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中国最有潜力的设计师是谁

建筑设计师张永和

中国最有潜力的设计师是谁

2,人物I 建筑设计师 张永和

2018年10月24日 我专门请了一天假去看HOUSE VISION--探索家 2018展览,那是闭展日的前一天。 专程去看原研哉老师的设计作品。 进入展区,第一个作品就是原研哉 X 张永和 《砼器》。 还记得是与海尔联名的。 张永和是谁?那时候不知道。 与这个展相关的设计师还有李虎,青山周平,马岩松等等。这些人好像知道,那时候基本上也只是听过名字而已。 观展完毕,来到了尾厅,是一个中信书店。 那时也是进去闲逛,看看原老师新出的书。 刚巧前面主舞台位置还有沙龙分享,一个“小老头”说着一口北京话说 我心想:这谁呀?北京怎么你啦?为啥这么说? 看得怎么好像是跟原老师一起做《砼器》的那个人。 时隔一年后 因为工作和兴趣原因开始关注建筑设计。 搜索相关的视频时,再次听到上面那个熟悉的声音。 我才知道那是一位建筑设计大师 张永和。 他是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奖”的评委。 曾任麻省理工学院建筑系主任,是我国第二代著名建筑师、钓鱼台国宾馆和天安门观礼台的设计者张开济之子。 90年代回国创办“非常建筑事务所”。 国人爱称“豆浆老师”。 去掉这些光鲜的标签。 我更喜欢张永和老师的简单、直接、率真、深刻的交流方式 和 具有思辨的设计思维。 一个60多岁的设计师还能保持着一个孩子一般的好奇心和探索欲,这是多么宝贵的一个品质啊。 一个设计师敢于用最普通的话讲出自己的设计原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没有故作高深,见素抱朴,这才叫真人。 张永和老师有很多令人反思的优秀作品。 其中,“垂直玻璃宅”的设计理念我还是理解不了。 但是我非常喜欢他做的“山语间”、“吉首黄永玉美术馆(桥上美术馆)” 和 “乌镇吴大羽美术馆”,三个作品,真的是“非常建筑”。 我整理了张永和老师10个比较有代表性的演讲和采访,希望对于想了解他的人有帮助。 对了,豆浆老师的讲话语速比较慢,所以也比较可爱,哈哈。 急性子的同学可1.5倍速观看,基本上是正常语速。 1.《玩转设计圈的麻省理工建筑系主任:人不应该被职业限定》——House Vision2018展之后的采访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M7411g7wj?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2.《榫卯Talks 张永和:建筑的意义在建筑之内》——真实、可爱的张永和讲述建筑故事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ub411z75G?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3.《2018年CHV探索家-张永和与土谷贞雄及村松伸沙龙对谈-张永和介绍砼器》—— 学生拍摄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9J411j7yv?from=search&seid=6182205830361896556 4.【演讲实录】张永和《矛盾的西装》【一席演讲】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db411J7kS?from=search&seid=15152501683661730833 5.【言语】《张永和建筑可亲 》 https://www.bilibili.com/bangumi/play/ep313892 6.《张永和作品-吉首美术馆》96岁中国鬼才,捐钱为湖南老家造房,3600㎡免费给全镇人用 https://www.bilibili.com/video/BV1G4411G7NS?from=search&seid=15152501683661730833 7.【单读-读书推荐】《张永和:感性是把理性推到极致》 https://v.qq.com/x/cover/ek1vh534vogzoei/n03873k8rv8.html 8.【有删减】gooood专访张永和 https://v.qq.com/x/page/o0375ynbv33.html?_out=1 9. 有方空间-湾TALK讲座 | 张永和:设计体验 https://mp.weixin.qq.com/s/3mGcmmr9kVFPLc66nCyAaQ 10.《 巅峰食客》节目-谈内在的张永和与时间没有什么关系 https://v.qq.com/x/page/w08354h0rwj.html 2018年10月12日 因公司创新日活动在青岛海尔产业园 有幸认识 海尔创新创新设计中心 的朋友。 2018年10月24日 因大麦上的一个展讯和朋友圈得知原研哉老师在鸟巢策展的《HOUSE VISION 未来生活展》。 当天一路拍原老师的设计和视频却意外的遇到另一个影响我对设计新认知的人—— 张永和 老师。 他的 非常建筑 X 海尔创新设计中心 打造了《砼器》介绍了未来人们居家生活的状态。 同天 还看了 《HOUSE VISION 未来生活展》中 TCL X Crossboundaries做的《你的家》主题作品。 这个作品的执行方是我 好朋友的公司 做的执行。 这个好朋友曾经在一次活动中给我介绍了认识了一个叫做 UFo建筑事务所 的朋友。 那时候也不理解,也不知道UFo是什么,就是觉得很厉害。 2019年08月-2019年12月这段时间 我开始学习张永和老师的建筑学知识,看他对空间的理解。我也从慕课网看到一个台湾老师专门有一门课从第三视角研究张永和的经历和设计作品。 得知张永和之父是 张开济 ,曾是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的总设计师。 2019年10月28日 因公司创新日活动在 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 举行,老板给了个机会有幸跟建筑设计领域专业人士进行了分享交流。 才得知了 UFo工作室 居然也是属于北京建筑设计研究院的。 你所走的路,每一步都算数。 与你共勉。 加油!

