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贾岛字什么什么朝的诗人作诗讲究什么

历史上最著名的苦吟诗人,大都出现在唐代。贾岛,以推敲扬名。“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就是他的名句。创作“独行潭底影,数息树边身”两句的时候更是“二句三年得,一吟泪双流”。还有一个卢延让。。《全唐诗·卢延让》第一首赫然便是《苦吟》“……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另外,从杜甫的“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也可以看出他也是偏向苦吟的。
题李凝幽居[作者] 贾岛 [全文]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 《题李凝幽居》是唐代诗人贾岛的作品。此诗虽只是写了作者走访友人未遇这样一件寻常小事,却因诗人出神入化的语言,而变得别具韵致。诗人以草径、荒园、宿鸟、池树、野色、云根等寻常景物,以及闲居、敲门、过桥、暂去等寻常行事,道出了人所未道之境界,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情。全诗语言质朴简练,而又韵味醇厚,充分体现了贾岛“清真僻苦”的诗风。其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两句历来脍炙人口。故事:一天,贾岛在京城长安骑驴在官道上行走,吟成《题李凝幽居》这首诗,其中有两句是:“鸟宿池中树,僧推月下门。”贾岛觉得诗中的“推”字,用得不够恰当,想把“推”字改为“敲”字,可他又觉着“敲”也有点不太合适,不如“推”好。不知是“敲”还是“推”好。于是他在驴背上,一面嘴里念叨着,一面用手反复做着推门和敲门两种动作。不知不觉地,他撞上了京兆尹韩愈的仪仗队,随即被人押至韩愈面前。韩愈十分生气地对贾岛说:“你骑着驴子怎么不朝前面看路?”贾岛慌忙向韩愈赔礼,并将自己刚才在驴上得诗,因斟酌“推”“敲”二字,专心思考不及回避的情形讲了一遍。韩愈听后,不但没有责备他,反而立马思之良久,对贾岛说:“我看还是用敲好,即使是在夜深人静,拜访友人,还敲门,代表你是一个有礼貌的人!而且一个敲字,使夜静更深之时,多了几分声响。再说,敲字读起来也响亮些。”贾岛听了连连点头称赞,于是把诗句定为“僧敲月下门”。从此他和韩愈成了朋友。这就是“推敲”典故的由来。

贾岛字什么什么朝的诗人作诗讲究什么

2,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注解】: 1、云深:指山深云雾浓。 【韵译】: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是林深云密,不知他的行踪。 贾岛是大家熟悉的唐朝著名的苦吟诗人,提起他,我们自然会想到他的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为了是用“推门”好,还是“敲门”好,他费尽心机。因此,在一般人的心目中,只知道贾岛炼字上的工夫,其实,炼字并不能概括他诗歌创作的特点。《寻隐者不遇》信笔所之,脱口而出,句句明白如话,字字平淡无奇,似乎并没有什么可以值得挑出来推敲、玩味的。然而,正是这“明白如话”,“平淡无奇”,形成了这首诗最大的特色:含糊其辞,妙在其中。 明白如话的诗,又怎么会是含糊其辞呢?它的妙处又在何处呢? 除诗题外,全诗只有区区20字,却涉及到三个人物:寻者、童子、隐者。从诗题可以看出,诗中的主角应该是隐者,因为他是“寻”的对象,是诗歌主要描述的人物。可是,诗中的前两句,写诗人与童子的一问一答;后两句寓问于答中,四句诗对隐者没有一丝一毫的明确交待:其身份、气质、品格等等,都深深地隐在诗句的背后。这不是含糊其辞吗! 然而,正是这“含糊其辞”,给读者留出了发挥想象的空间。只要细心地品味诗句,你不难发现隐者若即若离,时隐时现,活跃在诗句营造的画境深处。深入一想,诗中的古松、白云、青山、童子、草药,哪一样不与隐者有着密切的关系呢?他身居云山,远离尘世,与青松做伴,与童子相依,采药为生,济世活人,其超凡的隐者身份,高古脱俗的气质,闲适高雅的品格,在含糊其辞的诗句之中,在隐隐约约的画境深处,飘然显现。可见,写人不见人,却又在字里行间飘忽闪现,正是“含糊其辞”的妙处。 诗人写人物含糊其辞,表达自我感情时也颇为“含糊其辞”。