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地榆有什么用处

地榆的功效是:凉血止血,收敛,解毒。用于便血、痔血、血立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只是腾讯公司的一种对钻级用户的优惠活动啊!一般只有黄钻和红钻等才可以获得q豆的!

地榆有什么用处

2,地榆是什么植物 地榆属于什么科植物

1、地榆是蔷薇科地榆属多年生草本植物,纺锤形粗壮根,短柄小叶,紫红色花瓣,果实包藏萼筒内。别名“黄爪香”、“玉札”、“玉豉”或“酸赭”等。 2、地榆也是中草药。性寒,味苦酸,无毒;归肝、肺、肾和大肠经。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培清养阴,消肿敛疮等功效。

地榆是什么植物 地榆属于什么科植物

3,中药地榆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地榆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中药地榆的功效和主治是什么

4,地榆是什么植物

地榆(拉丁学名: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蔷薇科地榆属植物。其生于向阳山坡、灌丛,喜沙性土壤。 地榆高30~120厘米;根粗壮,多呈纺锤形,稀圆柱形,表面棕褐色或紫褐色,有纵皱及横裂纹,横切面黄白或紫红色,较平正;茎直立;小叶片有短柄,卵形或长圆状卵形;茎生叶较少。其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

5,地榆有什么功效

地榆以根部入药,一般春季采挖晒干即可,其性寒、味苦、酸,有凉血止血、清热解毒以及消肿敛疮的功效,因而临床上对于咯血、尿血、便血以及湿疹、赤白带下等方面的疾病症状有治疗作用。1.止血作用止血作用是地榆当中较为突出的作用,药理研究也表明了这一点,研究显示,地榆的鞣质成分可以缩短凝血时间,从而起到止血作用。2.抗炎抗菌研究显示,地榆对于炎症所致的肿胀症状有改善作用,同时对于大肠杆菌、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等多种细菌有抑制作用。3.镇吐作用药理研究还表明,地榆具有镇吐作用,可以抑制洋地黄引起的催吐作用。
痔疮出血,余常用地榆槐角丸治之,见效甚速。方药组成如下:槐花、槐角各90克,枳壳、当归、大黄、赤芍、防风、荆芥穗各30克,地榆、黄芩、生地、红花各60克。蜜丸10克重,每天服3次,每次服1丸。方中地榆与槐角配伍,有相辅相成之妙,凉血止血之力更胜。此方乃治疗痔血之灵丹也。

6,地榆是什么药

地榆(学名:Radix Sanguisorbae )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分布在亚洲北温带、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生长于海拔30米至3,000米的地区,常生于灌丛中、山坡草地、草原、草甸及疏林下,已由人工引种栽培。中草药名称地榆(拼音名Diyu),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燥根。5~6cm,宽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 在百度百科里有更加详细的。
地榆 苦酸;寒;无毒   归经 肝;肺;肾;大肠经   功效 凉血止血,清热解毒,消肿敛疮 主治 吐血,咯血,衄血,尿血,便血,痔血,血痢,崩漏,赤白带下,疮痈肿痛,湿疹,阴痒,水火烫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120g;或入丸、散,亦可绞汁内服。外用:适量,煎水或捣汁外涂;也可研末掺或捣烂外敷。   用药禁忌 虚寒者忌服。
草原,基部截形或浅心形:Radix Sanguisorbae )为蔷薇科地榆属的植物,干燥、广布于欧洲以及中国,洗净,有小突尖,宽0、草甸及疏林下,或趁鲜切片、山坡草地,干燥,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来源为植物地榆的干燥根,常生于灌丛中,除去须根,先端钝。分布在亚洲北温带。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地榆(学名。生长于海拔30米至3。5~3cm。5~6cm。中草药名称地榆(拼音名Diyu),已由人工引种栽培,000米的地区

