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身高的公式是什么

儿子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儿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身高基本上就是由骨骼组织生长发育的程度来决定的。因此,如何补充补充骨骼组织的营养也许是更重要的了。 在人体骨骼组织里,除了钙占30% 磷16%以外(两者就几乎占50%),剩下的就几乎是骨胶原蛋白了和水分了。 所以补充钙磷和骨胶原才能有效的促进骨骼组织的生长发育! 单纯的补钙并没有什么意义。尽管有人说,现在的饮食中含磷不低,似乎不会出现磷元素缺乏的问题。但是我认为,在植物中的磷几乎都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而人体中也缺乏植酸酶来进行分解,所以人体的吸收利用程度并不高。 喝骨头汤不错,可以熬出一些骨胶原,惟其钙磷溶出并不多。如果有条件能够将骨头磨成细粉服用最好

身高的公式是什么

2,身高和鞋码的计算公式谁知道

身高和鞋码的推算公式一般如下:身高=6.876×(鞋码+10)/2。其中6.876是比例,是脚长和身高的比例。当然这是一种比较简单直接的算法,有一定的偏差,具体还是需要以实际测量为准。鞋码的定义:鞋码通常也称鞋号,是用来衡量人类脚的形状以便配鞋的标准单位系统。世界各国采用的鞋码并不一致,但一般都包含长、宽两个测量。长度是指穿者脚的长度,也可以是制造者的鞋楦长。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地区,不同人群和不同用途的鞋,例如儿童、运动鞋,也有不同的鞋码定义。以上内容参考 百度百科-鞋码
3.65乘鞋码等于身高
4.2乘以鞋码,误差不超5公分
3.3625×鞋码+33.625=大致身高(肯定有误差)
身高与脚的大小是没有规定比例的.
女生是身高减去120,得到鞋码;男生是身高减去115,得到鞋码。差不多就行

身高和鞋码的计算公式谁知道

3,身高的计算公式

男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7.5cm 女孩成年身高=〔(父亲身高-13)+母亲身高〕÷2±6cm 身高的增长过程主要受内分泌系统所分泌的激素调节和控制的。孩子从3岁直到青春期开始前(女孩约10岁,男孩约12岁),此期间每年身高增长5-7厘米。由于生长激素和性激素的调节,儿童进入青春期后生长再次加快。生长激素对人体的生长起着主导作用,如果生长激素缺乏则会引起身材矮小。正常情况下,男孩在整个青春期可增长25-28厘米,女孩身高可增加20厘米左右。 人体共有两个突增期,第一个突增期在出生后的第一年,年增幅达20-25厘米,第二个突增期在发育前,年增幅达8-10厘米,此时也是对身高调整的最佳时段(尤其是女孩子)。突增期的长短有南北差异,通常南方小孩的突增期只有2-3年,比北方的孩子要短。女性从10岁左右开始进入快速生长期,大约12岁迎来初潮后长高随即放慢。 生长激素对人体的生长起着主导作用,如果生长激素缺乏会引起身材矮小。另外,性激素可引发青春期生长加速,在促进性成熟的同时也使骨骺成熟加速,故性早熟则可促使骨骺过早闭合,导致身高停止增长。
年龄X7+70(适用于15岁以下,相差超过10cm,需要警惕了)

身高的计算公式

4,人的身高怎么算

孩身高(cm) = (父高+母高) x1.08/2 女孩身高(cm) = [(父高x0.923)+母高]/2 (爸爸的身高+妈妈的身高-13)÷2+5=你的身高(女孩) (爸爸的身高+妈妈的身高-10)÷2+5=你的身高(男孩) (1)、利用父母身高进行预测:遗传对身高影响很大,父母较高者,子女一般也较高,据此,子女成人身高可以用下列公式计算—— 儿子成年身高(cm)=[(父身高+母身高)/2]×1.08 女儿成年身高(cm)=(父身高×0.923+母身高)/2 (2)、利用儿童的年龄与身高等进行预测:英国学者泰纳等根据长期追踪观察资料发现,儿童各年龄段的身高与成年身高之间有下列关系:出生时为0.27,1岁时为0.67,2岁时为0.75,3岁时为0.79,4岁以后相关值不再增高。据此设计了以下公式—— 男孩成年身高(cm)=1.27×H3+54.9 女孩成年身高(cm)=1.29×H3+42.3 (其中H3为3岁时身高实测值) (3)、学者威克认为,大多数儿童2岁时的身高与成年身高之间有最高的相关性,所以他的公式是: 男孩成年身高(cm)=0.545×H2+0.544×A+37.69 女孩成年身高(cm)=0.545×H2+0.544×A+25.63 (式中H2为2岁时的身高,A为(父身高+母身高)/2) 儿子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08/2 女儿成年身高(cm)=(父亲身高×0.923+母亲身高)/2 ...... 很多种的,你自己看看吧^-^

