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世界上最大的土楼圆楼

平和九峰黄田村的龙见楼也是圆土楼,它的外径是82米。 平和芦溪镇芦丰村的厥宁楼也是圆形土楼,外径77米,曾被认定为最大圆形土楼,这记录也被不断打破。

世界上最大的土楼圆楼

2,福建人的土楼为什么是圆的

因为这样既可以节省空间又可以适应内部结构灵活多变的需要,同时也无需像外环那样突出防卫功能,何况其承重远比外环小。楼内其他附属建筑如厨房、浴室等墙体也使用同类材料。圆楼的共同特点是:大门、祖堂等主要建筑都在中轴线上,两边的建筑对称,这与其他种类的土楼相同。多环同心圆楼外高内低,楼中有楼,环环相套,祖堂设于楼中心,环与环之间以天井相隔,以廊道相通,而且廊道均与祖堂相连,只有一环的圆楼祖堂则设于正对楼大门的后侧厅堂(又称上厅)。圆楼的外环(主楼)呈圆形状,以厚实坚固的生土墙承重,其土墙依层次升高而逐渐减少厚度,底层厚1米多至2米,顶层厚0.4米至0.8米,楼层越高、直径越大的圆楼土墙也就越厚。扩展资料土楼的建筑材料,主要是沙质黏土、杉木、石料,用量最大,是整座土楼最基本的材料,其他材料如沙、石灰、竹片、青砖、瓦等的用量相对较少。用于夯筑承重墙的沙质黏土,指沙质黄土与黏土按一定比例拌成的泥土。纯沙质黄土含沙质过多,无法结团,缺乏坚固性;纯黏土虽然容易结团,但是如果缺沙,则如同未掺沙的水泥一样,干燥后会裂开,缺乏韧性,唯有两者按一定比例拌合才能用于夯筑土墙。杉木不但比重比松木、杂木小得多,富于弹性,并且在地面干燥的环境中不容易腐烂。石料主要用于砌墙基,其次用于铺设廊道、天井、门坪、道路等,还用于制作门框、台阶、柱座等,均为花岗石或青石,取自溪河之中或山上。用于砌墙基的石料大者需数人才抬得动。花岗石占绝大多数,青石不多见,一般用于制作门框。较小的鹅卵石主要用于铺设通廊、道路、门坪、天井,当然砌墙也少不了它。土楼的建筑结构,最显著的特点表现在主体建筑土木结构,非主体建筑即楼内被围合的其他建筑,大多数为砖木结构,或以土坯代替青砖。楼外的附属建筑也是如此。另外穿斗、抬梁混合式构架结构也是土楼建筑结构中常见的一种,它的特点是,建筑物内部空间可按需要而扩大,按用途灵活安排。

福建人的土楼为什么是圆的

3,客家围屋的圆形围楼

典型:福建土楼圆形的围龙屋简称土楼、圆楼或圆寨,在闽西和粤东都有分布。由于其正圆形的外形和全封闭的设计,较早为世人所知。客家式圆楼可能是围龙式的客家围屋和闽南当地的福佬人的土楼结合的结果。和围龙式的客家围屋相比,圆形土楼具有更强的防御性功能。修筑圆楼需要用到质地特殊的黄土,将刚挖好的黄泥堆放三个月,经过特殊的发酵过程而形成“熟泥”,再经过数道搅拌程序,将煮至融化的糯米浆加入黑糖或蜂蜜,再倒入熟泥中一起搅动,方能使用。自诏安来到台湾云林的诏安客可能在当地找不到合适的建材,而无法建造圆楼,只能建造ㄇ字形的房子,并连成集村的形式。

