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醉花阴的瑞脑销金兽的销什么意思

瑞脑是一种香料,金兽是一种香炉。可笼统的解释为;瑞脑在有金兽装饰的香炉里面燃烧
烧完了稀薄的雾气浓密的云层掠起烦愁直到白昼,龙脑的香料早已烧完了在炉金兽。美好的节日又到重阳,洁白的瓷枕,轻纱笼罩的床厨,昨日半夜的凉气刚刚浸透。

醉花阴的瑞脑销金兽的销什么意思

2,在古典家具中何为圆包圆

其次,圆包圆的榫卯结构讲究。枨子尽端外皮切成45度角,与相邻的一根格角相交;裹皮留榫,纳入腿足上的榫眼;榫子有的格角相抵,有的一长一短。每根垛边两端均格角并凿透眼,腿足顶端长短榫须先贯穿垛边上的榫眼,然后再与面子四角的榫眼拍合。因此,有裹腿做的腿足顶端的长短榫要长一些。 圆包圆家具,是仿效竹家具的制造工艺逐渐形成的一种造型样式,与江南竹制家具同样散发着浓郁的乡土情调。 清中期以后,圆包圆家具出现了由简入繁的变化。还有将仿竹节工艺运用在圆包圆家具上,垛边、裹腿枨、边抹上造出竹节般的雕饰,错落有致,更增仿江南竹家具的效果。 现代效法古法的圆包圆古典家具,在造型上已尽取古意,但部分家具在制作工艺上倒不够讲究,有“偷手”现象。比如,垛边或裹腿枨双混面不用一根料而用两根料,并且两根料之间也不用走马销拼接仅用胶粘;还有,裹腿枨尽端不是严格的45度角格角相接,也不用榫亦用胶粘或铁钉,如此等等。只求其表,内在的讲究尽失。

在古典家具中何为圆包圆

3,对联此下联是否工整

第一个对联 错了仄起平收,这个没做到就算意境再好也不行。 而且意境也对不上!山更近说明山的势——巍峨啊!这是山的特点。你下句想到“尘”很高明,但怎么想的对“远”!本来你对“远”意思上没错,但你能想到 “尘”这么好的字 怎么能轻易的用“远”来把自己的好句子毁了呢! 尘的特点是轻微,下句要突出尘的特点,兼顾平仄,我对“风拂尘愈轻”更对愈,这么明显还讨论半天?第二个,才疏学浅,不懂“销其物”指什么,又为什么“只知一二”。很有兴趣,希望你不吝赐教。第二副改好对出来,挂静房应该不错。
雨洗山更近风拂尘去远。 对得挺好的.居陋室,销其物,床柜门窗,只知一二.这个上联有些怪怪的.但是不清楚那里怪,说不出来所以然.
上联: 雨洗山更近 下联: 风拂尘去远一般讲,对联上下联字数相等,字的词性相同,平仄相反,等等。您的对联,雨洗对风拂,山对尘,没有问题。更与去,词性不太一致;远与近都是仄声,下联的尾字一定要平声。您的对联意思不错。仅供参考。补充答复:您想学习对联写作,可以上中国对联网,很友好,那里高人多,又肯帮助人。
对句:绿荷浮水茵水浮荷绿【桑门书生】 出句:青柳拂春出春拂柳青【℡比邻陌路】 古韵: 对句: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 出句:平仄仄平仄平仄仄平
风吹月常明
上联: 雨洗山更近 下联: 风拂尘去远下联“去”改成“亦”在对仗上会更工整一些,最后的“远”如果改成“遥”,平仄是好了,不过念起来感觉不对,大家给参谋参谋或者把“去”改成“虽”,然后上下联倒置或许会更好