按照常人的心理,寻人不遇,多多少少都会在心里激起情感的波澜:或渴望、或失望、或激动、或怅惘。而诗人面对“寻”而“不遇”,诗句中没有一句明确表示情感话语,淡淡而入,淡淡而出,仿佛一切与已无关。古人云“诗言志”。志者,心声也。没有诗人的感情能成为一首诗吗?当然,诗人不是没有感情,只是表达得“含糊”而已。 其实,诗人的内心并非古井止水,波澜不惊。“松下问童子”,一个问字,就透露出诗人饱含仰慕之情,满怀希望而来。而童子的“言师采药去”,答非所想,满怀的希望一下子坠入失望,感情起伏跌宕,真如从沸点降至冰点。继而“只在此山中”一句,又使失望之中萌生了一丝希望:隐者没有远去,或许还有见面的可能。可是“云深不知处”又让人迷茫:云海漫漫,深远飘渺,隐者究竟在什么地方呢?一问一答,几起几伏,曲折尽情地表现了诗人的内心波澜。最后,借助“云深不知处”的画面,任读者去眺望,去探求,去咀嚼……从迷蒙的画面中,去体会诗人心中那一丝寻而不遇的惘然若失之感,得出自己的感受。这岂不是含糊之极,又清楚之至吗? 言简方可意长,含糊才有余韵。所谓“含糊其辞”只是一种“含蓄”的表述手法。《寻隐者不遇》中,诗人用明白如话的诗句,表达“含糊其辞”的意象,是他苦心孤诣的追求,这或许正是这首诗成为千古传诵的一条重要的原因吧。
我寻仙问道,不小心来到了蓬莱仙岛,(可是却没碰着仙人,仙人应该去采灵芝仙草了吧),这里到处香气弥漫,松花自落。采灵芝仙草的仙人到底在哪里呢,怎么到现在还不回来,这满地的白云也没人打扫。
去深山拜访隐士,却没有见到
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寻隐者不遇》是唐代诗人贾岛创作的一首小诗。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寻隐者不遇① 松下问童子②,言师采药去③。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④。[1]?编辑本段注释译文 【注释】 ①寻:寻访。隐者:古代指不肯做官而隐居在山野之间的人。不遇:没有见到。 ②童子:小孩。这是指隐者的弟子。 ③言:回答说。 ④云深:指山上云雾缭绕。处:地方。 【译文】 苍松下,我询问了年少的学童; 他说,师傅已经采药去了山中。 他还对我说,就在这座大山里, 可山中云雾缭绕,不知道他的行踪。[2]?编辑本段作品鉴赏 中国传统文化中,松、鹤、梅为岁寒三友,士大夫们往往以此表明其安贫乐道,不与世俗、清洁孤傲之志。首句“松下问童子”,从表层上说交待了作者寻访隐者未得,于是向隐者的徒弟问讯这一连串的过程;而深层上则暗示隐者傍松结茅,以松为友,渲染出隐者高逸的生活情致。下面三句都是童子的回答,包含着诗人的层层追问,意思层层递进,言约意赡,令人回味无穷。 第一答:“言师采药去”,从全诗的结构看,从环境氛围的渲染,进入到行动的白描,从抽象进入到具体。我国古代有追求长生不老的思想,秦皇汉武,就是一种典型,乃至秦汉方士盛行,欺诈成风。与此不同,高蹈世外的隐者注重的是自身修炼。在隐逸生活中,悟道、养生与服药(保健养生之药)构成主要的内容。魏晋以还尤其如此。因之,对隐者说来,采药是一项有重要的活动,其效用或还不仅在于服药能养生,更在于为采药而攀峰登岭,就是极好的体育锻炼。于是,对于真正的隐者,善悟道,擅养生,能采药也就是三位一体的事了。道行高深就表现在鹤发童颜,往来如天马行空。童子言师采药去,正是把隐者这一典型特征揭示出来,同时添了诗人伤其不遇的惆怅。 第二答,是针对诗人何处采药的问话而来。 这一答很明确肯定,似乎给了诗人若干追寻的期待,不过紧接着第三答一转,好像是猜到了诗人的这种期待,最后给了一个没有结果的回答:“云深不知处。” 这时,山峦之高峻,云霞之深杳,隐者之神逸,蓦然跃进读者的想象中。 围绕这几句答话,实际有两种表现结构在交织演进。一是隐者的行为表现结构,它由虚而实(不在此地而在此山),由实而虚(云深不知处),虚虚实实,宛若云中游龙,若隐若现,给人一种扑朔迷离,恍惚迷离之感,充分呈现了隐者的风神。一是诗人自己的感情表现结构,它由惆怅而期冀(不遇到知在此山中),由期冀转而更深一层的惆怅,流露出终不可及的慨喟。诗人本来是僧,后还俗,但仕途并不得意,因此始终倾羡高洁超俗的世外生活。“但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实际不独是诗人对隐者的描绘,也正是诗人自己所追求向往的人生境界。 世谓贾岛的诗过分陷于字句的“推敲”,只是在用字方面下功夫,往往有佳句而无佳篇;此诗却刚好相反,在谋篇构思方面煞费苦心,无佳句而有佳篇。 这首诗有人认为是孙革所作,题为《访夏尊师》。[3]?

