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广西苗族小伙子向意中人求爱,在芦笙上插上一支美丽的野鸡毛,对着姑娘吹起动听的曲子。小伙子舞动着芦笙使野鸡毛轻拂着姑娘的脸颊。假如姑娘有意,就随手拨下芦笙上的野鸡毛;反之,就不拔而转身走开。 是云南祥云县茶朗哨乡苗族的一种世代相传的习俗。旧社会半夜搬家是为躲避财主的债务,如今已失去本来的意义,成为一种传统的民族活动了。不论谁搬家,村里人都来帮忙祝贺。他们把要搬走的东西放在院子中间,吹芦笙、吹唢呐,弹三弦,大家围着家具起舞,歌舞一停,主人忙给客人敬酒。把家具搬放在新房院后,再次围成圈跳起欢快的舞蹈。跳舞的圈子十分讲究,中间一圈是小孩,象征苗家的希望和未来;第二圈是姑娘,象征美好的花朵;第三圈是小伙子,象征着苗家兴旺坚强;第四、五圈是老人,表示苗家儿女在老一辈培养、教育下茁壮成长。

苗族有哪些风俗习惯

2,查找资料再写出两三处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名称

皖南古村落,安徽省长江以南山区地域范围内,以西递和宏村为代表的古村落。是具有共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历史传统村落,有强烈的徽州文化特色。 寿阳龙门河古村落 平舒、龙门河两村相邻,现有崇福寺、龙天庙、真武庙、古民居等七万平米的古遗址、古建筑,尤其是“三代帝王师”祁隽藻家族的8处院子坐落其中。这些古建处在居民区内,整体框架保存较好,但各自都需要维修完善。 客家古村落——赖坊古民居 湖南土家古村落古民居千斤朝门四两屋”“八字朝门向南开,有礼无钱莫进来”。土家古村落、古民居是土家族风俗的容器、载体。许多原生态的民族民间文化正是通过土家古村落、古民居而得到传承的。如今,这些保存完好的土家古村落、古民居中每天都上演着原始古朴的土家民俗:语言、生产商贸、衣食住行、社会家庭、人生礼仪、节日喜庆等,它们完整体现了土家人的价值追求、信仰体系、道德观念。

查找资料再写出两三处我国享誉海内外的古民居及古村落名称

3,中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

村寨错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满山遍野长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云南省西部大理白族自治州是白族的文化发祥地之一。白族具有浓厚的文化积淀,多采用“三坊—照壁”、“四合五天井”的格式,还有两院相连的“六合同春”、楼上楼下全由走廊贯通的“走马转阁楼”等。白族民居在院落布局、建筑结构等方面受中原汉族民居建筑的影响,但由于自然环境、审美情趣上的差异,其民居斗拱重叠、雕梁画栋,富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  

