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冯志远观后感 400百字

《作文:《冯志远》观后感》今天,学校组织我们观看了电影《冯志远》。电影讲述了冯志远老师在宁夏两所偏僻的农村乡镇中从教43年,支援西部农村基层教育事业的感人事迹。在环境恶劣、条件艰苦情况下,冯老师几十年如一日地教学生读书学习,还在生活上帮助他们,直到双眼失明依然以坚强的毅力和信念无私地奉献自己。 看完了这部电影,我被冯老师的这种默默奉献的理想信念和大公无私的高尚品德所深深地感动了。我现在才知道原来老师在课堂上上课是多么辛苦,我真正地明白了为什么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老师就像蜡烛一样,燃烧了自己照亮了别人。现在我们所学到的点点滴滴的知识,全都渗透着老师的汗水和心血,所以我们只有加倍努力学习,上课认真听讲,学好老师教给我们的知识,才能不辜负老师的辛勤劳动。 最后,我想对老师说:“老师,你辛苦了!”

冯志远观后感 400百字

2,冯志远书法作品

  冯志远,原名冯盛永,笔名无体书人,冯志远先生生于1933年,自幼酷爱书画,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书画兼习,后主攻书法,研悟历代名家书体,五十余年不辍。是我国当代知名的书法家。下面是我为你整理的冯志远书法作品,希望对你有用!   冯志远书法作品欣赏   冯志远书法作品图片1   冯志远书法作品图片2   冯志远书法作品图片3   冯志远书法作品图片4   冯志远书法简介   冯志远,原名冯盛永,笔名无体书人,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香港国际书画家协会理事、韩国国际艺术专家委员会特邀委员、青岛收藏与鉴赏研究会顾问、闲人青岛恒星艺术学校副院长、青岛中华学院特邀研究院教授。冯志远先生生于1933年,自幼酷爱书画,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书画兼习,后主攻书法,研悟历代名家书体,五十余年不辍。其事迹记载与作品已被北京艺术研究院收藏,并入选当代中国书法家大辞典、世界当代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被授予世界书画艺术名人荣誉称号。曾参与的展出有:全国温良著名书画家精品邀请展、全国第一届和第三届书法篆刻展、韩国汉城国际书法展、中日破体书法展、并在王子杯海峡两岸书画展中荣获优秀艺术家称号。此外,在哈尔滨市、北京市还举办过多次个人书法展,哈尔滨电视台及青岛电视台一对冯志远先生的书法艺术做过四次专题报道。并荣获中俄艺术展金奖、长城七十二周年银奖。   冯志远的书法艺术,陶古铸今,融会贯通,骨势雄强,独秀一技,在全国有着主要的影响和地位。他早年毕业于天津美术学院,曾任过美术教师,后专攻书法,研究历代名碑名帖,楷、行、草、隶皆能,六十多年耕研不辍,碑帖兼容。他把古人的用笔,结字,章法艺术特点书记在心,运用自如,从而形成了他博大雄沉,气势恢宏的艺术特色,他的作品既有古人的神韵和笔意,更有他自己的匠心独运,他书法所反映的性情,神韵,格调,饶有意境,他用笔疾徐变换,意态从容,其章法布局上下呼应,有龙蛇起舞之势,灵妙变换之趣,具有很轻的视觉冲击力,看他的作品笔墨精到,特点向明,品味无穷,雅俗共赏。欣赏其作品使人产生一种美的愉悦和力的激情。   冯志远的书法成就,源于他渊博的学识,敏捷的才思,人虽老,神犹壮,他爱书法一生,也耕耘一生,他对书法有着独特的悟性和深刻的理解,他不但书法艺术精湛,其更注重人品修养,他的书法同他的人品一样,刚正,厚重,谦和。他的书法艺术也一定会在中国艺坛上光辉永驻,标范后人。著名书画家板石先生赋诗称赞:艺海无止境,古稀不停寻。志远天机秒,挥毫笔神通。