寻隐者不遇的意思

3,子路在论语中出现多少次

  41次   1.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子曰:“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论语·公冶长第五》   2.孟武伯问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问。子曰:“由也,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也,不知其仁也。”   《论语·公冶长第五》   3.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论语·公冶长第五》   4.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劳。”子路曰:“愿闻子之志。”子曰:“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论语·公冶长第五》   5.子见南子,子路不说。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   《论语·雍也第六》   6.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论语·述而第七》   7.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论语·述而第七》   8.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   《论语·述而第七》   9.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间,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论语·子罕第九》   10.子曰:“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不忮不求,何用不臧?”子路终身诵之。子曰:“是道也,何足以臧?”   《论语·子罕第九》   11.子路共之,三嗅而作。   《论语·乡党第十》   12.闵子侍侧,訚訚如也;子路,行行如也;冉有、子贡、侃侃如也,子乐。“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论语·先进第十一》   13.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14.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5.子路使子羔为费宰。子曰:“贼夫人之子。”子路曰:“有民人焉,有社稷焉,何必读书,然后为学。”子曰:“是故恶夫佞者。”   《论语·先进第十一》   16.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   《论语·先进第十一》   17.子曰:“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子路无宿诺。   《论语·颜渊第十二》   18.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论语·子路第十三》   19.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错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论语·子路第十三》   20.子路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谓士矣。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   《论语·子路第十三》   21.子路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曰:“今之成人者何必然?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   《论语·宪问第十四》   22.子路曰:“桓公杀公子纠,召忽死之,管仲不死。”曰:“未仁乎?”子曰:“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   《论语·宪问第十四》   23.子路问事君。子曰:“勿欺也,而犯之。”   《论语·宪问第十四》   24.公伯寮愬子路于季孙。子服景伯以告,曰:“夫子固有惑志于公伯寮,吾力犹能肆诸市朝。”   《论语·宪问第十四》   25.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论语·宪问第十四》   26.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   《论语·宪问第十四》   27.卫灵公问陈于孔子。孔子对曰:“俎豆之事,则尝闻之矣;军旅之事,未之学也。”明日遂行。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28.公山弗扰以费畔,召,子欲往。子路不说,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子曰:“夫召我者,而岂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论语·阳货第十七》   29.