客家围屋的圆形围楼

4,客家民居的圆楼

圆楼是当地福建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以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永定全县有圆楼360座,方楼4000余座。尤以奇特的圆形土楼最富于客家传统色彩,最为震撼人心。圆形土楼是客家民居的典范,堪称天下第一楼。它象地下冒出来的“蘑菇”,如同自天而降的“飞碟”。这种圆楼都由二、三圈组成,由内到外,环环相套,外圈高十余米,四层,有一、二百个房间,一层是厨房和餐厅,二层是仓库,三、四层是卧室;二圈两层有三五十个房间,一般是客房,中一间是祖堂,是居住在楼内的几百人婚、丧、喜、庆的公共场所。楼内还有水井、浴室、磨房等设施。土楼采用当地生土夯筑,不需钢筋水泥,墙的基础宽达三米,底层墙厚1.5米,向上依次缩小,顶层墙厚也不小于1米。然后沿圆形外墙用木板分隔成众多的房间,其内侧为走廊。土楼除具有防卫御敌的奇特作用外,还具有防震、防火、防盗以及通风采光好等特点。由于土墙厚度大,隔热保温,冬暖夏凉。客家土楼闪烁客家人的智慧,土楼格局的恢宏,令人为之肃然起敬。客家的民俗更令人陶醉,客家人世代相传,朝夕相处,团结友爱,和睦共居的大家族的独特的生活方式,淳朴敦厚,和善好客,刻苦耐劳的民风;传统文化的可见、可触、可感更吸引众多的游客的莫大兴趣。漳州土楼遍布于漳州市的南靖、华安、平和、诏安、云霄、漳浦等山区。它以造型奇异、风格独特而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土楼的前身是唐朝陈元光开漳时的兵营、城堡和山寨建筑,它是闽南地区在“外寇之出入,蟊贼之内讧”的特殊社会环境下的产物。漳州土楼以生土为主要材料,用糯米饭,鸡蛋清作黏合剂,以竹片,木条作筋骨夯筑起墙厚1米,高15米以上的土楼,经反复舂压、夯筑而成,一般高三至五层,一层为厨房,二层为仓库,三层以上为起居室,可居住200至700人,具有聚族而居、防盗、防震、防兽、防火、防潮、通风采光、冬暖夏凉等特点。

5,永定圆楼为何令世人称惊奇

永定圆楼 又称永定土楼永定土楼从古代至解放前,是客家人自卫防御的坚固楼堡,土楼用土石夯筑,不用钢筋水泥,但牢固如石。土楼的大门是用十厘米厚的杂木制成,外钉铁板,有的楼门上还装有防火水槽。圆形土楼一、二层不开窗户,有双层的外层开窗,除用于通风纳光外,也便于狙击入侵之敌。土楼最高层处设有了望台,以便了解敌情。土楼除防范外.还有防火、防震、防兽和通风采光等作用。而且冬暖夏凉,是一种特独的建筑。也就是说他们的建筑 无论从外观上 还是功能上 都值得惊奇
永定圆楼外高内低,楼内有楼,环环相套,最具特色,其通风采光、抗台风地震、防卫功能比方楼好。

