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什么是地震基本烈度

2,何为地震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两者区别

一、指代不同1、基本烈度:是指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受的最大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须根据建筑物所在城市的大小,建筑物的类别、高度以及当地的抗震设防小区规划进行确定。二、规定不同1、基本烈度:场地条件是指标准地基土壤、一般地形、地貌、构造、水文地质等条件。因此,基本烈度就是未来一定时期内,在本区最普遍的,可能遭到的最大的地震烈度。2、设防烈度:建筑物设计时要满足不低于当地地震基本烈度的设计要求。如: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为6度,那么建筑物的抗震设防烈度至少为6.当然,有些建筑要求可能是7度或8度。三、作用不同1、基本烈度:在地震区进行建筑设计的主要依据,有了基本烈度,才能在此基础上按建筑物的重要性根据规范选取设防标准,之后才能按规范进行工程设计。2、设防烈度:用于建筑设计规范的基础。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基本烈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抗震设防烈度

何为地震基本烈度与设防烈度两者区别

3,什么是基本烈度个设防烈度它们是怎样确定

地震烈度是通过地震时地面的建筑或其它有关物体的反应的一个量,常用人的震感、建筑物反应来衡量,有一个国家专门的烈度表.地震基本烈本烈度是具有一定发生概率的烈度值,表明一个地区发生这个地震烈度的可能性比较大。至于抗震设防烈度是对建筑物的抗震性能的要求,它不仅和当地的地震基本烈度有关,还和建筑物本身的要求有有关。

什么是基本烈度个设防烈度它们是怎样确定

4,基本烈度众值烈度及罕遇烈度有何区别

他们都是某种地震烈度的地震的简称。首先你要知道什么是地震烈度,同样大小的地震,造成的破坏不一定相同;同一次地震,在不同的地方造成的破坏也不一样。为了衡量地震的破坏程度,科学家又“制作”了另一把“尺子”一地震烈度。地震烈度分为一到12度,表明地震的破坏程度由小到大。地震烈度按类型又可分为以下几类:基本烈度、众值烈度及罕遇烈度。其中众值烈度又称常遇烈度或多遇烈度,是该地区出现频度最高的烈度,相当于概率密度曲线上峰值时的烈度,故称众值烈度(在50年期限内,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63%的地震烈度值,相当于50年一遇的地震烈度值)。罕遇烈度:在设计基准期内,遭遇大于基本烈度的大烈度震害的小概率事件还是可能发生的。随着基本烈度的提高,大震烈度增加的幅度有所减少,不同基本烈度对应的大震烈度的定量标准也不应相同。可粗略地将50年超越概率2%~3%的烈度作为罕遇地震的概率水平.通俗一点讲比方说一个地方遭受地震时其破坏的地震烈度通常是5度,那么某年又发生了地震恰好也是五度左右我们则称它为多遇地震,若超出太大比如一下就是六度或七度了则成为罕遇地震。这个比方不准确,但大概是这个意思,希望你能明白。

5,我国有哪些以上的国土处于基本烈度VI度及其以上的地震区

烈度不是这样算的。烈度指地震发生时,在波及范围内一定地点地面振动的激烈程度。(或释为地震影响和破坏的程度)。又称地震烈度,地面振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人的感觉的强弱,器物反应的程度,房屋的损坏或破坏程度,地面景观的变化情况等。主要取决于受灾体于震中的距离、受灾体的易损程度等。比如512地震汶川就比绵竹的地震烈度大,绵竹就比德阳的烈度大。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但可以有多个烈度。

6,伊宁地震基本烈度

根据《中国地震动峰值参数图》(GB 18306-2001),伊宁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g,对就地震烈度为7级。
伊宁市是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首府,也是伊犁河谷的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部,伊犁河谷中部,伊犁河北岸,距乌鲁木齐市公路里程702千米。东与伊宁县相邻,南与察布查尔锡   伯自治县相接,西北与霍城县相依。地势北高南低,北部为科古琴山,南部为伊犁河冲积平原。伊犁河沿市区南侧流过。属温带亚干旱气 候,气候冬季温暖,夏季凉爽。年均气温8.4℃,年均降水297毫米。她北倚天山雪峰,南临悠然西去的伊犁河,四周是美丽的西部大地,-望无际的草原和神秘的森林。按土壤普查的分类系统,伊宁市的土壤主要类型是潮土、灌耕土,其他还有黑钙土、栗钙土、灰钙土、亚高山草甸土、草甸土、沼泽土等土壤类型。其中潮土及灌耕土占全市土壤面积的绝大部分。   潮土是在草甸上开垦种植演化而来,它的形成的两个重要特征是:地下水位高和耕作熟化程度深。群众称之为下潮地,有机质含量高,据测定399个耕作层养份分析,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3.28%,土地肥沃,抗旱力强,但杂草多,主要为水旱轮作。水系,,,伊宁市境内主要有两大水系。

7,什么叫地震基本烈度

地震烈度是指地震引起的地面震动及其影响的强弱程度。当以地震烈度为指标,按照某一原则,对全国进行地震烈度区划,编制成地震烈度区划图,并作为建设工程抗震设防依据时,区划图可标志烈度便被称之为地震基本烈度。我国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开始至九十年代,相继编制了三次地震烈度区划图。通常被称为第一代、第二代、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由于这三代区划图的编图原则不同,因此,各图的基本烈度的定义也不相同。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的编制原则:历史地震烈度的重复原则和相同发震构造发生相同地震烈度的类比原则。这一代的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无时限)可能遭遇历史上曾发生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烈度区划图中的基本烈度为:未来一百年一般场地土条件下可能遭遇的最大地震烈度。第二代地震区划图的编制方法称为确定性方法,图中标示的烈度在对具体建设工程进行抗震设防时需做政策性调整。第三代地震烈度区划图,采用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概率方法,并直接考虑了一般建设工程应遵循的防震标准,确定以50年超越概率10%的风险水准编制而成。因此,基本烈度被定义为未来50年,一般场地条件下,超越概率10%的地震烈度。区划图的基本烈度也是一般建设工程(即建筑物抗震分类标准中的两类建筑)的设防烈度,也可以叫做一般建设工程的抗震设防要求。本世纪初以地震动参数为指标编制了地震峰值加速度图、反应谱特征周期图。并以国家标准颁布施行。至此,在抗震设防中不再直接应用基本烈度一词。但抗震设计仍保留地震烈度的概念作为建筑物抗震措施的等级标准。
地震基本烈度是指未来50年内在一般场地条件下可能遭遇的超越概率为10%的地震烈度值

文章TAG:基本  烈度  什么  地震  基本烈度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