7,地榆是什么药材

地榆 为蔷薇科植物地榆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或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var.longifolia(Bert.) Yu et Li的根。前者产于我国南北各地,后者习称“绵地榆”,主要产于安徽、浙江、江苏、江西等地。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晒干生用,或炒炭用。 【药性】苦、酸、涩,微寒。归肝、大肠经。 【功效】凉血止血,解毒敛疮。 【应用】 1.血热出血证。本品味苦寒入血分,长于泄热而凉血止血;味兼酸涩,又能收敛止血,可用治多种血热出血之证。又因其性下降,故尤宜于下焦之下血。用治便血因于热甚者,常配伍生地黄、白芍、黄芩、槐花等,如约营煎(《景岳全书》);用治痔疮出血,血色鲜红者,常与槐角、防风、黄芩、枳壳等配伍,如槐角丸(《和剂局方》);用治血热甚,崩漏量多色红,兼见口燥唇焦者,可与生地黄、黄芩、牡丹皮等同用,如治崩极验方(《女科要旨》)。本品苦寒兼酸涩,功能清热解毒,凉血涩肠而止痢,对于血痢不止者亦有良效,常与甘草同用,如地榆汤(《圣济总录》)。 2.烫伤、湿疹、疮疡痈肿。本品苦寒能泻火解毒,味酸涩能敛疮,为治水火烫伤之要药,可单味研末麻油调敷,或配大黄粉,或配黄连、冰片研末调敷;用治湿疹及皮肤溃烂,可以本品浓煎外洗,或用纱布浸药外敷,亦可配煅石膏、枯矾研末外掺患处;本品清热凉血,又能解毒消肿,用治疮疡痈肿,无论成脓与否均可运用。若初起未成脓者,可单用地榆煎汁浸洗,或湿敷患处;若已成脓者,可用单味鲜地榆叶,或配伍其他清热解毒药,捣烂外敷局部。 【用法用量】煎服,10~15g,大剂量可用至3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止血多炒炭用,解毒敛疮多生用。 【使用注意】本品性寒酸涩,凡虚寒性便血、下痢、崩漏及出血有瘀者慎用。对于大面积烧伤病人,不宜使用地榆制剂外涂,以防其所含鞣质被大量吸收而引起中毒性肝炎。 【古籍摘要】 1.《神农本草经》:“主妇人乳痓痛,七伤,带下病,止痛,除恶肉,止汗,疗金疮。” 2.《本草纲目》:“地榆,除下焦热,治大小便血证。止血,取上截切片炒用,其梢能行血,不可不知。杨士瀛云:诸疮痈者加地榆,痒者加黄芩。” 3.《本草正》:“味苦微涩,性寒而降,既消且涩,故能止吐血、衄血,清火明目,治肠风血痢及女人崩漏下血,月经不止,带浊痔漏,产后阴气散失,亦敛盗汗,疗热痞,除恶肉,止疮毒疼痛。凡血热者当用,虚寒者不相宜也。作膏可贴金疮,捣汁可涂虎、犬、蛇、虫伤毒,饮之亦可。” 【现代研究】 1.化学成分:地榆根部含有地榆苷Ⅰ、Ⅱ、A、B、E等及酚酸类性化合物,尚含少量维生素A。止血主要成分为鞣质。 2.药理作用:地榆煎剂可明显缩短出血和凝血时间,生地榆止血作用明显优于地榆炭;实验表明,地榆制剂对烧伤、烫伤及伤口的愈合有明显的作用,能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减少渗出,减轻组织水肿,且药物在创面形成一层保护膜,有收敛作用,可减少皮肤擦伤,防止感染,有利于防止烧、烫伤早期休克和减少死亡发生率。体外实验表明,地榆水煎剂对伤寒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及钩端螺旋体等均有抑制作用,尤其对痢疾杆菌作用较强。 3.临床研究:用地榆30g,醋适量。以醋煎地榆,放置一夜,次晨温服之,每日1剂。治疗崩漏43例,总有效率为95%(山东中医杂志,1991,3:53);用地榆、艾叶各10~30g,大黄6g(后下),煎服,每日1剂,3~7天为1疗程。治疗菌痢80例,总有效率为96.3%(湖北中医杂志,1994,4:32);另据报道,本品还可用治伤寒、上消化道出血、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肛裂、烫伤等。
凉血止血用的,主入大肠经
一作中药名   地榆 Radix Sanguisorbae   (英) Garden Burnet Root   别名 黄瓜香、山地瓜、猪人参、血箭草。   来源 蔷薇科植物地榆 Sanguisorba officinalis L.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有时带紫色。羽状复叶,基生叶有长柄,茎生叶互生;托叶镰状,有齿;小叶7~21,矩状椭圆形,长1.5~6cm,宽0.5~3cm,先端钝,有小突尖,基部截形或浅心形,边缘有圆而锐的锯齿,小叶柄基部具小托叶。穗状花序顶生,圆拄形,花小而密集;花被4裂,花瓣状,紫红色。瘦果椭圆形,竭色,花被宿存。花果期7~9月。   生于山坡、草地、林缘灌丛及田边。主产江苏、浙江。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生用或炒炭用。   性状 根呈不规则纺锤形或圆柱形,稍弯曲或扭曲,长5~25cm,直径0.5~2cm;表面灰褐色、棕褐色或暗紫色,粗糙,有纵皱纹、横裂纹及支根痕;质硬,断面较平坦或皮部露出绵状纤维。味微苦涩。   化学成分 含地榆甙I、II(ziyu-glycosideI,II)、地榆皂甙A、B、E(sanguisorbin A,B,E)和没食子酸、鞣质等。   性味 性微寒,味苦、酸、涩。   功能主治 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附注 同属植物长叶地榆S. officinalis L. var. longifolia(Bert.)Yu et Li 的根亦作地榆入药。

文章TAG:有什么地榆  地榆有什么用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