6,福建土楼的介绍

福建最有特色的民居当推“土楼”。 风格奇异的土楼民宅散布在闽西的永定、武平、上杭及闽西南的南靖、平和、华安、漳浦等地。 其造型、装饰和建造工艺世所罕见,土楼,俗称“生土楼”。 因其大多数为福建客家人所建,故又称“客家土楼”。 它是以生土作为主要建筑材料,掺上细沙、石灰、糯米饭、红糖、竹片、木条等,经过反复揉、舂、压建造而成。 楼顶覆以火烧瓦盖,经久不损。 土楼高可达四五层,供三代或四代人同楼聚居。 这种以生土为墙的土木构架民宅,其造型在中国传统民居的品类中,是花样较多的一种。 有圆、方、半圆、椭圆、交椅、五角、八卦、五凤、桃形及不规则形等许多种类,又以圆、方、交椅形和五凤楼最为常见。 方型楼,永定称“四方楼”,南靖称“四角楼”,其起源最早,至今保存最完整、最封闭、最坚固。 这种土楼高约16米,可达5层,每层相隔约3米左右,墙壁下厚上薄,底层墙厚1米以上,越往高墙愈窄,顶层厚仅0.8米。 楼房占地面积可达上千平方米,5层楼总建筑面积在3000平方米上下,每层楼有房间20多间,门厅各1间,整座楼共有房间100间左右。 楼的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均有楼梯通向上层。 一座楼可居住二三十户百口人以上。 其代表有南靖梅林乡璞山村的“和贵楼”,武平的“大夫第”,永定湖雷乡下寨村的“馥馨楼”等。 永定的“馥馨楼”,又称“大楼厦”、“火烧楼”,始建于唐大历四年(769年),已有1200多年历史,楼内居民已传至27代。 永定古竹乡的“五实楼”是方楼结构中的特殊类型,其走廊设计在夹墙之中,节省很多木料,有很强的隐蔽性。 圆型楼,又称“圆楼”、“土圆楼”,永定客家人称其为“寨”。 环形圆柱状的圆楼是福建土楼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 永定、南靖、平和、上杭、华安均以此类土楼为主。 相传圆楼是1300多年前唐将军陈元光平闽时,由军事营寨发展而来的。 圆楼外观庞大巍峨,直径达50~70米者比比皆是。 闽西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圆寨,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3年),直径73米,是由同圆心的大圆环和小圆环、三环相套而成的巨大古堡,每环之间以环井形天井间隔,外圈周长达229米,底层土墙厚达1.5米。 最外环高4层,中环为2层,第3环为平房,中央圆心点上是一座八卦形的八角祖堂,全楼共有400个房间,总面积为5376平方米,曾住过80户600多人。 闽南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平作厥宁”圆寨,楼体圆直径达77米,为世界上已知的、仍住人的、最大直径的圆土楼民宅。 主楼高4层,约14.5米高,每层有77个开间,现仍住有77户250余人,均为叶姓同宗一族。 它始建于清康熙初年,工程前后历时40年,最盛时住过700多人。 普通圆楼占地面积多在1000平方米以上。 一般来说,永定圆楼多为3层、南靖圆楼常达4~5层。 高约十二三米,每层房屋30间左右,梯道2~4条(依楼大小而定)。 不少圆楼另建一座占地二三十平方米的小圆楼;作为祭祖和娱乐场所,风格别致;通常小圆楼也可住20多户100口人。 圆楼建筑风格在土墙厚度上与方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内各层房间规格比方楼更为统一规范。 圆楼还克服了方楼的一些缺点。 如方楼四角屋光线暗、通风差、紧临木楼梯、噪音大,而圆楼消灭了角间,构件尺寸统一,施工相对简单,屋顶也更为简化。 其房间朝向与方楼相比,好坏差别不明显,有利于宗族内部的分配。 此外,用同样周长围成的圆形面积是方形面积的1.273倍,因此,圆楼比方楼有更大的内院空间。 因无间角,对大木料的需要也相应减少,且抗风抗震防火的性能更高。 建于明万历二十九年(1601年)的华安县沙建乡宝山村的“升平楼”,是闽南唯一的外墙全部用条石砌成的三层圆楼。 也是单元式结构。 因不忌风雨,出檐较小,状似石磨。 这座石圆楼是福建土圆楼族中的独特支系,但其抗震性能犹不及土楼。 在南靖等地,还有一种叫“交椅楼”的生土楼,其建筑形式与方形楼大致相同。 但前排房稍低,为平房或2层楼,左右两边稍高,为2层或3层楼,酷似座椅的“扶手”,后排房最高,可达3层以上,宛如座椅的靠背,整座楼仿佛一把“交椅”,故俗称“交椅楼”。 其特点是土墙前低后高,阳光充足,空气新鲜,冬暖夏凉。 房间数达五六十间,居住15户约六七十人。 建于清雍正元年(1723年)的南靖县书洋乡石桥村的“长源楼”是其代表。 在土楼建筑中,圆楼和方楼通常是单独起建的,但在一些地方由于历史的原因也形成了圆楼与方楼结合的土楼群。 南靖县书洋乡田螺坑黄氏家族,开基数百年来先后建有5个一体相联的圆、方土楼组合。 从空中俯看,一座方楼雄踞中央,四座圆楼围绕四角。 恍若一朵怒放的硕大梅花,点缀于绿野平畴之上,错落有致,美不胜收。 该楼群初建时仅为一座方楼,黄氏祖先取楼名为“和昌楼”,后因人丁渐旺,分别在方楼四周建起4座圆土楼,从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拱卫着“和昌楼”,使之既似山寨,又如城堡,夺人心魄的宏大构思,令人俯仰皆叹!此外,在永定古竹乡高北村也有以圆楼为主,方、圆楼错杂而筑的土楼群。 这种巧妙的构思,奇特的组合,令海内外的建筑专家赞不绝口。 圆楼或方楼的底层均作厨房、饭厅,有的也作牛栏、猪圈。 底楼对外绝不开窗。 2层楼为放置谷物和农具的杂物间,对外也罕有开窗。 3层以上为卧室。 楼上楼下的房间及每一单间均一样大,一般为10米2左右,显得狭小,仅容一床一橱一桌,反映出客家家族不重卧室而以厅为主要活动空间的习惯。 