佛肸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   《论语·阳货第十七》   30.子曰:“由也,女闻六言六蔽矣乎?”对曰:“未也。”“居,吾语女。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阳货第十七》   31.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   《论语·阳货第十七》   32.长沮、桀溺耦而耕,孔子过之,使子路问津焉。长沮曰:“夫执舆者为谁?”子路曰:“为孔丘。”曰:“是鲁孔丘与?”曰:“是也。”曰:“是知津矣。”问于桀溺。桀溺曰:“子为谁?”曰:“为仲由。”曰:“是鲁孔丘之徒与?”对曰:“然。”曰:“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且而与其从辟人之士也,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论语·微子第十八》   3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论语·微子第十八》   34.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5.季子然问:“仲由、冉求,可谓大臣与?”子曰:“吾以子为异之问,曾由与求之问。所谓大臣者,以道事君,不可则止。今由与求也,可谓具臣矣。”曰:“然则从之者与?”子曰:“弑父与君,亦不从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6.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为政第二》   37.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   《论语·雍也第六》   38.子曰:“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门人不敬子路。子曰:“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论语·先进第十一》   39.柴也愚,参也鲁,师也辟,由也喭。   《论语·先进第十一》   40.子曰:“由,知德者鲜矣。”   《论语·卫灵公第十五》   41.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论语·季氏第十六》

子路在论语中出现多少次

4,胃为什么会痛

先讲点原理 凌晨1-3点的时候,胃还在工作,分泌大量胃液,一般如果这个时候醒着,人就会感到程度不同的胃反应,严重的是觉得胃酸。冬天发作的原因是胃寒。 办法是: 1、晚餐控制,吃点稀软食物就好了,减少胃负担 2、刺激性、难消化、凉性、坚硬类食物忌吃,说白了,这段时间多喝粥汤 3、保证胃部温暖,比如用热水袋、穿背心 4、胃病是长期养好的。个人认为,加强锻炼很重要,很重要。身体体质上去了,胃自然也好了。我为了减肥坚持每天快走2小时,没想到老胃病不知道什么时候竟然好了。也不用天天穿毛背心。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胃脘近心窝处常发生疼痛为主的疾患。历代文献中所称的“心痛”、“心下痛”,多指胃痛而言。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民病胃脘当心而痛。”《医学正传》说:“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于心。”至于心脏疾患所引起的心痛症,《内经》曾指出:“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在临床上与胃痛是有区别的。 胃痛发生的原因有两类:一是由于忧思恼怒,肝气失调,横逆犯胃所引起,故治法以疏肝、理气为主。一是由脾不健运,胃失和降而导致,宜用温通、补中等法,以恢复脾胃的功能。 胃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个症状,多见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病,胃神经宫能症。也见于胃粘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病。 (病因病理) 1.肝气犯胃 忧思恼怒,气郁伤肝,肝之疏泄失调,横逆犯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则胃脘头痛正如沈金鳖所说:“胃病,邪干胃脘病也。惟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若气郁化火,可致疼痛加重;火郁日久,致肝胃之阴亏耗,则病程每多缠绵;如久痛入络,络脉损伤,则见吐血,便血等症。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或过食生冷肥甘之品,以致脾胃受伤,食滞中焦,气机不利而产生胃脘疼痛。或因寒凉伤中,胃阳被遏,正邪交争,而胃痛乃作。 3.脾胃虚弱 病后脾胃受损或素体脾胃虚弱,中阳不振,寒从内生,以致脾不运化,胃失和降,而发生疼痛。胃阴素虚或病久阴伤,胃失濡养,胃气不和亦能发生疼痛。 上述病因,既可单独致病,又往往相互影响,而出现寒热互见、虚实错杂、阴阳并损之证候,临证时必须灵活掌握。 (辩证论治)治疗胃痛,首应辨其疼痛的虚、实、寒、热性质及病在气在血,然后审证求因,给于恰当的治疗。