人物I 建筑设计师 张永和

3,张永和的汉语拼音

zhangyonghe
我是来看评论的

张永和的汉语拼音

4,白林批评建筑师张永和的砼器

—— 2018 CHINA HOUSE VISION展观感 “砼器”的作者——张永和是个人才。 他成功地把自己“塑造”成了一个“中国建筑界领军人物”。偌大的中国,也需要领军人物。这领军人物可不好当的。张永和做到了,不得不佩服他。领军受人瞩目,获人追捧,可我们也需要知道:领军把我们领到哪里去?这事必须知道!那要是带到坑里去了呢?脑残粉丝另当别论。对自己负责的人想必对“领军”都要认真。认真观察、思考、分析、理解。哦!还有学习?此次大展是一次难得的机会,学习,读解,剖析,并与大家分享研究成果。 “砼器”应该是海尔公司出钱,张永和设计的作品。见之,我脑海里挥之不去的一句话:“住宅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砼器”的设计应该算是这次大展中最差的设计了吧。 我凭什么这么说? 我为什么这么说? 我想这么说、能这么说、敢这么说,我真的有理由这么说吗? 能说服众人吗? 能说服专家吗? 能让“大师”心服口服吗? 这需要研究。研究需要方法,我的方法:事实陈述——好的标准——对照分析——价值透解——得出结论。五步方法论。一、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是混凝土的堆砌 首先,“砼器”从它的名称上看就已经落伍。 混凝土是上个世纪和上上个世纪(19世纪)的主题。在中国“砼”字的出现也已经半个多世纪。“砼器”主题并不契合本次的“生活”主题。可以看出,设计者并没有详细研究混凝土诞生——发展——成熟的历史进程,对混凝土的基本概念、根本特性以及其材料的现代意义和基本做法等也都缺乏常识性的深入理解。大胆地搞了一个花样“创新”——混凝土轻薄化。 建筑业者众所周知,混凝土的基本特性是抗压,钢筋的特性是抗拉,组合成钢筋混凝土,成为最佳的材料组合。 从中国传统用材的理念“物尽其用”的角度看这也是对的。但是“砼器”的苦心“创意”却是完全背离基本原则的,也是背离传统的。即: 一、透光通风多孔混凝土完全背离物性; 二、错误地读解时代的方向; 三、从模块造型到材料使用上的用心,费时费力费工,不合理不现代不科学,概念上不正确。在混凝土上玩花子,费工费时,但你要表达出理念上的必要性和先进性。它却没有。 四、为了做出轻薄的效果使用了玻璃纤维,“这是一种环保材料”。女讲解员的解说让我吃了一惊。我当场给她做了一次材料知识补习。“玻璃纤维不仅不环保,甚至对人体都是有害的。”出现这么基础性常识性问题,作为一位知名建筑师是不是让人有种弄巧成拙,尴尬好笑呢?但是我不会笑,我没有一点嘲笑他的意思。我很不希望他们再误导更多的观众,更不希望设计师再出现类似的常识性错误。 我忍不住了。即使说设计师在材料上下了功夫,算是“创意”的话,那也是劲头使错了方向,是本末倒置,答非所问。因为这次的展览主题是“新生活,新空间”。而这个“砼器”在生活概念上恰恰没有一点新意,却在宣传文章里,玩起了文字游戏。“混凝土的“砼”字是由什么什么组成的?” 玩这种低水平文字游戏的手法,陈法旧技,缺乏新意,不可再续。这类大展上的作品应该首先是观念先进,理念创新,技能超前,有血有肉——手法上,要大器而不是小技,要新器而不是陈气,要大舍而不该是蜗居。而“砼器”给人的感觉恰恰就是小技,陈气,蜗居。二、“生活无趣,且自我封闭” 这个“砼器”在设计上,没有新意; 在空间上,非常封闭; 在概念上,非常乏味; 在学术上,缺乏严谨; 甚至在材料使用上,都出现常识性问题。 但,这还都不是最要命的,最关键的它没有内容、没有生活、没有价值,这是最要命的。 这座“非常建筑”理念下的 “非常”建筑确实很非常。它做了不少的非常动作。但问题是它没有思想,缺乏理念,观念落后,技法陈旧,手法老套。