冯志远书法作品

3,电影 马志远 的主要内容

新婚不久的马志远响应国家号召,骑著骆驼来到宁夏的一所中学教书。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课文《海燕》的内容,他让学生扮演海燕,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著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主演张嘉译告诉记者说,在上海燕那堂课的时候,所有学生都想像不出来大海是什麼样的。就是他都没有见到过,只是描写描述海燕是什麼样的,他就要把它形像化,这都是当时冯老师确实教学当中用到的。 课堂上的零食 而在课堂之外,看著这些偏远地区的孩子们吃不饱时,他又像孩子王一样带著几个孩子去找枣树打枣子,回来分给饿著肚子的孩子们充饥。张嘉译笑谈在拍此段时,自己也是非常投入,因为本身冯志远对他的学生的关爱已经跨越了一个老师对学生,他甚至把自己始终当成了一个家长,就是看到这些孩子吃不饱饿著肚子上课的时候他真的著急。 失明老师屹立讲台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不幸终於发生了,一天正在上课的冯志远,突然眼前一模糊,什麼也看不见了。失明之后,他依然不愿离开讲台。主演张嘉译觉得对冯老师这点是无尽的感动,包括他在最后的十多年期间,失明的情况下依然教学。就是他在对这些孩子,他自己渴望把知识灌输给学生的欲望已经超过正常人的想像。