大抵新病暴痛,痛势急迫而痛处拒按者多属实证;久病痛缓,病势绵绵而痛处喜按者,多属虚证;寒证疼痛,喜温熨热饮,遇寒则疼增;热症疼痛,喜凉熨冷饮,遇热则痛剧;以胀痛为主,或痛引胸胁,疼痛每因情志变化而增减,此多为气滞;痛处固定不移,多为刺痛者,常属久病血瘀;若烦热似饥,舌红无苔或少津者,多属胃阴不足之证。 胃痛的治法,古虽有“通则不痛”的原则,但决不限于“通”之一法,临证之时,应运用四诊八纲,详加审察,根据病者的不同情况,确立恰当的治疗方法。 1.肝气犯胃 本证按其不同情况,可分为气滞、火郁、血瘀三种类型。 (1)气滞 主证 胃脘胀满,痛引两胁,嗳气频繁,噫气或失气后疼痛稍减,舌苔薄白,脉沉弦。 分析 情志不畅,气郁不舒,肝气横逆犯胃,胃失和降而疼痛;气病多游走,胁为肝之分野,故痛引两胁;胃气上逆故嗳气频繁,噫气失气后,气逆暂缓,故疼痛亦稍减,苔白,脉沉弦为肝郁之象。 治则 疏肝理气,和胃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中脘、粱门、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与推揉腹部和中法。 若痛甚而噫气呕恶者,可同取双内关、双内庭、以利气止痛;如泛呕酸水,时时嘈杂;且肝胆互为表里,肝热则胆火上乘,故见口干而苦;苔黄脉弦数乃肝胃郁热所致。 治则 疏肝、泄热和胃。 选穴 肝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章门、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提拿捏背助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揉压阳阴清热法,加用推揉胸胁疏肝法(见发热)。 痛甚者,可用拇、食指分别捏拿两侧血海、粱丘、如痛已缓和,肝脾未调,可用双手拇指对揉、对压两侧三焦俞,单拇指按揉中脘,以调理三焦。 (3)血瘀 主证 痛有定处而拒按,多为刺痛,食后更甚,或见吐血便黑,甚则舌紫,脉涩。 分析 久痛入络,络脉损伤,故吐血便黑;瘀血为有形之物,故痛有定处而拒按;食与瘀并,故食后痛剧;瘀血阻滞血行不畅故舌紫、脉涩。 治则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章门、内关、劳宫、粱丘、内庭。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晃拨俞穴行气法,捏拿背肌理气法,擦摩上腹散寒法;配用揉压阳明清热法,加用远端诱导止痛法(双拇指同取两侧内关、劳宫、粱丘、内庭)。 如呕血便血不止,以药物治疗为主,待病情稳定后,方可施术手法。 2.病邪阻滞 (1)饮食阻滞 主证 胃脘胀痛,嗳腐,厌食或呕吐,吐后痛减,舌苔厚腻,脉滑实。 分析 食停胃中,传化失常,故胃脘痛胀;饮食停滞,胃气不降而反上逆,故嗳腐或呕吐;吐后积滞去而痛减;食浊熏蒸故苔厚腻;胃气与宿食相搏,故脉滑实有力。 治则 消食导滞。 选穴 脾俞、三焦俞、粱门、天枢、手三里、足三里。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按揉腹部消积法,拿揉抖颤导滞法,配用按压背腰镇痛法与揉压阳明清热法。 胀痛甚者,可双拇指同按双侧天枢,以行气导滞;食滞化热,可晃拨两侧大肠俞。 (2)寒伤胃阳 主证 因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 分析 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 治则 温胃散寒止痛。 选穴 胃俞、脾俞、中脘、粱丘、内庭。可重用按揉背腰镇痛法,捏拿背肌利气法,搓擦胃俞温中法,推揉腹部和中法。配用提拿捏背健运法与擦摩上腹三寒法。 3.脾胃虚弱 (1)脾胃虚寒 主证 胃痛隐隐,泛吐清水,喜暖喜按,神疲乏力,四肢欠温,舌淡苔白,脉细缓无力。 分析 脾胃虚弱,寒气凝滞,故胃痛隐隐;中阳不运,水饮停聚,故痛不甚而珐吐清水,喜暖喜按;脾阳虚故四肢欠温,神疲乏力,舌淡、脉细缓无力。 治则 温脾健胃。 选穴 肝俞、脾俞、三焦俞、粱门、中脘、章门、手三里、足三里。除拿揉抖颤导滞法和揉压阳明清热法不易使用,以上基本手法均可使用。 痛发之时,可拿搓胃俞,双拇指同按粱门,以温中止痛,痛止后,可按基本手法施术。如脾胃虚寒,而肝有郁热,除胃痛外,尚见泛铉呕吐,时觉饥嘈,食则不舒,四肢欠温,舌边红绛,苔白中黄,脉弦细者,可用双拇指同取双章门、立拳滚上腹部寒热并投,肝胃同治。 (2)胃阴不足 主证 胃痛隐隐,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苔少或剥脱,舌光红少津,脉细微数。 分析 胃阴不足,胃络失养故胃痛隐隐;阴虚生内热,故心烦嘈杂,口干欲饮,大便干燥;舌红少津,苔花剥,脉细微数皆为胃阴不足之征象。 治法 养阴益胃。 选穴 肝俞、脾俞、胃俞、三焦俞、中脘。可重用提拿捏脊健运法,推揉腹部和中法,捏脊法反复施术十次。 食欲不振者,重用开三门、运三脘、大便隐血,腹部手法慎用。 胃痛一证,除用按摩等法治疗外,注意饮食调节,心情舒畅,亦属必要。 (基本手法) 1.按揉背腰镇痛法 在单掌推背部膀胱经路线的基础上,叠掌揉,双掌根或双拇指交替按压膈俞至三焦俞一段膀胱经内侧线,注意局部重点取穴。 2.晃拨俞穴行气法 单掌根着力,依靠脘关节作手掌晃动动作,带动掌根晃拨,分别刺激肝、脾、胃、三焦俞等穴,手下压力要适度,晃拨频率均匀。 3.提拿捏脊健运法 双手拇、食指沿督脉路线自上而下反复提拿(大椎穴至命门穴一段),施术捏脊法自下而上10次。 4.捏拿背腰肌理气法 在肩胛内移的基础上,拇、食指捏拿骶棘肌上段(肩胛间区段,轻拿轻放),亦可加用中指作捻转动作。 5.搓擦胃俞温中法 单掌根或小鱼际肌快搓两侧胃俞穴,搓后缓缓揉动,使热感渗透。 6.推揉腹部和中法 两拇指开三门、运三脘,单掌或双掌于左胁肋部快速推抚,称之推胃法;掌推腹部任脉路线;掌根轮状顺时针推脘腹;叠掌揉上腹部,以左上腹为主。 7.擦摩上腹散寒法 用单掌反复擦上腹部,频率要快以温热为度;改用掌摩以上部位。 8.按揉腹部消积法 双拇指交替按压腹部任脉及两侧胃经路线,双掌重叠自上而下揉以上部位;双掌扣脐轮状揉腹部。 9.拿揉抖颤导滞法 在两掌波形揉脘腹的基础上,多指捏拿腹肌作抖颤动作。 10.按揉阳明清热法 用拇指或小鱼际肌分别揉手足阳明经前臂及小腿段,以按揉手、足三里穴为主