比如,让建筑外观穿上“花布格”外装,来掩盖建筑造型单调。用让宅门从一个角落入口来表达非常,而掩饰整体设计的无趣无味。在内部空间单调、无趣、乏味的空间结构下,只能强调我们这里有很先进的家电设备。我们有无人机停靠站,让无人机搬运便当和蔬菜等生活用品。设备的——电气化、自动化、一体化的家电设备的摆放成为了设计的亮点。 “建筑是生活的容器,不该自我封闭”。 “砼器”给观者的第一感受就是非常的封闭。其次,非常的无趣,你完全看不到生活的气息。四壁围合,不开一窗,狭小封闭的空间中,摆放着的四组家具。一组是厂家的现代厨具。另外三组:一个水泥桌椅、一个水泥床、一个水泥浴缸。无型、无式、无色、无味、无趣…构成了屋子里昏暗无趣、乏味无气的蜗居感生活空间。围绕着头顶上一点点可见亮光,把自己封闭起来,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通过四壁无窗的墙体构成了封闭的空间,注入了先进的家电设备让居住在这里的人更封闭,更独居,更物质,更无趣。加剧了人们生活的机器化,无趣化,最终是人的异化。 身处这样的空间,你能感受到设计者传达的生活“新理念”吗? 难道,这就是领军建筑师给我们描绘出的“未来生活、未来家”吗? 如果是你,你想要这样的一个家吗? 难道,我们“未来生活”的样板就是这个样子的吗? 我不能想象。给我的感觉设计师黔驴穷技、装腔作势、故弄玄虚、糊弄观众。我就是这么看到的,这么理解的。 什么是优秀的建筑师?优秀建筑师应该是一个思想的传播者,文化的传承者,价值的创造者,是一个生活的导演。把我们未来的生活导演成这个样子,恐怕是绝大多数人都难以喜欢、难以欣赏、难以能接受吧。从“砼器”的设计我们可知,设计者对四合院的理解也是不正确的。设计者接受采访称,“进入这座建筑的人,会有一种进入四合院的感觉。”我,没有这种感觉。反而有一种“坐井观天”的感觉。 四合院住宅是中国人居环境的典范。它的独到而精彩之处就是它的“院子”空间。这个院子,是能够让生活者走进去的院子,而不是一个“只中看而不中用”的“花盆”。“院子”是居住者充分享受阳光,体悟风雨,丰富生活,天人合一的开放性、深层次、大智慧的生活空间。汉语“家庭”概念中,“庭”说的就是包含“庭院”“院子”的意思。中国人为什么喜欢四合院,喜欢它的什么呢? 答案就是喜欢它的以院子这个活动空间为中心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居住生活性空间体系。它能够承载晒到阳光的生活空间,而不是只能看到一点亮光的蜗居感受。 我不能理解的是,设计者曾经长期居住在四合院里,但对四合院概念的认识却如此的不到位,理解的如此不深刻。导致错误的引用,不当的解说。我认为,这个作品并没有继承中国优秀四合院居住文化传统,而是抹黑了它。不是对院子文化的精神弘扬,而是一个曲解错用。因此,说“砼器”是最不好的一个设计应该一点都不过分吧。三、创新有风险,领军有风波 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砼器”是既缺乏真正意义上的传承,又缺乏有价值意义的创新,也缺少系统性理论的支撑。仅有的一点不同,也是错误频出,常识糊涂,概念有误,传统错读。一些所谓的“创意”点却让“领军”更尴尬、更丢份、更难看了。 为什么说它概念上乏味呢? “砼器”在空间概念的构成上,有“抄袭”住吉的长屋(安藤忠雄的第一代表作)的概念之嫌。但“砼器”设计者并没有真正读懂“住吉长屋”要表达的现实主义意义和时代背景以及作品的精神内涵(有关“住吉的长屋”请详读白林建筑公众号文章——“安藤忠雄光与影的精神”)。而“砼器”只“抄袭”了大师的手法,茫无目的地做出了一个比住吉的长屋更加封闭的生活空间。其实根据我的研究,住吉的长屋也有抄袭中国陕西传统民居之嫌。(详见我发表在日本《建筑杂志》1996.5的论文“住吉长屋—四合院—京都町屋”)。