大多土楼内的走廊为敞廊,大家共用,每个房间的门与窗都开向走廊。 也有一些土楼内部以八卦式单元切割或从一楼到顶楼每一间均为独立单元。 各家人靠楼梯上下相连。 永定湖坑乡的“振成楼”,外圈以八卦形分成8组居室,每单元6间,每层48间,4层共192间。 每单元防火墙相隔,有拱门相通,楼下各有一间浴室。 在闽西及闽西南客家居住区,还有一种与圆、方土楼造型风格迥异的土楼民宅,俗称“五凤楼”(南靖人称“大屋厦”),这是一种府第式的土楼住宅。 五凤原为五方(东、西、南、北、中)配五色所引伸的五行意义。 以五凤名宅,表示四方与中央相应的寓意。 它像古代中原的宫殿,也近似北京故宫的形式。 突出中轴中心,在平面发展的基础上,讲究左右均衡对称,前后高低有序,布局方整有序。 最普通的五凤楼是三堂二横式,也有三堂一横、四横、六横等形式。 一座三堂三横式五凤楼的建筑内容包括:鱼塘、侧座、回屋、禾坪、下厅、中厅、后堂、两厢横屋几大部分。 在造型设计上,厅堂和天井的配置独特,厅堂皆敞,面向天井且与天井相连,厅的边沿便是天井边沿,二者形成不可分割的整体,有极巧妙的空间搭配与沟通协调的综合功用。 一座三堂二横式五凤楼,共有5个天井与9个厅堂。 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及3个厅堂,中轴线上一直就是天井与敞厅,可从大门一望到底,两横屋与中轴之间各有一天井,分别有小门厅、中厅、侧门厅。 楼内敞廊是回廊,将全楼各部分及每一房间串通。 楼的中轴线上有3个天井,两横屋的天井,均可搭起地棚,遇有红白礼仪活动,有宽阔余地,十分方便。 五凤楼通常有房30间上下,另有厨房仓杂间若干,可住十余户、百来人。 大者有60余间房,可容200多人。 五凤楼重装饰艺术,雕梁画栋,十分精致,是诸类土楼中最“豪华”的一种。 其色彩造型之美,广受行家称道。 五凤楼的代表作有永定高陂乡富岭村的“大夫第”,湖坑乡洪坑村的“福裕楼”,上洋村的“遗经楼”等。 土楼共有的特点是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两三年时间才能完工,较大者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 所用木材须300~500立方米。 因土墙下厚上窄,坚实牢固,“三防”(防风、防水、防震)性能好,有的还能防火(三环土墙便是3道封火墙),特别是其超凡的抗震能力令人叹服,几乎所有土楼都曾经受过程度不同的地震考验,皆安然无恙。 如建于公元1693年的永定湖坑乡的“环极楼”,300年来经历了数次地震,1918年农历四月初六的大震,仅在其正门右上方3楼到4楼之间裂一条50公分宽的裂缝,由于圆楼墙结构下面厚1.2米,向上延伸时略向内斜,呈梯形状,向心力强。 70多年来竟神奇地自然弥合,现仅留下一道一二公分宽的裂缝。 永定“资历”最深的“馥馨楼”,近年人们为免众人从一大门出入之不便,另开一小门,请来石匠费尽九牛二虎之力,用钢凿撬挖数日才开通,这种三合土墙的坚韧由此可见一斑。 土楼建筑的另一特色是结构极为规范,房间的规格大小一致。 大多数土楼均只有一个大门供出入,楼内均有天井,可储半年以上粮食,犹如一座坚固的城堡,易于防盗和防匪(旧时客家人常遭匪患,故垒筑高大土墙以防不测)。 由于墙壁较高较厚,既可防潮保暖,又可隔热纳凉,优点甚多。 客家人建土楼时,将烟囱砌入土墙内,使厨房免受黑烟污染,十分洁净。 土楼的兴建,也是旧时客家人笃信风水的表现。 迷信说法,认为路有“路煞”,溪有“溪煞”,出口处有“凹煞”。 建方楼时,他们以为其某个角会碰上“煞气”,就在楼角基石上刻上“泰山石敢当”字样以避邪,或在楼角钉上绘有八卦、写上字符的木板,用以“制煞”。 圆楼无角,据说“煞气”能滑走,所以为避“煞”,清代以后的土楼多为圆楼。 总的看来,建土楼讲求实效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楼不仅在建筑风格上特色鲜明,大多数土楼的命名也寓意隽永、意味深长。 永定土楼或以方位命名,如“东升楼”为坐东朝西,喻意旭日从东方升起;或以主人名字命名,如“振福楼”,乃苏振福独资兴建;或为纪念先祖定名,如永定林福成的后代所建“庆福楼”、“福裕楼”、“振成楼”、“庆成楼”总不离“福”、“成”两字;或以自然环境定名。 如“望峰楼”因面朝笔架山峰而取名,“环兴楼”则因三面环水,而本身造型又是环形大圆楼而得名;或为祝愿祈祥定名,如“松竹楼”和“五十楼”,分别取“竹苍松茂”和“五风十雨皆呈瑞”之意;或为劝勉后人定名,如“经训楼”、“承启楼”;或以创业者定名,如“福侨楼”,为江氏华侨所建,意为华侨福宅,“群兴楼”因众人集资兴建,并寓群居兴旺发达之意;或以褒贬双关定名,“如升楼”,坐东朝西,喻如日之升,其后代又戏称其小如米升。 土楼作为福建客家人引为自豪的建筑形式,是福建民居中的瑰宝。 同时又揉进了人文因素,堪称“天、地、人”三方结合的缩影。 数十户、几百人同往一楼,反映客家人聚族而居、和睦相处的家族传统。 因此,一部土楼史,便是一部乡村家族史。 土楼的子孙往往无须族谱便能侃侃道出家族的源流。 此外,就地取材,用最平常的土料筑成高大的楼堡,化平凡为神奇,又体现了客家人征服自然过程中匠心独运的创造。 本世纪60年代后,传统的土楼已基本歇建,如今在闽西和闽南保存有数百座形态各异的土楼,其中永定县和南靖县的数量最多,各有100多座大小土楼。 在永定,土楼麇集于湖坑、古竹等少数乡镇,仅湖坑乡就有54座;在南靖则以书洋、梅林等乡为多。 绝大多数土楼保留完好并依然住人。 与一般民居错杂共存,使庞然土楼犹如鹤立鸡群,格外引人注目。 永定县古竹乡高北村的“承启楼”频繁在影视中亮相,还载入《中国名胜辞典》,成为中国《民居》邮票组票之一。 它以独特的圆楼造型标本,使“永定土楼”的名声不胫而走,成了福建客家土楼的代名词。