电影 马志远 的主要内容

4,冯志远

一位老人安详地坐在一把椅子上,桌上摆着一个沙漏,他不时地摆弄着那个沙漏,脸上露出欣慰的笑容。广播里播放着冯志远的光辉事迹,影片就在老人的回忆中不紧不慢地展开。宁夏的沙漠里,一个孩子对他的家长说:“我要上学呢!”这句话他反复说了好几次,但是他的家长并不理会。冯志远踏上了这片土地,他询问老乡鸣沙中学怎么走,但是老乡指路之后他依然很茫然,毕竟这是一片他从未来过的陌生土地。后来小男孩牵着骆驼来送他去学校,这是两个人第一次见面,却也是改变男孩命运的开始。当冯志远从沙丘上滑下来的时刻,他脸上绽放着笑容,我想那是对这片陌生土地的热情,他来到了心目中盼望的想要扎根的土地心中满是喜悦。当他在黄沙上写出男孩的名字“张建华”时,我看到了男孩脸上甚至是眼睛里的变化,我想那就是对知识的渴望吧!男孩冲着冯志远喊:“老师我要上学呢!”想必那一刻两个人心中都洋溢着幸福。 上课点名有三个男孩没来,下课后他去农地里找到了正在烤玉米额学生。他把他们叫到了自己屋子里,没说话,只是倒了一杯水,端了一碗土豆给他们,转身就走了。回来时提着三个人书包,对他们说:“今天的课不补完谁都不准回家。”他没有说一句批评学生的话,可是我却感受到了他的威严,看到了他对每一位学生的重视。这一点或许正是我们应该好好学习的,作为一名老师就要时时刻刻把学生放在首位,严格要求学生的同时也应该尊重学生的人格。 班里辍学的孩子一天一天在增加。孩子们都是渴望知识,希望好好上学的,可是家境不允许只得妥协。他特别无奈,可是他不能任由这种情况继续发展,于是他叫张建华、刘宁生、白建国去请两位学生家长来。孩子们哪有什么话语权,怎么可能轻易就将人请得到,又是“偷骆驼”又是强行带走同学,总算是把人给带来了。冯志远拿出孩子们的成绩单,苦口婆心地劝说家长让孩子们上学,让孩子们去追求更好的未来。后来这些孩子都能取得很高的成就,跟他的这份坚持是密不可分的。正是因为他的坚持才让孩子们相信未来有无限可能,才能激发心底潜藏着的力量。我想他是孩子们的恩人,是他们的救世主。他带给孩子们的不仅仅只是自己具备的知识,他的高尚品德在学生心中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更是他们一生受用不尽的宝藏。 我看到的是他吃苦耐劳,甘于奉献。在这片条件艰苦的他乡土地上,他一待就是四十二年,无怨无悔,把这里变成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将自己整个的生命都奉献给了教育事业,他是真正的春蚕、真正的蜡烛。从他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老师应该有的样子,也明确了自己应该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我看到的是他兢兢业业,夜以继日的批改作业、备课,长期熬夜全然不顾自己的视力一天天下降。即使失明了,他依然坚守岗位。最后倒在三尺讲台上,直到不能再站上讲台,不能再传授学生知识为止。 我看到的是他对每一个学生都付出了同样的关爱,在他眼里每个学生都是平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他带着学生去打沙枣,把枣子分给每一个学生吃。他去理发听到升荣卖枣子,不希望学生耽误学习,主动去帮升荣卖枣。这一桩桩一件件事情,都是他对学生关爱的表现。 我认为评判一个老师成功与否,要看他的学生对他的态度,一个成功的老师必然是受到所有学生尊敬和爱戴的。而冯志远绝对是一个成功的老师,他的一生都全部奉献给了学生,他的每一个学生对他都是十分尊敬和关心的。他在鸣沙中学被人诬陷和文老师的关系时,学生都向着他,支持他。最后不得已要避嫌离开时,学生们都夹道相送。他调到关帝中学之后,新的学生也很关心他。他带着班上的同学去帮赵升荣家釆枸杞,学生想着枸杞对他的眼睛好。后来他的眼睛完全不行了,在讲课的过程中突然就看不见了。学校劝他回家乡修养,或是去敬老院修养,他放不下这份工作,放不下自己的学生们,不愿意离开,一心想继续教学。当学校领导不同意时,他将自己锁在屋子里不出门,学生们就在门口守着他。后来他要去哪里学生就搀扶着他去,学生成为了他的眼睛,成为了他的拐杖。他的生活也是和学生们在一起,吃饭时他给学生讲《鸿门宴》的故事,学生们趁机把自己碗里的菜都夹给他。他后来晕倒住院时,以前的学生都不远万里请假回来看望他,照顾他。这样浓厚的师生情谊没有人会不为之动容。 如果说影片的前半部分带给我的是触动,那么影片的后半部分,尤其是结束部分带给我的则是深深的感动。他的学生帮他整理书籍时,回忆起和他相处的点点滴滴,第一次见面的场景,矫正云的读音(yun)和(yong),送自己珍惜的钢笔等等。这些记忆也许是他们这一生都无法忘怀的。 在他出院之后学校派车送他回家乡,他靠着车窗,尽管眼睛什么都看不见,可是却一直凝望着窗外。这片土地承载了他的热血和生命,他必定是不舍的。当学校演播厅里坐着满满的学生时,我感到震撼。他说自己不是一个好父亲,也不是一个好老师。可是我认为他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老师了,他所做的这一切早就足够了。的确,他这一生愧对家人,没有陪伴在家人身旁。我想他的家人怕是不能理解他,也不能原谅他。等他回到家乡后,和家人的关系不会多亲密,毕竟离家四十多年,聚少离多。如果我有和他对话的机会,我一定要问他:“你觉得这一生值得吗?”当然,我能预料到他的回答。 “我是大雁口中的一粒草籽,从遥远的江南,飘落到这片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澎湃的黄河涛声激荡着我的情怀,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上苍给了我这份崇高的职业,我从此走上了三尺讲台,我的身边,亮起了一颗颗会眨眼睛的星星。我的心,就在这纯洁的时空里游弋,我愿做一束照亮童心的烛光。”影片结尾时他的这段独白无疑是最打动我的,这算是他对自己的一生的总结,从中我知道了他从未后悔。 学生们送他走出沙漠的时候,他蹲下来捧了一抔黄沙,说他听见了沙子的响声。这个片段让我几乎热泪盈眶。他第一次来时说他听不见沙子的响声,那时候对这片土地来说,他是一个外人。而当他离开的时候,他的生命早已和这片土地紧密相连了,他已经是一个“本地人”了。我想到影片开头的沙漏,里面的沙一定是他从宁夏捧回来。 “挥挥手人影东晚晴中,挺身向野风纵。只让心随残阳殷红,百里路无言的相送。我无力将明天留下来,我只有一寸爱,相视你冬夜的缅怀,守护你多梦的心海。我来来如云蔼,仰神光衣我七彩,我去去如尘埃,天涯人远心常在。”片尾的歌曲以他的口吻来讲述,听着催人泪下,果然音乐的力量是直击人心的。 这部电影是改编的,当了解了真实的故事之后,觉得电影艺术还是将很多东西美化了,真正的冯志远晚年生活是更加凄惨的。 尽管冯志远的行为很高尚,很让人尊敬,但是我却并不希望成为和他一样无私奉献的老师。当无私达到了一定程度的时候就与自私没有什么区别了。自古忠孝不能两全,在我看来,父母的养育之恩比天高,我们应该用尽全力去回报,多陪伴父母,在父母身边尽孝。所以我注定无法像他一样舍下一切,一心扑在教学工作上。 但是不可否认,在如何做好一位老师方面,我们还是应该向他学习的,他的职业素养和道德品质值得我们学习。这个社会就是缺什么就大力提倡什么,正因为现在我们的社会上存在众多缺少师德的老师,所以我们才要好好学习如何当一位合格的乃至优秀的老师。他是我的榜样,我也要像他一样当一位受学生喜爱的老师。