中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少数民族民居

4,我国有哪些地方民居

  我国有哪些独具特色的民居?   村寨错落有致   哈尼族居住在向阳的山腰,依傍山势建立村寨。村寨一般为三四十户,多至数百户。村寨背后是郁郁葱葱的古树丛林,周围绿竹青翠,棕樟挺拨,间以桃树梨树,村前梯田层层延伸到河谷底。离村寨不远有清澈酣凉的泉水井。一栋栋哈尼族住房结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错落有致,别有一番朴实多变的景象。   满山遍野长蘑菇   传说远古时,哈尼人住的是山洞,山高路陡,出门劳作很不方便。后来他们迁徙到一个名叫“惹罗”的地方时,看到满山遍野生长着大朵大朵的蘑菇,它们不怕风吹雨打,还能让蚂蚁和小虫在下面做窝栖息,他们就比着样子盖起了蘑菇房。   蘑菇房琳麋美观,独具一格。即使是寒气袭人的严冬,屋里也是暖融融的;而赤日炎炎的夏天,屋里却十分凉爽。以哈尼族最大的村寨红河州元阳县麻栗寨最为典型。   蘑菇分层散香气   哈尼族的蘑菇房状如蘑菇,由土基墙、竹木架和茅草顶成。屋顶为四个斜坡面。房子分层:底层关牛马堆放农具等;中层用木板铺设,隔成左、中、右三间,中间设有一个常年烟火不断的方形火塘;顶层则用泥土覆盖,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   房屋建筑以土石为主要墙体材料。屋顶有平顶的“土掌房”和双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平顶房较为普遍,既可防火,又便於用屋顶晒粮,空间得到充分利用。   客人来到,热情的主人就会请你围坐在火塘边,让你吸上一阵长长的水烟筒,饮上一杯热腾腾的“糯米香茶”,喝上一碗香喷喷的“闷锅酒”。趁着酒兴,主人敞开嗓子,向你展示哈尼人像哀牢山的竹子一样有枝有节有根的歌声,并祝愿宾客吉祥如意、情深谊长。   内蒙古的蒙古包,北京的四合院,土家的吊角楼,傣家的竹楼,客家的土楼,藏族的碉房。   还有徽派建筑.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在空间结构和利用上,造型丰富,讲究韵律美,以马头墙、小青瓦最有特色;在建筑雕刻艺术的综合运用上,融石雕、木雕、砖雕为一体,显得富丽堂皇。   北京四合院,在北京城大大小小的胡同中,坐落着许多由东、南、西、北四面房屋围合起来的院落式住宅   窑洞中国黄河中上游一带,是世界闻名的黄土高原。生活在黄土高原上的人们,利用那里又深又厚、立体性能极好的黄土层,建造了一种独特的住宅   客家土楼土楼是广东、福建等地的客家人的住宅。客家人的祖先是1900多年前从黄河中下游地区迁移到南方的汉族人。为了防范骚扰,保护家族的安全,客家人创造了这种庞大的民居   蒙古包古称穹庐蒙古等游牧民族传统的住房   还有乔家大院、重庆白沙镇、潮汕古民居、景德镇陶瓷历史博物馆、莱茵河、花萼楼、原生态、宏村、皖南古村落、甘熙故居、千灯浦、双忠泉、四川民居

5,自然生态民俗有哪些表现

自然生态民俗都离不开图腾崇拜,神灵供奉,驱病除魔,祈福庆收。只要活动内容涵盖以上几个方面基本可以视作自然生态民俗
在去东巴谷的路上,地接导游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情况。她说,当地纳西人管东巴谷叫“裸美落”,翻译成汉语就是“好大一个谷”的意思。大约有八、九公里长,最宽的地方有将近千米,最窄的10几米。它北依玉龙雪山,南邻丽江古城,是进入玉龙雪山景区的必经之地。东巴谷是一个象形文古国,东巴的古籍文献是用一千四百多个“世界唯一活着象形文字”东巴文单字写成的东巴经。是目前世界上唯一还活着的象形文字,被视为人类的珍贵文化遗产,被国内外学术界誉为“古代纳西族的百科全书”。2003年东巴古籍文献列入《世界记忆遗产名录》,丽江成为中国唯一拥有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记忆遗产三项世界桂冠的国际旅游目的地。 东巴谷生态民俗村是在保护原始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采用一条“匠人街”贯穿6个民族院落的布局而建成的新旅游景区。街道两旁有纳西族、傈僳族、它留人、普米族、藏族、羌族六个少数民族山寨,住房是久远的、地道的、原摸原样的。因为民俗村里的房子、院落都是从原来的地方完整搬迁到此,特地保持了原汁原味。原房屋主人也随着搬迁过来,在这里继续保持传统的生活方式,游客可以进入他们的房间,观看他们的日常生活。反正他们该干什么还干什么,游客如果对某件事感兴趣,可以向他们提问,他们就会回答,虽然他们普通话说得不好,但还会热情地回答你的问题,向游客介绍本民族的文化和习俗。 当我们进入民俗村时,首先看到村口矗立着一块大石头,上面刻有“东巴谷”三个字。围墙上有“东巴谷欢迎您”的字样,旁边墙上有我们不认识的字,也是6个,那就应该是东巴文的“东巴谷欢迎您”了。进村就是繁华的“匠人街”,迎面而来是竖立着的一只大大的草鞋,鞋上面有“天下无双”的字样,一看就是为迎合游客而特地制作的。匠人街上有许多店铺,向游客展示滇西北少数民族民间手工艺品的制作过程。有敲敲打打的银匠铺,有做豆腐的坊间,有现场雕刻的木雕摊位,摊主可以免费在生肖画的圆木盘刻上你需要的名字,中等大的圆木雕卖15块钱一个。街上还有传统的手工织布工艺。正在织布的是一个穿民族服装50岁左右的女人,当她看到我的相机对准她时,就马上转过头来,并且露出很专业的微笑。 在导游的带领下,我们先后进入了三个少数民族的院落,第一家进去的叫“他留人家”。这个民族的最大特点就是女孩子的“睡式恋爱”,女孩子长大后,就会有一个单独的房间,在里面可以先后和7个小伙子同睡在一个被窝里,但不能有越轨的行为,最后从这7个人当中选一个结婚。在傈僳人那里,我们看到了“上刀山下火海”,就是为了义气,可以赤脚走在炭火上,可以用舌头舔烧红的犁头。还到一个普米族家庭参观,房子是木板做的,只有门没有窗,屋里黑咕隆咚,一股呛人的烟火味扑面而来。导游曾说,这里的人以胖为美、以黑为贵。看过了原汁原味的他们后,千万不要觉得惊诧,以为他们“以穷为美”,这只是我国少数民族曾经的真实生活而已。