对联此下联是否工整

4,李白的代表诗作

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1] ,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汉族。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梁甫吟》、《早发白帝城》等多首。李白所作词赋,宋人已有传记(如文莹《湘山野录》卷上),就其开创意义及艺术成就而言,“李白词”享有极为崇高的地位。【代表诗作】《关山月》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长相思》长相思,在长安。络纬秋啼金井阑,微霜凄凄簟色寒。孤灯不明思欲绝,卷帷望月空长叹。峨眉山月歌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行路难三首之一》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值万钱。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赠孟浩然》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夜泊牛渚怀古》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明朝挂帆席,枫叶落纷纷。《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清平调三首之一》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清平调三首之二》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清平调三首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清平调三首之三》名花倾国两相欢,常得君王带笑看。解释春风无限恨,沈香亭北倚阑干。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暮从碧山下,山月随人归。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相携及田家,童稚开荆扉。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欢言得所憩,美酒聊共挥。长歌吟松风,曲尽河星稀。我醉君复乐,陶然共忘机。《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子夜四时歌:秋歌》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二、李白的思乡诗静夜思窗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春夜洛城笛[唐]李白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三、李白的送别诗《赠汪伦》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渡荆门送别[唐]李白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送友人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灞陵行送别送君灞陵亭, 灞水流浩浩。上有无花之古树, 下有伤心之春草。我向秦人问路岐, 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古道连绵走西京, 紫阙落日浮云生。正当今夕断肠处, 骊歌愁绝不忍听四、李白代表作李白写过七言古诗:《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梁甫吟》等,五言古诗:《古风》59首,《长干行》,《子夜吴歌》,《宣州谢脁楼饯别校书叔云》等,七言绝句:《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早发白帝城》等都成为盛唐的名篇。李白在唐代已经享有盛名。他的诗作「集无定卷,家家有之」,为中华诗坛第一人。五、李白之作品名句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 《北风行》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乐府·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乐府·将进酒》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乐府·将进酒》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望庐山瀑布》五、李白写诗风格李白的诗歌充满热烈的人生之恋。他的诗往往于旷放中洋溢着童真般的情趣,他永不安于寂寞和孤独,李白对大自然有着强烈的感受力,他善于把自己的个性融化到自然景物中去,使他笔下的山水丘壑也无不具有理想化的色彩。李白又写了许多具有晶莹透剔的优美意境的山水诗,他用胸中之豪气赋予山水以崇高的美感,他对自然伟力的讴歌,也是对高瞻远瞩、奋斗不息的人生理想的礼赞,超凡的自然意象是和傲岸的英雄性格浑然一体的。
乌夜啼黄云城边乌欲栖。归飞哑哑枝上啼。机中织锦秦川女。 碧纱如烟隔窗语。停梭怅然忆远人。独宿孤房泪如雨。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君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侧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愿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劝君莫拒杯。春风笑人来。桃李如旧识。倾花向我开。流莺啼碧树。对酒明月窥金□。昨日朱颜子。今日白发催。棘生石虎殿。鹿走姑苏台。自古帝王宅。城阙闭黄埃。君若不饮酒。昔人安在哉。月下独酌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行路难 金樽清酒斗十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5,这段话是什么意思