5,电影冯志远剧情简介

1958年。随着一声悠长的汽笛声,满载着上海支援宁夏文教大队的列车缓缓地驶离了上海站。从东北师范大学毕业分配到上海工作已经有五个年头的二十八岁的冯志远辞别了新婚的妻子与温暖的小家,带着简单的行李,和妻子送给他的二胡,踏上了西去的征途。 宁夏腾格里沙漠上,冯志远伴随着一路驼铃来到了中宁县鸣沙中学,一所坐落于沙丘边缘,因为自然灾害,刚刚从一类降为二类的新创乡村中学。透风的土坯房,冰冷的土坯炕,冒烟的土炉子,药瓶改制的煤油灯,每月十四斤的粮食供应……许多支教的年轻老师悄悄地离开了学校。冯志远没有走,并承担了教授语文、历史、地理、俄语四门课的教学任务。 由于家庭贫困,学校仅有的三百多名学生,有三分之二辍了学。冯志远不厌其烦地朝学生家里跑,苦口婆心地与家长谈心,结果,许多孩子又重新回到了课堂。语文《海燕》一课,他让学生分别扮演海燕与海鸥,邀请新来的文老师用脚风琴做着伴奏,铁皮鼓动声充当雷电。新奇的情景式教学使同学们兴趣盎然,边远地区一颗颗幼小的心灵在他的化育下萌生了绿芽。 超强度的工作,恶劣的自然和生活环境使冯志远的视力急剧恶化。 1985年的一天,冯志远正在上语文课时,突然眼前一黑,什么也看不见了。从此,他进入了一个黑暗的世界。失明后,但他的心,依旧被学生牵着。他向校长提出了一个要求:请给他安排课程,他要用自己掌握的知识,去继续点亮学生们心中的灯。学校在他再三的要求下,为他安排了历史课。 失明之后的日子,冯志远并不寂寞。他的身旁总是挤满了前来求教的学生。每到上课的时候,他的学生就会飞奔到老师的宿舍,搀扶着老师到课堂。校长还亲手为冯老师制作了盲文黑板,冯志远怀揣着无限的感激之情,重新站在了教书育人的三尺讲台上,凭借着记忆坚持为学生授课。 42年弹指一挥间,年届70的冯志远身体越来越差。他,不得不离开讲台。 会堂里,千名学生含泪听完了冯志远在宁夏讲的最后一堂课,他舍不得这方水土,更舍不得千千万万个这里的孩子。 冯志远要走了。街道两边站满了送行的人群。一双双送别的眼睛里饱含着泪水。 汕头市东方中学的吗??,问下,我们今天也要写哈。