住吉的长屋对外也很封闭,但这个封闭有它的寓意。且其内部的院子是可以进入的,作者安藤忠雄明确表明了设计的意图是让居住者在这里享受阳光,体悟风雨,感受自然,增强意志。它之所以成为大作,是这个作品体现出了丰富的思想内涵,民族个性,文化精髓,时代气息以及深刻的批判精神。有关“砼器”的文章,从学术的角度讲缺乏学术严谨性。 张永和曾经是北京大学建筑学研究中心主任,也曾是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的建筑系主任,还是曾是普利策建筑学科评委,现在是同济大学教授,和他谈学术严谨性问题不应该是问题。他网上的文章提出了“新人居关系学”的概念,那么他就应该做出自己的新解释。究竟什么是“新人居关系学”?从学术的角度应该给出定义,给出诠释,全面阐释其理论的学理体系。为什么说它新?它究竟新在什么地方? 给出明确的说明解释才是学术的态度,科学的态度。文章却没有任何的解释。如果只是用一些新词来忽悠人的话,那么,我们说作者学术上很不严谨、很不规范就一点也不冤枉他了。四、得理不能不饶人,学术评论除外 总之,“砼器”从整体构成上缺乏时代感,看不见“未来的生活”,更看不到“家”的感觉,倒真像一个封闭的容器。在全球化、信息化,生态环境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领军的建筑师仍然设计出一个围城、封闭,内向、自我的设计作品,反映了作者对设计方向、时代精神、文化气息的顿感与误读,同时也暴露了作者对传统建筑语言的误读、错用与知识贫乏。透过对“砼器”的透彻分析我们清晰地看穿了“领军”建筑师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文化读解、思想观念、设计手法以及良苦用心。其苦心创意的“大作”并不能让人信服。 在中国,建筑设计领域还是一个在继续发展中的领域。问题还很多很多,学术研究还很差很差。教学体制还很扯很扯。中国的建筑理论与建筑批评更是非常的不成熟,媒体机制也是很不正常,选优体系也特别的不公平,当然也就被一些“大师”呀、“领军”呀“人物”呀钻了空子。他们钻营度很深,关系网很铁,手段很精到。尤其是我们中国的建筑学术体制很不完善,包括大学,顶级一流的大学。这些不完善形成的漏洞助长了在投机上多多下功夫的人“大有作为”,才让一些投机取巧的人成为了“领军人物”。而让一些真正高水平、有能力、愿付出的人却很难发挥。构成了中国独有的“劣币驱逐良币”现象。我相信许多建筑师同行们都有亲身经历或者抱有同感。 通过国内外大量的实践观察研究,我明白了一个深刻的道理:没有大德不配去领军,没有真功不要去创新。否则,领军有风波,创新有风险。只有扎扎实实练好做人、做事、做建筑的真功夫,才能做出优秀杰出的作品。而凭借小聪明去搞所谓的创新,总有一天你会把自己搞的很很难受,很惨。本来可能是为了宣传自己,却搞得让自己更加丢脸、更加难看。五、结语 综上所知,我认为,张永和设计的这个“砼器”在这十个作品中是最差的一个,想必也不会有太多的异议。文章写到这里,有点据理不饶人的味道。俗话说“不能得理不饶人”,这话说得很对。但我想说“学术争论除外。”学术必须要争论的。学术本就应该是在公开讨论、辩论、争论中辨明真理而彰显其价值的。本篇是我的独家观点,观点未必全部正确。我非常希望大家能讨论、议论、辩论、争论,提说异见、提出建议。这次展览也印证了我们常说的另一句话——“建筑太简单,建筑太复杂”。我还想再加上一句:“建筑太好玩”。 建筑是建筑师价值观念与世界认知的产物。简而言之,什么人做什么建筑,什么人做什么设计。价值观决定建筑观,建筑观决定设计作品。这个认识又一次被证明是正确的。我非常希望“砼器”的设计者领军人物张永和先生也能够站出来面对广大的建筑师同行,并向广大的观展群众做一次深入、坦诚、富有成效的学术性交流和作品解说,这样,或许会消除大家对该作品的误解。(完)