荷已残,香已消,冷滑如玉的竹席,透出深深的凉秋,轻轻脱换下薄纱罗裙,独自泛一叶兰舟。仰头凝望远天,那白云舒卷处,谁会将锦书寄有?正是雁群排成“人”字,一行行南归时候,月光皎洁浸人,洒满这西边独倚的亭楼。 花,自在地飘零,水,自在地飘流,一种离别的相思,你与我,牵动起两处的闲愁。啊,无法排除的是——这相思,这离愁,刚从微蹙的眉间消失,又隐隐缠绕上了心头。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红藕香残玉簟秋”,首句词人描述与夫君别后,目睹池塘中的荷花色香俱残,回房欹靠竹席,颇有凉意,原来秋天已至。词人不经意地道出自己滞后的节令意识,实是写出了她自夫君走后,神不守舍,对环境变化浑然无觉的情形。“红藕香残”的意境,“玉簟”的凉意,也衬托出女词人的冷清与孤寂。此外,首句的语淡情深,如浑然天成,不经意道来。故前人评曰:“易安《一剪梅》起句红藕香残玉簟秋七字,便有吞梅嚼雪,不食人间烟火气象,其实寻常不经意语也”(《两般秋雨庵随笔》卷三)。“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次写在闺中无法排遣愁闷与相思之苦,便出外乘舟解闷。词人在一首《如梦令》中曾生动地记述一次她乘舟尽兴游玩的情景,不仅归舟晚,还误入藕花深处,惊起一滩鸥鹭,情调欢快。现如今却是“独上兰舟”,不仅无由消除相思之苦,反更显怅惘和忧郁。“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女词人独坐舟中,多么希望此刻有雁阵南翔,捎回夫君的书信。而“月满西楼”,则当理解为他日夫妻相聚之时,临窗望月,共话彼此相思之情。此句颇有李商隐“何当共剪西窗烛”诗句的意境。另外,“月满”也蕴含夫妻团圆之意。这三句,女词人的思维与想象大大超越现实,与首句恰形成鲜明对照。表明了词人的相思之深。 下片。“花自飘零水自流”,词人的思绪又由想象回到现实,并照映上片首句的句意。眼前的景象是落花飘零,流水自去。由盼望书信的到来,到眼前的抒写流水落花,词人的无可奈何的伤感油然而生,尤其是两个“自”字的运用,更表露了词人对现状的无奈。“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次写词人自己思念丈夫赵明诚,也设想赵明诚同样在思念自己。这样的断语,这样的心有灵犀,是建立在夫妻相知相爱的基础上的。末三句,“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词人以逼近口语的词句,描述自己不仅无法暂时排遣相思之情,反而陷入更深的思念境地。两个副词“才”、“却”的使用,很真切形象地表现了词人挥之又来、无计可消除的相思之情。 这是一首相当富有诗情画意的词作。词人越是把她的别情抒写得淋漓尽致,就越能显出她的夫妻恩爱的甜蜜,也越能表现出她对生活的热爱。此外,这首词在意境的刻画,真挚、深沉情感的表述,以及语言运用的艺术上,无不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6,李清照 一剪梅写作背景

