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李白的上阳台帖写给谁的

《上阳台帖》:“山高水长,物象千万,非有老笔,清壮可穷。十八日,上阳台书,太白。”正文其实是四言诗,而这四句诗实际上是李白对一个男人的告白。这个男人不是大家想的李白的好基友杜甫,而是一位道士,名司马承祯。司马承祯是唐朝著名道士,道教上清派第十二代宗师,法号道隐,自号白云子。司马承祯是河内温县人,自幼聪慧过人,但他没有科举取仕之心,反而自幼笃学好道,后来拜嵩山道士潘师正为师,成为上清派弟子。司马承祯一心向道,很快在经法、符篆等上有所成就,武则天时期受女帝称赞,唐睿宗时期还被皇帝邀请到宫中,探讨阴阳术数与理国之事,唐玄宗时期奉命在王屋山开宗立派,建造阳台观。司马承祯是一位道法精深的道士,同时也是一位文学素养很高的道士。他在诗书画方面成就都很高,至少受到李白等人的敬重。开元十二年,李白出蜀游三峡的时候在江陵一带偶遇司马承祯,两人有所交集。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游王屋山,于是顺便前往阳台观拜访司马承祯。到了阳台观才知道,司马承祯早已仙逝,只留有书画存世。李白看见司马承祯遗留在世间的书画,一时有感而发,于是有了《上阳台帖》。

李白的上阳台帖写给谁的

2,上阳台帖的正确读法

上阳台帖的正确读法:shàng yáng tái tiě李太白《上阳台帖》纸本,纵28.5cm、横38.1cm。草书5行,共25字,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为李白书自咏四言诗,也是其唯一传世的书法真迹。上阳台帖为744年(天宝三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时所作。李白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观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无缘再见。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有感而作《上阳台》。上阳台帖前绫隔水上宋徽宗瘦金书标题“唐李太白上阳台”。帖后纸拖尾又有瘦金书跋一段。帖前骑缝处有旧圆印,帖左下角有旧连珠印,俱已剥落模糊,是否宣和玺印不可知。南宋时曾经赵孟坚、贾似道收藏,有“子固”白文印和“秋壑图书”朱文印。时代背景唐代是中国书法草书体发展的一个巅峰。初唐时期,太宗李世民即大力倡导学习王羲之,并带头习王,开清新活泼书风,也从此奠定王羲之书圣之地位。而后有孙过庭、李怀琳等草书大家,源于二王,又有创新,笔法丰富而多变,发展完善了二王草书的技法系统。及至盛唐时期,那更是对草书尊崇有加,皇宫内府,大臣公侯,士大夫及有文化一族,谁都能挥洒几笔草体,可谓大唐草书之盛世。李白亦是在当时涉草并取得一定成就之士。其草书来自张旭一脉,且风格飘然有仙气。李白于开元十二年(724年)出蜀游三峡,至江陵遇道士司马承祯,得到司马承祯赞赏。后唐玄宗命司马承祯王屋山建立道观,并题写匾额。而司马承祯不仅道术精深,而且诗、书、画皆有极高造诣,擅长山水画。天宝三年(744年),李白与杜甫、高适同游王屋山阳台宫,并来此寻访司马承祯,待到达阳台宫后,方知司马承祯已经仙逝。不见其人,惟睹其画,故有感而书《上阳台帖》。

上阳台帖的正确读法


文章TAG:上阳台贴  李白的上阳台帖写给谁的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