一:服用“固肠安谓”2-3个疗程后结肠炎在肠镜下即可见溃疡愈合,息肉消失,狭窄的肠段基本恢复. 二:服用“固肠安谓”4-6个疗程慢性结肠炎,结肠炎即可痊愈,对于长期服用激素而致的激素依赖性患者,可逐渐减少激素用量,最终取代激素、消除病理改变而痊愈. 三:服用“固肠安谓”1-3个疗程单纯萎缩性胃炎尤其是轻、中度萎缩性胃炎腺体萎缩面减少粘膜肌层变薄,固有膜炎症减轻,淋巴滤泡消失,彻底逆转为浅表性胃炎直至康复。 四:坚持服用“固肠安谓”4-6个疗程,重度萎缩性胃炎、重度肠上皮化生及重 度不典型增生者,癌变率高,应引起高度重视,坚持长期自身保健意识,定期随访,每3至6月复查胃镜一次,绝大部分患者顺利逆转。萎缩面积减少或消失,坚决杜绝和预防了癌变的发生。长期坚持服用者未见一例恶变。 五:凡患者服药超过六个疗程未临床治愈,均可凭购药单据享受全程免费治疗直到康复及专家咨询服务.
固肠安谓适应症状-结肠炎类 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克隆病、肠应激综合症、肠结核、急性肠炎、肠梗阻、下消化道出血、吸收不良综合症、霉菌性肠炎、息肉及因此病而导致的肠壁水肿、组织增生;便秘型结肠炎、溃疡性直肠炎、粘膜性直肠炎、肠功能紊乱、慢性腹痛腹泻、稀便或脓血便、不成形便、大便粘滞、潜血、里急厚重、排便不爽. 固肠安谓适应症状-胃病胃炎类: 包括有慢性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食管溃疡、急性胃炎、胆汁返流性 胃炎、胃粘膜脱垂、幽门不全梗阻、幽门螺旋菌感染、十二指肠炎、胃肠功能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

5,敲门砖真的存在

存在敲门砖指拣砖头敲门,门开后即弃砖。比喻谋求名利的手段 。宋,曾敏行 《 独醒杂志》卷五:“一日, 冲元自窗外往来, 东坡问:何为? 冲元曰:绥来。 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 冲元 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也!”后以“敲门砖”比喻士人借以猎取功名的工具,一达目的,即可抛弃。在说敲门砖之前,先说说敲门的事情。一、史上最有名的一次敲门长庆三年,也就是公元823年的六月,唐穆宗李恒升任韩愈为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其中的京兆尹相当于首都的市长。一向飞横跋扈的神策军,也就是京师卫戍部队,上上下下在知道这个消息后,都不敢在京师地面上犯法了。他们一致认为韩愈这个人不得了,是一个不信邪的狠角色,在信佛拜佛的本朝,竟然敢建议宪宗先皇帝,将供奉的佛骨放在水里火里销毁。由此可见,他对由凡人肉胎组成的神策军,根本就不放在眼睛里了。这一年,在国家的层面上,没有什么值得记载的大事情发生。这一年的秋天,在京城长安,有一个叫贾岛的人,有一天下午,正在自家院中的一棵树下闲坐,看见落地的树叶在秋风中旋转,心中顿生一种秋风起兮思故人的念头,猛然想起了一个叫李凝的好朋友,已经有好多天没有见面了,不知道他的近况如何?就决定到他的住处去看看他。说去就去,贾岛趁兴就在家门口附近的一个饭店里,雇了一头毛驴,顺便买了两块胡麻饼,又将从店里借来的一只装满水的葫芦,挂在驴的脖子上,然后翻身上驴,拍了一下驴屁股。毛驴在贾岛的引导下,贾岛在凭着的记忆里,顶着阵阵卷起的秋风,晃晃悠悠的穿过长安城的西门开远门,迎着落日的余晖,来到了城外的西郊。道路是越来越偏僻了,由于人迹稀少,两旁的野草纷纷向路中央生长,农家也是越来越少了,几乎看不见袅袅炊烟。天开始暗了下来,一弯残月慢慢的升向中天。夜风阵阵的吹着,云彩时不时的在月亮下面飘过。当他走过了一座无名小桥,终于看到了李凝居住的庭院。庭院东院墙的边上,长着一棵柳树,朝南开的两扇柴门,紧紧的关闭着。在庭院的西面,有一个很是方正状的池塘,池塘的岸边,也同样长着几棵大大小小的柳树。池塘的西面,是一座寺庙,有一个夜归的僧人,正在一会儿明一会暗的月光下,轻轻的敲着山门。贾岛推开庭院的柴门,径自来到李凝的房门外,先是轻轻的敲着,后是越敲越重,敲门声惊动了栖息在柳树上的鸟儿,在渣渣的叫了几声后,很快的又恢复了平静。李凝不在家。一路上的所见所闻,激发了贾岛的创作灵感,他在沉思了好长的时间后,慢悠悠的写出了下面的一首诗: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第二天早上,在李凝家的灶间里,胡乱的睡了一夜的贾岛,醒来后看着杳无人声、又没有多少烟火气息的屋子,心中很是落寞,禁不住的自言自语道:李凝真会玩哪,找了这么一个鬼都不上门的居处。他想起了昨天晚上写的那首诗还没有诗题,不如就称作《题李凝幽居》吧。他吃完了昨天剩下来的半块胡麻饼后,将李凝家庭院的柴门重新关上,然后就骑着毛驴返回长安城了。一路上的他,都在想着昨夜即兴写成的那首《题李凝幽居》的五言律诗。除了在想诗的平仄和字的韵脚,有没有可以进一步斟酌以外,想得更多的是这首诗的颔联。总觉得这一联诗中的“僧推月下门”句,存在着一种说不出道不明的犹豫:到底是僧在推门好呢?还是僧在敲门好呢?进入了长安城里,走在了朱雀大街上,贾岛还是在驴背上,分别用两只手,先后在半空中,来回比划着敲门的动作和推门的动作。就在这个时候,那些在路上行走得好好的行人和马车,突然纷纷的向两边回避。沉浸在苦思冥想中的贾岛,全然不知道京兆尹韩愈出巡的车队,正迎面向他浩荡而来。