5,西南政法大学张永和教授怎么样

??????????
张老师是一位相当不错的老师,手头的课题资源很丰富,适合做社会调研的学生选择。
不明白啊 = =!

6,北京大学工学院 工程结构分析专业算哪个系的

和建筑关系不大 这个专业是工学院的跟力学相关的专业,偏重于计算机方面。北大和建筑相关的请看 城市与环境学院 里面有个城市规划,偏重建筑。北大莫有纯粹的建筑系
认真仔细,就好考
信息与工程科学部的工学院,详情可看这个http://www.pku.edu.cn/schools/yxsz.jsp。这个专业和建筑学关系不大。北大目前没有本科建筑,只有建筑研究中心,张永和老师创办的,现在中心主管是王昀老师。目前只招收研究生。
就是建筑工程系呀

7,张永和 建筑设计要解决什么问题

张永和:全世界的,而且是非专业的和专业的都有这个问题。以前有后现代这个词,现在要说谁盖的建筑是后现代就是骂人。这种意识形态在建筑界内部把许多思路毙了,后现代建筑其实有好的和不好的。目前建筑界从思想方法到意识形态的确有点窄,再加上审美趣味很窄,许多建筑师只喜欢一类的东西,都去追求这类东西。其实有很多人做的东西跟这个不一样,你也见不着,以为没有。今天建筑面临的四个问题 张永和:今天的建筑发展有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有非常严重的问题,对咱们生活产生很大影响,已经太明显了。一个人首先是住在一座城里然后才是在一栋房子里。建筑单体自身不起作用,要在城市的环境里才起作用。否则,建筑再好,城市不好,最多也只构成软禁。中国经过25年的高速城市化,这个问题已经暴露得太清楚了。到目前为止中国的城市是为了经济发展而建的,而很少考虑可居性。建筑和城市的关系要不解决,建筑也是死路一条。第二个问题就是能源问题。美国老百姓买油都快50块钱一加仑了,什么都涨,人都开始骑自行车了,住的地方也变了。美国很多开车上下班的人单程一个小时,极低的效率,而且污染太大。但大家不太在意。现在油太贵了,美国人开始重新考虑远程上下班的问题。盖的房子就不一样了,这里面牵扯到节能减排的问题。但最本质的问题是生活方式要改变,可能更健康了。
层高 (净高)、室内外高差、 垂直交通(楼梯的竖向布置)三个主要问题。不明处hi我,明了请点击。希望对你极大的帮助。谢

文章TAG:张永和  中国  有潜力  潜力  张永和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