形,体粗尾短,头背有三块圆斑,体背有三纵行大圆斑,背脊一行圆斑与两侧交错排列,圆斑中央紫褐色,四周黑色,镶以黄白色边,性凶猛。 蝮亚科(Crotalinae):有 10 种,均是剧毒蛇。 蝮蛇(Agkistrodon halys):全国除广东、海南、广西外、均有分布。头略呈三角形,体粗短,尾短,全背呈暗褐色,体侧各有深褐色圆形斑纹一行。 尖吻蝮(Agkistrodon acutus):俗称五步蛇、百步蛇、翘鼻蛇等。头呈三角形,吻端突出且向上翘起,体背灰褐色,布有灰白色菱形方斑,腹面白色,有多个明显黑色圆斑,体长可达 1.5 米。 烙铁头(Trimeresures mucrosquamatus):俗称烙铁头(因形似旧式烙铁)、龟壳花蛇、金钱斑等,头部三角形,颈细,吻较窄,体长1米余,体背棕褐色,有镶浅黄色边的紫棕色斑块, 竹叶青(Trimeresures stejnegeri):俗称青竹蛇、刁竹青、青竹标。头呈三角形,颈细,眼红色,体背呈草绿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为红白色侧线,或为黄色侧线,尾焦黄色,体长 60- 90 厘米。 ,
世界上最毒的十种蛇   NO。1   最毒:Inland Taipan   中名:澳洲内陆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 Microlepidotus   分布:澳洲中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干燥平原、草原,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2   第二名:King BrownSnake   中名:棕伊澳蛇   学名:Pseudechis Austr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沙漠,   以蛙、蟾蜍、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3   第三名:Taipan Snake   中名:太攀蛇   学名:OxyuranusScutellatus   分布:分布于澳洲北部、新几内亚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林地,以小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NO。4   第四名:Eastern Tiger Snake   中名:东方虎蛇   学名:Notechis。sp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鸟类、小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6   第六名:Giant BandedSe Krait   中名:巨环海蛇   学名:Laticauda colubrina   分布:澳洲东北部   other:体长约两公尺。栖息于海洋,食物以鱼类为主,卵生   第七名:Tiger Snake   中名:另一种虎蛇   学名:NotechisScutatus   分布:澳洲东部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   以两栖类为食,胎生。   NO。8   第八名:Black Tiger Snake   中名:黑虎蛇   学名:NotechisAter   分布:澳洲东南部-塔斯梅尼亚岛   other:体长约1。2公尺。栖息于沙丘、海滩、草丛等地,   以两栖类、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9   第九名:Death Adder   中名:死亡蝮蛇   学名:Acanthophis Antarcticu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50公分。栖息于干燥多石的灌木林,   以鸟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胎生。   NO。10   第十名:WesternBrownSnake   中名:西部拟眼镜蛇   学名:Pseudonaja Nuchalis   分布:澳洲   other:体长约1。5公尺。栖息于树林、草原、沙漠等地,   以小型爬虫类和小型哺乳动物为食,卵生。   单兵反坦克火箭筒——“毒蛇”
三种毒蛇和不带毒得!还有蟒蛇
响尾蛇 眼镜蛇 眼镜王蛇
澳洲内陆太攀蛇,竹叶青(,烙铁头, 蝮蛇,青环海蛇( 环纹海蛇( 平颏海蛇( 小头海蛇( 长吻海蛇( 海蝰(

文章TAG:环纹海蛇环纹海蛇  为什么  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