路上的行人,都紧张的看着贾岛,他们知道韩愈对不守规矩的人,处罚起来是很严厉的。五代十国时的何光远,在《鉴诫录》一书中写道:“时韩吏部权京尹,意气清严,威振紫陌,经第三对呵唱,岛但手势未已,俄为宦者推下驴,拥至尹前,岛方觉悟(贾忤旨条)”。骑在毛驴上的贾岛,耳朵里根本没有听见鸣锣开道的公差喝道声,在不知不觉中,冲撞了京兆尹韩愈行进中的车队。于是他立刻就被一众公差,七手八脚的从驴背上强行的拽了下来,并被押送至韩愈面前问罪。韩愈一看是认得的,是已经有好几年没见面的贾岛。他记得这个贾岛,在元和十四年(公元819年),他因为向宪宗皇帝上了一篇《谏迎佛骨表》的奏表,因为其中有“事佛求福,乃更得祸。由此观之,佛不足事,亦可知矣”的内容,从而触怒了一心礼佛的唐宪宗,被从京官刑部侍郎的位置上,一下子贬到了八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潮州当刺史。还是这个贾岛,为他被贬一事,不怕政治打击,曾专门写了一首《寄韩潮州愈》的诗给他,开首的“此心曾与木兰舟,直到天南潮水头”两句诗,很是给他一种雪中送炭的温暖。韩愈在问明了事情的缘由后,不但没有惩罚贾岛擅闯车队的不法行为,反而在路中央索性停住了乘坐的马车,在皱着眉头想了很长的时间后,用肯定的口气对贾岛说:“要我看啊,还是用敲字好啊”。何光远的原文是这样写的;“韩立马良久思之,谓岛曰:作敲字佳矣。”二、古人笔下的种种敲门1、用拳头敲门的鲁智深同样是敲门,唐人贾岛作为一个文人,最终确定夜归的僧人,在月下之夜,是用翘起兰花指的手指,对着庙门文文雅雅的敲门。经过韩愈的首肯,敲门敲出了一段流传千古的“推敲”佳话,这真是“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啊。  宋朝曾经有一个军官,却是把手指攥成拳头恶狠狠地敲门,尽显一介武夫的草莽本色。在《水浒传》第三回《赵员外重修文殊院,鲁智深大闹五台山》的书中,施耐庵绘声绘色地描写了那个军官的敲门细节:门子听得半山里响,高处看时,只见鲁智深一步一颠,抢上山来。两个门子叫道:“苦也!前日这畜生醉了,今番又醉得不小可。”便把山门关上,把拴拴了。只在门缝里张时,见智深抢到山门下。见关了门,把拳头擂鼓也似敲门。两上门子那里敢开。智深敲了一回,扭过身来,看了左边的金刚,喝一声道:“你这个鸟大汉,不替俺敲门,却拿着拳头哧洒家!俺须不怕你!”一句描写敲门动作是“拳头擂鼓也似”的比喻,极简极形象的勾勒出鲁智深不拘小节的率性和任性,一声对金刚“你这个鸟大汉,不替俺敲门,却拿着拳头哧洒家”的怒喝,顿时将鲁智深这个莽撞汉子的性格,入木三分的写活了。2、用马鞭敲门的薛嵩使者《太平广记》里有一则“红线”故事:说的是在唐朝代宗的时候,代宗皇帝在平定安史之乱后,为了笼络安史旧部,将再次归唐的安史旧将田承嗣,重新任命为魏博节度使。这个田承嗣拥兵自重,在住所地的魏城,表面上听命于李唐朝廷,实际上却将管辖之地搞成了割据之地,自任官吏自组军队自取赋税自管司法,俨然是一个独立王国。田承嗣肺部患有疾病,天冷还好,但只要天气一热,病情就会加重,常常是喘不过气来。因此他就对人常常说道:“山东天气比较凉快,我若能驻守山东,还能多活几年。”他不但是这样说的、这样想的,还准备这样做,他从他10万人马的部队中,精心挑选了三千勇士,组成了特种部队,准备选一个好日子,出兵吞并潞州。当时的潞州节度使是薛嵩,薛嵩虽然是大名鼎鼎的薛仁贵的孙子,却没有祖上薛仁贵那样的威武霸气。他在知道这个消息后,日夜忧愁却无良策。薛嵩家的一个名叫红线的婢女,在一天夜里,知道了这件事情后,马上就对薛嵩说:“这事好办,何必犯难?不如这样吧,这件事情交给小女子今晚去办吧。在小女子临走之前,请您现在就准备好一个使者、一匹快马、一封书信,书信的内容要这样写”,说完她就一字一句的口授了起来。话说下半夜的魏城城内,已经是乱成了一锅粥,到处都是军人,到处都是火把,正在挨家挨户的搜捕偷盗田承嗣府中金盒的窃贼。“红线”故事接下来的原文是:“使者以马棰挝门,非时请见。承嗣遽出,使者乃以金合授之”。使者用马鞭敲田承嗣府第的大门,看门人认为在这非常时刻求见田承嗣,一定是有紧要的事情。田承嗣闻讯后,急急忙忙的披着衣服出来了。手里提着马鞭的使者,看见田承嗣后,就把一只金盒给了他,同时还给了他一封薛嵩亲手写的信:“昨晚有人从魏州来我这里,这个人说从您床上的枕头边上拿走了一个金盒。因为是你的东西,所以我不敢留下来。现在特派专使连夜送还,敬请你查收。”田承嗣看到这里,不由得伸手摸了摸自己的脖子,还好脖子上的脑袋还在。在惊出了一身冷汗之后,他给了使者很多赏赐,又专门派人送了许多许多的厚礼给薛嵩,并且对薛嵩说,多亏他宽宏大量不记私仇,否则的话我已经是头颅不保了。3、用拐杖敲门的潘老人下面这个“潘老人”的故事,也是出自于《太平广记》:嵩山少林寺,元和中,常因风歇,有一老人杖策扣门求宿。说的是在唐朝宪宗的元和(806年 - 820年)年间,有一天晚上,有一个老人,在大风刚刚停止的时候,来到了嵩山少林寺的山门前,用拄着的拐杖,叩门请求住宿。寺里的僧人听到叩门声后,一面以庙门已经关闭要到天明才好开为理由,拒绝了老人开门的要求,一面告诉说寺门外面有两间空房子,请老人自行进去睡觉吧。二更天以后,有一个僧人起床,要外出小便。忽然发现庙门外面非常明亮,犹如白天一样,这可是从来没有出现过的事情,就感到非常的奇怪,于是就想上前看个明白。他悄悄地打开一条门缝,只看见老人所住的那个空空如也的房间里,地上已经铺设了床垫子,床垫子上是翠绿色的帐幕,看上去很是美丽光彩,又看见床垫子上放着不少的菜肴,这个老人端坐在床垫子上,就像在自己的家里一样,神态安然的吃着喝着,还不时的打着饱嗝呢。看见这个场景的僧人,就急忙将他看到的场面,告诉了其他还在睡觉的僧人,于是这些僧人就全部起来了。这些僧人一面对老人如此神秘的表现而感到惊讶,一面又不敢开门上前去问个究竟。只是默默地聚在一起,默默的看着眼前的这一切。