6,高分求电影冯志远影评

看了电影《冯志远》心灵又一次被洗涤,灵魂又一次被震撼,他那种为教育事业献出自己青春和热血的高尚情操深深感染了我,那种无私的敬业精神,忘我的工作热情,高尚的师德,深深打动了我,使我久久不能忘怀。 冯志远……四十几年扎根西北,献身西北教育……一个典型的模范故事——自己心里想。后面,电影的展开与延续那么平淡,平淡得几乎让我找不到什么故事情节:浩瀚又缺少生机的黄沙漠,贫穷又落后的大西北,一个来自上海大城市的大学毕业生,被安排到一间狭小的屋子里开始了他的教书支边生涯,与孩子的点点滴滴平凡的如沙尘……可是,当电影快要结束的时候,我不得不承认:这次电影看得真正有意义!当看到失明后的冯志远老师躺在病房里的时候,我感觉喉咙一下子堵得难受,眼泪再也控制不住地溢出了……那是怎样的一段人生啊:那个有着先天性眼疾的冯志远老师,远离了大上海的妻儿,在黄沙漫天的西北黄土地上无声无响地生活了四十多年,直到无法执教。四十多年哪,这漫长的时间,电影没给我们展示多少冯老师的生活困难,可是这四十多年的艰苦生活和呕心沥血的付出终于使他的眼疾复发,当满头银发的冯老师坐在桌前会为自己的一生,我不知道此时的他耳边是不是还回想着当年那个学生张建华单纯又迫切的呼喊:我要上学呢!我也不知道冯老师眼前有没有浮现出调到另一所学校时晚上房间外那两排由学生手捧着为他照亮道路的红烛光,我更不知道冯老师脑海里还记不记得眼睛刚失明时学校为家长及学生负责不得不让他停课时他心里曾经的失落与伤悲,但我可以肯定地说,他曾经为之付出的几万莘莘学子耳边肯定会常常回响着冯老师课堂上朗朗的背书声,脑海里会展现出冯老师课堂上活泼有趣的情景,记忆中会浮现出与冯老师劳动时他娓娓动听讲述的三国故事……这一切的一切,这平凡中的无私,不正是教师职业道德的最高体现吗?不,应该说是作为一个人拥有高尚人格的最鲜明体现! 也许有人说他傻,是啊,他是真的傻——撇下了远隔千里的大上海的妻儿,把人生最美好的光阴留在了大西北,与黄沙为伴,与贫穷为伍,生活孤孤单单,可是我觉得:或许冯志远老师就是为那片黄沙地而生而存在,他的人生价值在那里得到了体现与升华,古人说得好:大爱无言,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我自始至终没有听到冯老师一句铿锵有力的话语,但我却分明通过失明后的冯老师给学生背诵的那篇《岳阳楼记》中明白了他的心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正是如冯老师那样的平凡而伟大者,才聚成了中华几千年挺起中国的脊梁! 而我无法不从这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身上感受到千百年来中国人的那份坚忍、那份刚毅、那份大爱……正如冯志远老师,没有亲情的付出,没有索求的奉献,才赢得了那么多的爱戴,才谱就了让人感慨涕零的奉献长歌,我也才真正读懂了冯志远老师那段独白中的深刻内涵: 我是一颗种子,从遥远的南方漂流到这生长着红枸杞的地方,……这肥沃的黄土地是我的第二故乡,……我愿做一颗照亮童心的红烛,……照亮那一颗颗会眨眼的星星…… 我以为之所以有如此感天动地的行为,是因为在所有那些兢兢业业、默默付出的人们心里一定时时萦绕着一句人生的信条: 为什么我的眼里满是执著,因为我深爱着我生长的这片土地!只要生命不息,心中就有无法遏止的继续付出的渴望,是他们让这大爱充盈在天地之间,生生不息!