此词是李清照前期的作品,当作于婚后不久。题名为元人伊世珍作的《琅嬛记》引《外传》云:“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根据李清照带有自传性的《金石录后序》所言,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李清照嫁与赵明诚,婚后伉俪之情甚笃,有共同的兴趣爱好。而后其父李格非在党争中蒙冤,李清照亦受到株连,被迫还乡,与丈夫时有别离。这不免勾起她的许多思念之情,写下了多首词篇,这首《一剪梅》是其中的代表作。李清照借助于鸿雁传书的传说,画面清晰,形象鲜明,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然而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扩展资料:1、作者简介: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约1155年),号易安居士,汉族,齐州济南(今山东省济南市章丘区)人。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李清照出生于书香门第,早期生活优裕,其父李格非藏书甚富,她小时候就在良好的家庭环境中打下文学基础。出嫁后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2、李清照创作风格:李清照工诗善文,更擅长词。李清照词,人称“易安词”、“漱玉词”,以其号与集而得名。《易安集》、《漱玉集》,宋人早有著录。其词流传至今的,据今人所辑约有45首,另存疑10余首。她的《漱玉词》既男性亦为之惊叹。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1)前期:真实地反映了她的闺中生活和思想感情,题材集中于写自然风光和离别相思。(2)后期:主要是抒发伤时念旧和怀乡悼亡的情感。表达了自己在孤独生活中的浓重哀愁,孤独,惆怅。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李清照参考资料来源:搜狗百科-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
元代伊世珍的《琅嬛记》卷中对这首词的创作背景有过一段记载:“易安结缡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今人王仲闻在《李清照集校注》中则指出:“清照适赵明诚时,两家俱在东京,明诚正为太学生,无负笈远游事。此则所云,显非事实。”(第25页)王说甚是。这首词肯定不会写于新婚后不久。李清照与赵明诚结婚后的前六年时间,两人共同居住在汴京,后来近十年时间又一起屏居山东青州,一直到李清照34岁左右,赵明诚起复再次出来做官,两人才有了分手离别的时候,这首词应该作于这一段时间。 婚后,李清照与赵明诚志趣相投,相互爱慕,多年的婚姻生活使他们之间建立起深厚的夫妻感情。丈夫外出做官,分离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但是,李清照还是无法忍受离别所带来的相思痛苦折磨,她将这种情感淋漓尽至地倾吐到这首作品之中。
真情是词之骨,词之言情,贵得其真。李清照之前,婉约词人多以男性写艳情幽怀,李清照则是以女性本位写自我爱情悲欢和亲历的家国巨变而获得空前成功的第一人。其前期的恋情词,如《一剪梅》、《凤凰台上忆吹箫》等,满怀至情,连篇痴语,自然率真最能体现女性纯诚细腻的灵性,这是男性作家代人立言的恋情词所无法比拟的。 其后期写愁的伤乱词,如《武陵春》、《声声慢》、《永遇乐》、《孤雁儿》等篇,字字血泪,声声呜咽,一派凄楚,动魄惊心,这“载不动”的“许多愁”,止不住的“千行泪”,“凄凄惨惨”的情怀,元地倾诉的“万千心事”,全是发自肺腑的心声,来不得半点雕琢矫饰。这些融和着家国之变、时代 沧桑的悲慨之曲,来自情挚意浓的词人,植根于真实生活感受,是李清照坎坷生涯、悲剧人生、灾难时代的映现。
元伊世珍《琅嬛记》卷中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  【原文】  红藕香残玉簟秋。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云中谁寄锦书来?  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此情无计可消除,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注释】  玉簟(dian)秋:指时至深秋,精美的竹席已嫌清冷。  【简析】  此词最精彩的是歇拍:"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相比起来,范词较平实,李词较灵活,她以"眉头:、"心头"对举,以"才下"、"却上"相应,便形成一条动荡起伏的感情流波。然而红花需有绿叶相扶,没有前文的铺垫烘托,这三句不可能如此精彩。  以灵巧之笔抒写眷眷之情——析李清照的《一剪梅》  这首词在黄升《花庵词选》中题作“别愁”,是赵明诚出外求学后,李清照抒写她思念丈夫的心情的。