到了五更天以后,吃饱喝足的老人,睡了一觉以后起来了,在一番洗漱完毕后,就伸手从怀中取出一个葫芦,这个葫芦有拳头那么大。只看见这个老人,把床垫子、帐幕、以及所有他用过的物品,一样一样的全部放进了这个葫芦里,而这个拳头般大小的葫芦,也真的是很奇怪,把所有的这些东西,也一样一样的吸纳进去了。装完东西以后,这个老人又把葫芦重新揣进怀里。这个房子又恢复了原来空空如也的老样子。这些僧人们个个感到非常的诧异和惊异,他们就打开庙门,上前去询问这个老人。但是这个老人,除了对他们表示感谢以外,什么也没有说。僧人们纷纷要求老人住到庙里来,但老人坚决不肯。他们又问老人的姓名,老人只是淡淡的回答说他姓潘,是从南岳来的,昨天途经此地,今天要往北面的太原去。从那以后,还有人看见过这个潘姓老人。4、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最有诗情画意的敲门,是宋朝人苏东坡写的。他在《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的一首诗中,有这么两句描写敲门的精彩诗句:抱丛窥我方醉卧,故遣啄木先敲门。看见我喝酒喝多了,醉卧在梅花树下,就想把我抱起来,送进房间内去休息休息,因为实在是腾不出手来,所以就叫啄木鸟先去敲门。苏东坡写的这首《十一月二十六日,松风亭下,梅花盛开其二再用前韵》诗,是根据柳宗元的传奇小说《龙城录》中,一则名为“赵师雄醉憩梅花下”的故事而来的:隋朝开皇年间,有一个名字叫赵师雄的人,要到位于今天广东省博罗县的罗浮山去。在寒冷的一天傍晚时分,由于又冷又饿,加上长时间得不到好好的休息,赵师雄身体极度疲惫。就在他精神恍恍惚惚之时,猛然看见了路旁边的松树林里有一家酒店,于是他就将马车停下来休息。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淡妆素服的女子,衣裙飘飘的向他迎了上来。赵师雄发现与他说话的这个女子,身上散发者一股袭人的香气,而且说话的语言非常清丽,在满心喜欢之下,身不由己的就跟着这个女子,敲开了路边的酒家之门。他和他两人频频举杯,连饮数杯,言笑晏晏,把酒言欢。不一会的功夫,来了一个身穿绿色衣服的小孩子,在他们面前载歌载舞又跳又唱。很快的赵师雄就醉酒睡着了。不知道是什么时候,赵师雄在一阵刺骨的寒风中醒来,睁开眼睛一看,这时才发现天已经亮了,自己一个人正睡在一棵硕大的梅花树下。梅花树的树枝上,有绿色的小鸟,正在欢快的跳跃鸣叫。开始泛红的天空上,月亮已经西沉,星星也渐渐隐去。赵师雄站在梅花树下,很是一番莫名的惆怅,梦中所见的那个淡妆女子呢、那个绿衣童子呢,现在都到什么地方去了呢?三、世上真有敲门砖耶1、敲门最早是用瓦子的北宋朝有一个法号叫怀深的大和尚,曾经写过这四句佛经唱词:“黄叶止啼知即已,敲门瓦子亦休留。虚空讲得真经后,解笑当年石点头”《安正阇梨求偈》。由此可以知道,最早用来敲门的是瓦子而不是砖。又由此可以知道,瓦子是破碎的瓦片,瓦是完整的瓦片。所谓的“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说的就是这个意思。2、敲门也可用瓦砾的南宋朝的曾敏行写了一本《独醒杂志》的书,在该书的卷五中,记录了一则苏东坡的逸事:东坡多雅谑,尝与许冲元、顾子敦、钱穆父同舍。一日,冲元自窗外往来,东坡问何为。冲元曰:“绥来。”东坡曰:“可谓奉大福以来绥。”盖冲元登科时赋句也。冲元曰:“敲门瓦砾,公尚记忆耶?”有一天,一位叫许冲元的人,从门外走了进来。苏东坡就问他:“你来时一路上怎么样啊?”许冲元回答说:“路上一路平安。”苏东坡就笑着说道:“平安地到达,可以说是托上天的福分。”苏东坡说的这句话,原来就是许冲元曾经说过的话。他的这一句话,最早是出现在他参加科举考试时,写在一篇赋文里的一句文言文。许冲元也笑着说道:“这种为了应付登科考试而写的句子,你怎么到现在还记得啊?”3、敲门终于用到砖了从字源的角度来讲,瓦这个文字的出现,最早见于战国。先秦的无名氏,在一首名叫《琴歌》的诗里,就唱道“百里奚、百里奚、母已死。葬南溪,坟以瓦”。而砖这个文字,在许慎的《说文解字》里,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所以说这个字出现得很晚,因此和敲门组词而成的敲门砖,有时候也写作敲门甎,那就出现得更晚了。明朝人田艺蘅,在其代表作《留青日札摘抄四非文事》中写道:“又如锦囊集一书,人所罕覩。得其片纸只字,不啻大贝南金率以厚赂。购至抄录七篇,偶凑便可命中,子孙秘藏以为世宝。其未得第也,则名之曰撞太岁;其既得第也,则号之曰敲门砖。”说的是参加科举的考生,因为科举考的是八股文,所以考生要熟悉八股文的套路,就能够在考场上举一反三。如果背熟了《锦囊集》一书中规定的七篇范文,就可以去参加考试了。如果考到了七篇中的类似题型,就可以照样模仿,就能够登科及第。这七篇范文,就是敲开科举及第大门的敲门砖啊。清朝人陈恒庆说得更是直截了当,在他的《谏书稀庵笔记》中,有一则名为“敲门砖”的笔记,开篇就写道:“科场时代,俗谓八股文为敲门砖,门开则砖抛而不用”。4、敲门有时也可以用石头清朝人沈复写的自传体散文《浮生六记》中,其中第四记《卷四浪游记快》中有这么一段文字:余乃返至墙下。小门深闭,门隙窥之,短篱曲径,绿竹猗猗,寂不闻人语声,叩之亦无应者。一人过,曰:“墙穴有石,敲门具也。”余试连击,果有小沙弥出应。我于是返回到墙边。小门紧紧的关闭着,透过门缝可以看到,有矮矮的竹篱笆,插在弯弯曲曲的小路两旁,绿色的竹林片片相连,静静的听不到有人说话的声音,拍了几下门,也没有回答的声音。就在这个时候,有一个经过的路人对我说:“墙上的洞里头有块石头,这块石头是用来敲门的。”我于是在门边上的墙洞里,找到了一块石头,于是就拿着这块石头,连续的敲了几下门,果然有一个小和尚出来应答了。世上真的有敲门砖耶,古之人不余欺也。

文章TAG:木门  贾岛  什么  什么什么  安宿木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