7,观冯志远有感

“一位白发苍苍,双手筋脉突兀的老人,眼睛仿佛瞎了,但眼里又仿佛发出一丝丝的光彩,在茫茫的沙漠中,被一个中年女子挽扶着,身后还有一个几位中年人照看着。。。。。。“ 只见那老人一个踉跄往前跃进几步,双膝猛地跪在了那黄沙漫天的大漠里。用手捧起一堆黄沙---只有这里的人才能听见,能响的沙,高高举过头部,那细细的沙土,顺着老人的指缝就一点一点的顺风飘扬起来…… 那老人的眼角溢出了点点泪花,而身后的那些中年男女们又是掩面悄然地哭……” 这就是今天学校组织我们看的《冯志远》电影中的一幕,这个手捧黄沙的老人就是一名西部支教的老师,一位“桃李满天下”的老师;一位深爱学生,受家长尊重的老师;一位能在偏远地区支教一辈子,并且退休后继续辅导学生十余年,直到双目失明卧床不起才离开学校的老师---冯志远老师。看过电影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 “作为一个父亲,我愧对自己的孩子,作为一个丈夫,我愧对自己的妻子,作为一个教师,我。。。。。。”说到这里,我还以为这位双目失明,在座无虚席的礼堂告别的主人公,将要说的是“但我没有愧对我的学生”谁知相反,这句话使我久久不能平静而这种感动伴随我看完了整部影片。 他对孩子们的学习,他要求是那么的严厉,绝不允许任何一个人缺课、掉队,从中也体现出作为一名教师的认真、负责;而对孩子们的生活,他又是如此的关爱备至,哪怕是自己饿一顿饭也绝不让孩子们空着肚子上课,由此可以理解当他发现茫茫沙地中一棵结满果实的沙枣树时那种激动和兴奋的心情。他对孩子们的“好”,每一个人都记在心中,这才有了如下让人感动的一幕:他要调走了,再三叮嘱不要告诉孩子们,可当他在夜幕中走出那间简陋的宿舍时,却发现孩子们整齐地在路的两边站成两排,每一个人的手中都拿着老师为了不让煤油薰坏孩子们的眼睛而“发明”的特别的蜡烛。烛光下每一个孩子脸上的泪水依稀可见,他在孩子们的哭泣声和送别声中走向下一个三尺讲台。当时我发现不仅只有我一个人热泪盈眶,左面的,右面的,后面的。。。。。。 还有一种值得我们学习的精神是,孩子们对上学的无比渴望,影片一开头就是一位叫“张建华”的小孩子跟他的父亲闹着要上学,可能是因为某种原因吧,他的爸爸脸上显得是一种无可奈何却又是十分的恼恨,然而把孩子吓着,使他逼不得选择了离开。还有一位叫“张宁花”的小女生,本来好好的学习却被父母的阻止下停止了一段时间,可在段中后来的她的那个陌生的背影使我有点惭愧,她居然坚持拿着书本在阳光的照耀下看着,读着。。。。。。他们虽然本来都是因为生活环境与条件的问题导致不能读书,但后来还是在冯老师的帮助下,补过了这一段白白浪费的时间,最后一个个都成为了社会上的人才。相反,而我们呢?在这么幸福美好的环境下,却变得越来越懒惰,越来越不上进,是否真的只有在逆境下才能锻炼人所缺的意志呢?我已经不能再说下去,因为我总不能长他人志气却灭自己威风,不知道旁边跟我一样在看在哭泣的同学,也是否感受到这种感情。冯志远老师不仅教育了他的学生,还教育了家长----“娃娃希望通过学习能改变自己的命运”他说的这一句话,使家长知道要给孩子一个希望,让他们都好好读书,改变所谓的“历史,规律” 这使我下定决心要好好读书,将来成为一个尽责的老师,我要以他为榜样,学习他坚守理想,志存高远的人生信念;学习他恪尽职守,一丝不苟的敬业精神;学习他任劳任怨,辛勤耕耘的朴实作风;学习他淡薄名利,不计得失的崇高品质,然而他不仅是那一万多个学生的老师,还是我心中的老师,请允许我这个无知的小孩,亲切地叫你一声---“冯老师”

文章TAG:冯志远  观后感  400百  百字  冯志远  400百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