伊世珍《琅嬛记》说:“易安结褵未久,明诚即负笈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最近,电影《李清照》沿袭了伊世珍之说,当赵明诚踏上征船出行时,歌曲就唱出《一剪梅》的“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认为把这首词理解为送别之作,于词意不尽相符,就是“轻解罗裳”两句,也难解释得通。“罗裳”,不会是指男子的“罗衣”,因为不管是从平仄或用字看,没有必要改“衣”为“裳”。“罗裳”无疑是指绸罗裙子,而宋代男子是不穿裙子的。要是把上句解为写李清照,下句写赵明诚,那么,下句哪来主语?两者文意又是怎样联系的呢?看来,应该以《花庵词选》题作“别愁”为宜。  李清照和赵明诚结婚后,夫妻感情甚好,家庭生活充满了学术和艺术的气氛,十分美满。所以,两人一经离别,两地相思,这是不难理解的。特别是李清照对赵明诚更为仰慕钟情。这在她的许多词作中都有所流露。这首词就是作者以灵巧之笔抒写她如胶似漆的思夫之情的,它反映出初婚少妇沉溺在情海之中的纯洁心灵。词的开头是:  红藕香残玉簟秋。  写出时间是在一个荷花凋谢、竹席嫌凉的秋天。“红藕”,即红色荷花。“玉簟”,是精美的竹席。这一句涵义极其丰富,它不仅点明了时节,指出就是这样一个萧疏秋意引起了作者的离情别绪,显示出全词的倾向性。而且渲染了环境气氛,对作者的孤独闲愁起了衬托作用。如“红藕香残”,虽然是表示出秋来了荷花凋谢,其实,也含有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意;“玉簟秋”,虽然是暑退秋来,所以竹席也凉了。其实,也含有“人去席冷”之意。  就表现手法及其含义来看,这一句和南唐李璟《浣溪沙》的首句:“菡萏香销翠叶残”相类似。同样是说荷花凋残,秋天来了。但后者不如前者那么富有诗意:“菡萏香销”,无疑是不及“红藕香残”那样既通俗又是色泽鲜明;“翠叶残”意思仍然和“菡萏香销”一样,是指秋来荷叶落。但“玉簟秋”,却不同了,又有一层新的意思。如果说,“红藕香残”是从客观景物来表现秋的到来,那么,“玉簟秋”就是通过作者的主观感受——竹席生凉来表达秋的到来。一句话里把客观和主观、景和情都融化在一起了。显然,同是七个字,但它的涵义就比之李璟句丰富得多。怪不得清朝陈廷焯赞赏说:“易安佳句,如《一剪梅》起七字云:红藕香残玉簟秋,精秀特绝,真不食人间烟火者。”(《白雨斋词话》)李清照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的人,但这一句“精秀特绝”,却是事实,并非过誉。  李清照本来已因丈夫外出而有所牵挂,如今面对这样一个荷残席冷、万物萧疏的景象,免不了触景生情,其思夫之情必然更加萦绕胸怀,内心之苦是不言而喻的。凡人受愁苦的煎熬,总是要想办法排愁遣闷的,这是人之常情。李清照也不例外。她究竟想如何来消除这愁闷呢?此刻,她不是借酒消愁,也不是悲歌当泣,而是借游览以遣闷,下两句就是这样引出来的:  轻解罗裳,独上兰舟。  就是说,我轻轻地解开了绸罗的裙子,换上便装,独自划着小船去游玩吧!上句“轻”字,很有份量,“轻”,是轻手轻脚的意思。它真实地表现了少妇生怕惊动别人,小心而又有几分害羞的心情。正因为是“轻”,所以谁也不知道,连侍女也没让跟随就独自上小船了。下句“独”字就是回应上句的“轻”字的。“罗裳”,是丝绸制的裙子。“兰舟”,即木兰舟,船的美称。这里用“罗裳”和“兰舟”很切合李清照的身份。因为这是富贵人家之所独有。这两句的涵义,既不同于《九歌?湘君》中的“沛吾乘兮桂舟,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写湘夫人乘着桂舟来会湘君;也不同于张孝祥的《念奴娇》:“玉鉴琼田三万顷,著我扁舟一叶。”写张泛舟在广阔的洞庭湖上的兴奋心情。而是极写李清照思夫之苦,她之所以要“独上兰舟”,正是想借泛舟以消愁,并非闲情逸致的游玩。这是李清照遣愁的方法之一。其实,“独上兰舟”以消愁,若非愁之极何以出此?然而,它不过是象“举杯消愁愁更愁一样。过去也许双双泛舟,今天独自击楫,眼前的情景,只能勾引起往事,怎能排遣得了呢?不过,李清照毕竟跟一般的女性不同,她不把自己的这种愁苦归咎于对方的离别,反而设想对方也会思念着自己的。所以,她宕开一笔,写道: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前两句是倒装句。这几句意思是说,当空中大雁飞回来时,谁托它捎来书信?我正在明月照满的西楼上盼望着呢!“谁”,这里实际上是暗指赵明诚。“锦书”,即锦字回文书,这里指情书。作者这么写,看似乎淡,实则含蓄有韵味:一、它体现了李清照夫妻感情的极其深厚、真挚,以及李清照对她丈夫的充分信任。因为如果她对赵明诚感情淡薄,或有所怀疑,就不会想象“云中谁寄锦书来”,而是必然发出“浮云蔽白日,游子不顾反”(《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或是“荡子行不归,空床难独守”(《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的怨言。所以,这里作者这样写,不言情而情已自见。