7,客家民居的简介

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 客家民居【辛亥遗址】何子渊故居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土楼民居以种姓聚族而群居特点和它的建造特色都与客家人的历史密切相关。客家人每到一处,本姓本家人总要聚居在一起。加之客家人居住的大多是偏僻的山区或深山密林之中,当时不但建筑材料缺乏,豺狼虎豹、盗贼嘈杂,加上惧怕当地人的袭扰,客家人便营造“抵御性”的城堡式建筑住宅。这样也就形成了客家民居独特的建筑形式——土楼。土楼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神话般的山村民居建筑,是中国古建筑的一朵奇葩,它以历史悠久、风格独特、规模宏大、结构精巧等特点独立于世界民居建筑艺术之林客家土楼(民居),也称福建圆楼,是中华文明的一颗明珠

8,介绍以下土楼

土楼大多为方形或圆形,主要分布在福建省的龙岩、漳州等地区。 土楼是以土作墙而建造起来的集体建筑,呈圆形、半圆形、方形、四角形、五角形、交椅形、畚箕形等,各具特色,其中以圆形的最引人注目,当地人称之为圆楼或圆寨。 土楼属于集体性建筑,其最大的特点在于其造型大,无论从远处还是走到跟前,土楼都以其庞大的单体式建筑令人震惊,其体积之大,堪称民居之最。在我们参观的土楼中最普通的圆楼,其直径大约为50余米,三、四层楼的高度,共有百余间住房,可住三、四十户人家,可容纳二三百人。而大型圆楼直径可达七八十米,高五六层,内有四五百间住房,可住七八百人。从土楼这种民居建筑方式体现了客家人聚族而居的民俗风情。 从历史学及建筑学的研究来看,土楼的建筑方式是出于族群安全而采取的一种自卫式的居住样式。在当时外有倭寇入侵,内有年年内战的情势之下,举族迁移的客家人不远千里来到他乡,选择一种既有利于家族团聚,又能防御战争的建筑方式便被采纳下来。同一个祖先的子孙们在一幢土楼里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共存共荣,共亡共辱。所以御外凝内大概是土楼最恰当的归纳。 圆楼是当地土楼群中最具特色的建筑,一般它以一个圆心出发,依不同的半径,一层层向外展开,如同湖中的水波,环环相套,非常壮观。其最中心处为家族祠院,向外依次为祖堂,围廊,最外一环住人。整个土楼房间大小一致,面积约十平方米左右,使用共同的楼梯,各家风乎无秘密可言。 土楼结构有许多种类型,其中一种是内部有上、中、下三堂沿中心轴线纵深排列的三堂制,在这样的土楼内,一般下堂为出入口,放在最前边;中堂居于中心,是家族聚会、迎宾待客的地方;上堂居于最里边,是供奉祖先牌位的地方。 除了结构上的独特外,土楼内部窗台、门廊、檐角等也极尽华丽精巧,实为中国民居建筑中的奇葩。 参考资料:baike.baidu.com/view/10139.htm