6,土家族资料

土家族资料【简介】族名 “土家”在当地汉语中是本地人的意思。土家族人自称“毕兹卡”,意为本地人。1956年才被识别为单一民族,1990年统计人口为570.422万人,2007年为802万人。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湖北省的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宜昌的五峰土家族自治县、长阳土家族自治县以及四川省石柱、秀山、酉阳、黔江等县,与汉、苗等族杂居。 土家族织锦以其色彩斑斓、织工精巧闻名于世。有自己的语言。【服饰】土家族女装为短衣大袖,左袄开襟,滚镶2~3层花边,镶边筒裤;男装为对襟短衫。“过赶年”,即提前l~2天过年,是其重要节日。土家族男子穿琵琶襟上衣,缠青丝头帕。妇女着左襟大褂,滚两三道花边,衣袖比较宽大,下着镶边筒裤或八幅罗裙,喜欢佩戴各种金、银、玉质饰物。【民居】土家族爱群居,爱住吊脚木楼。建房都是一村村,一寨寨的,很少单家独户。所建房屋多为木结构,小青瓦,花格窗,司檐悬空,木栏扶手,走马转角,古香古色。一般居家都有小庭院,院前有篱笆,院后有竹林,青石板铺路,刨木板装壁,松明照亮,一家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宁静生活。【习俗】男女多经对歌相爱结婚。有“哭嫁习惯”习惯。女子在出嫁前7~20天开始哭,哭嫁歌有“女哭娘”、“姐哭妹”、“骂媒人”等。开始是轻歌唱,越接近嫁期越悲伤。直到哭的口干舌噪,两眼红肿。他们把是否善于哭嫁作为衡量女子才德的标准。土司制度前,土家族实行火葬。土司制度时期至今实行土葬,葬礼由土老司主持操办,土老司祭祀亡人时,将天窗口的纺车倒纺三下,念经送亡人过天桥上天廷。然后假扮亡人,围绕“哈哈台”转圈出门,死者子女跟随土老司哭丧,土老司唱丧歌,吹牛角,顿时火炮连天,哭唱哀鸣,极为悲痛,历时几天几夜。然后将装好遗体的棺木抬上山埋葬。改土归流至民国时期,土家族丧葬由道士主持,停尸三、五、七日后,由道士根据主人家境做不同等级的道场,有“小十王”、“大十王”、“隔夜素堂”、“一竖桅”、“二竖桅”、“七竖桅”等名称。一般道场都履行下柳床、开路、荐亡、交牲、上熟、散花辞解、解灯、打烧棺、辞灵、扫堂等具体操作程序。死者亲属披麻戴孝,跟随道士行丧礼,还请人唱孝歌,以哀悼亡人。新中国成立后,土老司、道士停止活动,以开追悼会唱丧歌代替道场。【饮食习惯】土家族平时每日三餐,闲时一般吃两餐;春夏农忙、劳动强度较大时吃四餐。如插秧季节,早晨要加一顿“过早”,“过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汤圆或绿豆粉一类的小吃。据说“过早”餐吃汤圆有五谷丰登、吉祥如意之意。土家族还喜食油茶汤。 日常主食除米饭外,以苞谷饭最为常见。有时也吃豆饭,粑粑和团馓也是土家族季节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时,过去红苕在许多地区一直被当成主食,现仍是一些地区入冬后的常备食品。 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苞谷饭加合渣汤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饮酒,特别是在节日或待客时,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见的是用糯米、高粱酿制的甜酒和咂酒,度数不高,味道纯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爱吃粑粑(糍粑)腊肉、油茶等食品,还有合菜;团馓;绿豆粉(米粉);油炸粑。吊脚楼【特点】最基本的特点是正屋建在实地上,厢房除一边靠在实地和正房相连,其余三边皆悬空,靠柱子支撑。吊脚楼有很多好处,高悬地面既通风干燥,又能防毒蛇、野兽,楼板下还可放杂物。