这种借写事来抒情,正是在艺术创作上最富有感染力的。二、寓抽象于形象之中,因而更觉具体生动。单说“谁寄锦书来”,未免显得抽象。作者借助于雁能传书的传说,写道:“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这就通过大雁翔空,形象地表达了书信的到来,使人可看得到,摸得着。虽然这种写法,并非自她始,但她的云中雁回比之一般的飞雁传书,显然画面更为清晰,形象更为鲜明,这种点化仍然是值得肯定的。三、它渲染了一个月光照满楼头的美好夜景。在这夜景里,即使收到情书,无疑是高兴的。但光是这样理解,还不可能发掘“月满西楼”句的真正含义。雁传书信,固可暂得宽慰,但不可能消除她的相思。其实,在喜悦的背后,蕴藏着相思的泪水,这才是真实的感情。“月满西楼”句和白居易《长相思》的“月明人倚楼”含义相似,都是写月夜思妇凭栏望远的。但李作较之白作似乎进了一步,关键在于“西”字,月已西斜,足见她站立楼头已久,这就表明了她思夫之情更深,愁更极。由于李清照既然思念着自己的丈夫,又相信丈夫也会思念着自己,所以,下片也就顺此思路开展了:  花自飘零水自流。  有人说,这是写李清照慨叹自己“青春易老,时光易逝”。要是这样,那么,下面“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两句,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了。其实,这一句含有两个意思:“花自飘零”,是说她的青春象花那样空自凋残;“水自流”,是说她丈夫远行了,象悠悠江水空自流。“自”字,是“空自”或“自然”的意思。它体现了李清照的感叹语气。这句话看似平淡,实际上含义很深。只要我们仔细玩味,就不难发觉,李清照既为自己的红颜易老而感慨,更为丈夫不能和自己共享青春而让它白白地消逝而伤怀。这种复杂而微妙的感情,正是从两个“自”字中表现出来的。这就是她之所以感叹“花自飘零水自流”的关键所在,也是她俩真挚爱情的具体表现。唯其如此,所以底下两句: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就自然地引出来了。如果说,上面没有任何一句提到李清照和他的丈夫的两相恩爱;那么,这两句就说得再明白也没有了。她俩是同样互相思念着,也同样因离别而苦恼着。这种独特的构思体现了李清照对赵明诚的无限钟情和充分信任,体现了她开朗的性格,善于为对方着想,与一般妇女的狭隘心胸不同。在古典诗词中,写思夫之作的不少,但大多是“过尽千帆皆不是。斜辉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萍洲”(温庭筠《忆江南》);或是“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一类文字。象李清照这样从两方面来写出相思之苦的,极为鲜见。  那么,李清照的“闲愁”究竟达到了什么程度呢?下面三句就作了回答:  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就是说,这种相思之情是没法排遣的,绉着的眉头方才舒展,而思绪又涌上心头。一句话就是时刻在相思着。这里,作者对“愁”的描写,极其形象。人在愁苦时总是绉着眉头,愁眉苦脸的。作者正是抓住这一点才写出“才下眉头,却上心头”两句,使人若见其眉头刚舒展又紧蹙的样子,从而领会到她内心的绵绵痛苦的。“才下”、“却上”两个词用得很好,两者之间有着连接的关系。所以,它能把相思之苦的那种感情在短暂中的变化起伏,表现得极其真实形象。这几句和李煜《乌夜啼》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意境相似,有异曲同工之妙。  王士祯在《花草蒙拾》中说:“然易安亦从范希文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语胎出,李特工耳。”诚然,李作比之范作已胜一筹。“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总不及“才下眉头,却上心头”那么形象地反映李清照愁眉变化的情景,怪不得成为千古绝唱。  由上看来,李清照这首词主要是抒写她的思夫之情。这种题材,在宋词中为数不少。若处理不好,必落俗套。然而,李清照这首词在艺术构思和表现手法上都有自己的特色,因而富有艺术感染力,仍不失为一篇杰作。其特点是:一、词中所表现的爱情是旖旎的、纯洁的、心心相印的;它和一般的单纯思夫或怨其不返,大异其趣。二、作者大胆地讴歌自己的爱情,毫不扭捏,更无病态成份;既象蜜一样的甜,也象水一样的清,磊落大方。它和那些卿卿我我、扭捏作态的爱情,泾渭分明。三、李词的语言大都浅俗、清新,明白如话,这首词也不例外。但它又有自己的特点,那就是在通俗中多用偶句,如“轻解罗裳,独上兰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等等,既是对偶句,又浅白易懂,读之琅琅上口,声韵和谐。若非铸词高手,难能做到。

文章TAG:是什么  什么  什么意思  意思  床销是什么意思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