9,什么是福建的独特民居

在闽西的永定,闽南的南靖、漳浦、平和,以及闽中的闽清等地山区,坐落着数以千计造型独特、构筑精巧、气势非凡的古堡式建筑,它就是福建的独特民居——生土楼。人也称“客家土楼”。198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顾问史蒂文斯·安德烈考察后发出这样赞叹:“这是世界独一无二的生土建筑——神话般的居民住宅,也是世界住宅史上一个值得研究的重大课题。”生土楼是以竹片、木条为筋骨,以生土、细砂、石灰为主要原料,再拌以糯饭、红糖,经过反复揉、春、压而夯筑成墙的土木结构楼房,有二至五层高,上用火烧瓦盖顶,三四代人或数十户共楼而居。其外观式样主要有圆形、方形、“交椅”形三种,此外也有三角形、曲尺形、扇形、五边形、综合形的。圆形楼最为典型,当地人称“圆楼”或“圆寨”,是一种呈圆柱状的生土楼,远看宛如地下冒出的巨大蘑菇,分布在闽西、闽南一带。直径多在30~60米之间,高13~16米,内分3~5层。每层30~50多个房间,中间设庞大天井、环形走廊、水井及各种生活设施。其中,最大的要数平和县芦溪乡芦峰村的叶姓圆楼。该楼建于清代康熙年间(1662-1722),楼的外径77米,底层墙壁厚近两米。分内外两圈,外圈为平房,内圈为楼房,高15米,有4层。楼内居民最多时达400户,约1800人。该楼由于年久失修,部分楼户破损较为厉害。保存较好的圆楼是永定县古竹乡高头村的承启楼(又称天助楼)。它也建于清代康熙年间,整座建筑分内外三圈,外高内低。外圈为圆楼,共4层,每层有房72间,第二圈为二层楼,每层有房40间。第三圈为平房,有房32间。圆圈中心还建有一座四方形大厅,作为全楼族人举办婚丧喜庆典礼的公共活动场所。全楼总面积为5376.17平方米,共有房400间,最盛时住80多户,六七百人。圆楼是一个大世界,住在里边的人要真正认清楼里的居民可不容易。打个比方:要是你到承启楼里作客,每家作客一天,就要花近3个月时间。邮电部1986年发行的“福建民居”邮票,就是以该楼为原型绘制的。方楼雄伟壮观,宛如古代城楼。楼墙与墙内布局和圆楼相近。不同的是,楼前中央开一个大门,楼的东西南北方向都设楼梯。其中,永定县高洋乡上洋村“遗经楼”为世界最大客家万楼,占地10336平方米,建于1806年,高5层,用了70年、经三代人才建成。福建客家楼的建筑史长达1000余年。晋代永嘉之乱(308)及以后历次战乱中,一批批中原汉族人从黄河流域南迁闽粤赣边区及桂、川、琼、台湾等地,当地人以他们是客籍户口而称为“客家人”。目前总人数4500多万人。客家人所到之处,大都是偏僻山区,为防野兽和盗匪,不得不聚族而居,并就地取料,设计建筑形同要塞的庞大坚固住宅——客家楼。这种生土楼兼有防匪、防盗、防震及冬暖夏凉、日光充足等优点,历经几百年风雨侵蚀,甚至战火的洗礼,至今巍然屹立,成为客家人精神风貌的象征。
福建土楼和蔡氏古民居建筑群。

文章TAG:圆楼  世界上最大的土楼圆楼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