吊楼还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优雅的“丝檐”和宽绰的“走栏”使吊脚楼自成一格。这类吊脚楼比“栏干”较成功地摆脱了原始性,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被称为巴楚文化的“活化石”。人还在屋前屋后栽花种草,各种果树,但是,前不栽桑,后不种桃,因与“丧”“逃”谐音,不吉利。【结构】依山的吊角楼,在平地上用木柱撑起分上下两层,节约土地,造价较廉;上层通风、干燥、防潮,是居室;下层是猪牛栏圈或用来堆放杂物。房屋规模一般人家为一栋4排扇3间屋或6排扇5间屋,中等人家5柱2骑、5柱4骑,大户人家则7柱4骑、四合天井大院。4排扇3间屋结构者,中间为堂屋,左右两边称为饶间,作居住、做饭之用。饶间以中柱为界分为两半,前面作火炕,后面作卧室。吊脚楼上有绕楼的曲廊,曲廊还配有栏杆。有的吊脚楼为三层建筑,除了屋顶盖瓦以外,上上下下全部用杉木建造。屋柱用大杉木凿眼,柱与柱之间用大小不一的杉木斜穿直套连在一起,尽管不用一个铁钉也十分坚固。房子四周还有吊楼,楼檐翘角上翻如展翼欲飞。房子四壁用杉木板开槽密镶,讲究的里里外外都涂上桐油又干净又亮堂。底层不宜住人,是用来饲养家禽,放置农具和重物的。第二层是饮食起居的地方,内设卧室,外人一般都不入内。卧室的外面是堂屋,那里设有火塘,一家人就围着火塘吃饭,这里宽敞方便。由于有窗,所以明亮,光线充足通风也好,家人多在此做手工活和休息,也是接待客人的地方。堂屋的另一侧有一道与其相连的宽宽的走廊,廊外设有半人高的栏杆,内有一大排长凳,家人常居于此休息,节日期间妈妈也是在此打扮女儿。第三层透风干燥,十分宽敞,除作居室外,还隔出小间用作储粮和存物。【形式】吊脚楼的形式多种多样,其类型有以下几种:单吊式,这是最普遍的一种形式,有人称之为"一头吊"或"钥匙头"。它的特点是,只正屋一边的厢房伸出悬空,下面用木柱相撑。双吊式,又称为"双头吊"或"撮箕口",它是单吊式的发展,即在正房的两头皆有吊出的厢房。单吊式和双吊式并不以地域的不同而形成,主要看经济条件和家庭需要而定,单吊式和双吊式常常共处一地。四合水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又是在双吊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的特点是,将正屋两头厢房吊脚楼部分的上部连成一体,形成一个四合院。两厢房的楼下即为大门,这种四合院进大门后还必须上几步石阶,才能进到正屋。二屋吊式,这种形式是在单吊和双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即在一般吊脚楼上再加一层。单吊双吊均适用。平地起吊式,这种形式的吊脚楼也是在单吊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单吊、双吊皆有。它的主要特征是,建在平坝中,按地形本不需要吊脚,却偏偏将厢房抬起,用木柱支撑。支撑用木柱所落地面和正屋地面平齐,使厢房高于正屋。【土家族吊脚楼】到了张家界,都想看看土家吊脚楼。由于历代朝廷对土家族实行屯兵镇压政策,把土家人赶进了深山老林,其生存条件十分恶劣,《旧唐书》说:“土气多瘴疠,山有毒草及沙蛩腹蛇,人并楼居,登梯而上,是为干栏。”加上少田少地,上家人只好在悬崖陡坡上修吊脚楼。土家吊脚楼多为木质结构,早先土司王严禁土民差瓦,只许益杉皮、茅草,叫“只许买马,不准差瓦”。一直到清代雍正十三年“改上归流”后才兴盖瓦。一般为横排四扇三间,三柱六骑或五柱六骑,中间为堂屋,供历代祖先神龛,是家族祭祀的核心。根据地形,楼分半截吊、半边吊、双手推车两翼吊、吊钥匙头、曲尺吊、临水吊、跨峡过洞吊,富足人家雕梁画栋,檐角高翘,石级盘绕,大有空中楼阁的诗画之意境。

文章TAG:院子  子村  有什么  什么  院子村有什么民族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