5,国际上身高的计算公式是

2-12岁的儿童可用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其身高:身高(CM)=(年龄-2)X5+85=年龄X5+75。成年人计算身高的公式,利用遗传因素即利用父母的身高进行预测。计算公式为: 儿子成人时的身高=(父高+母高)× 0.54;女儿成人时的身高=(父高×0.923+母高)÷2。但是此方法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大约在3至5厘米。
什么意思啊?
身高与体重是一个反映远期营养状况的指标,往往作为评价生长发育和营养状况的基础,对儿童来讲这个指标尤为重要.下面是儿童身高和体重公式供家长们参考:一般来讲2-12岁的儿童可用以下公式粗略估计其身高:身高(CM)=(年龄-2)X5+85=年龄X5+75按年龄计算体重公式:婴儿:前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月龄X0.7后半年体重(KG)=出生体重+6X0.7+(月龄-6)X0.52-12岁儿童体重(KG)=(年龄)X2+12=年龄X2+8体重的评价指标如下:标准体重的60%以下 严重营养不良标准体重的60-80% 中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的80-90% 轻度营养不良标准体重的90-110% 正常范围>标准体重的120% 肥胖-----------------------------------------------------测量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较普遍采用的计算方法有两种: 一种是: 成年:〔身高(cm)-100〕×0.9=标准体重(kg) 另一种是: 男性:身高(cm)-105=标准体重(kg) 女性:身高(cm)-100=标准体重(kg) 以上两种计算方法,基本已被广泛采用。 另外,最近军事科学院还推出一计算中国人理想体重的方法: 北方人理想体重=(身高cm-150)×0.6+50(kg) 南方人理想体重=(身高cm-150)×0.6+48(kg) 这一计算方法,似乎比较适合南北地区中国人。 儿童标准体重的计算,简便的方法是: 1~6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6=标准体重(kg) 7~12个月:出生体重(kg)+月龄×0.5=标准体重(kg) 1岁以上:8+年龄×2=标准体重(kg)-----------------------------------------------------计算身高的公式利用遗传因素即利用父母的身高进行预测。计算公式为: 儿子成人时的身高=(父高+母高)× 0.54 女儿成人时的身高=(父高×0.923+母高)÷2 此方法未考虑环境因素的影响,误差较大,大约在3-5厘米。 2.利用儿童青少年自身的后天发育情况,即当时的实足年龄、身高、足长进行预测: Hm=A+(B×C)其中Hm为成人后的身高,A为常数,B为相应的系数,C为当时的身高。不同的年龄具有不同常数和系数。A和B是通过统计资料制成的表中查得,这里可查阅《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第36页提供的预测身高表。儿童青少年在不同的年龄阶段其足长与身高有着密切关系,它包含着遗传和后天发育情况。中国青少儿体质调查组根据1979年对11万名7-25岁男女学生的测试数据研究出利用足长预测儿童成人时身高的方法,并制定了相应的预测表。此方法由于结合遗传和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因此误差较小,大约在2厘米左右。可查阅《医学百科全书、儿童少年卫生学》36页。

6,谁知道古代的人身高的具体换算公式

三尺是一米。比如孔明身高八尺,可换算为1.88米。
商代,一尺合今16.95cm,按这一尺度,人高约一丈左右,故有“丈夫”之称; 周代,一尺合今23.1cm ; 秦时,一尺约23.1cm ; 汉时,一尺大约21.35——23.75cm ; 三国,一尺合今24.2cm ; 南朝,一尺约25.8cm ; 北魏,一尺合今30.9cm ; 隋代,一尺合今29.6cm ; 唐代,一尺合今30.7cm ; 宋元时,一尺合今31.68cm ; 明清时,木工一尺合今31.1cm。 ■资料2:古代“尺”有多长 尺是古今都有的,但内含的量(实际长度)却不一样。如《邹忌讽齐王纳谏》文中曰:“邹忌修八尺有余。”如果按今天的尺来计算,邹忌的身长是2.66米还多,这显然太高了。 很显然,古代的尺要短于今天的尺。最初的尺指男人伸展的拇指和中指之间的距离,大约是20厘米,所以周代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19.91厘米。以后,尺大致都要加长一点,到战国时,一尺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3厘米左右,但是当时各国也不完全一致,如出土的战国楚尺长22.7厘米。前边提到的邹忌是战国时齐国人,按一尺为23厘米算,他的身高在1.84米以上,这即使在今天,也算高个子了。又《陈情表》中有“内无应门五尺之僮”,作者李密是西晋时人,当时的一尺相当于现在的24厘米,这样“五尺之僮”也就是身高1.2米的小僮。“五尺”也可沿用前代的说法,而并不是严格按晋尺的,那么,就要在1.2米的基础上再缩短一点,也就是1.1米左右。 与尺比较接近的是咫。咫是妇女手伸展后从拇指到中指的距离,因而稍短于尺。后来咫尺连用,表示距离短,如“近在咫尺”。 除此之外,先秦的长度单位还有丈(十尺),寻(八尺),常(二寻),此外还有仞。仞是人伸开双臂的长度,如《愚公移山》中有:“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 后来,又产生了寸以下的长度单位,它们是:分(十分之一寸),厘(十分之一分),毫(十分之一厘),秒(宋以后又叫“丝”,十分之一毫),忽(十分之一秒),微(十分之一忽)。今“丝”与“毫”连用,来源于此。 还有“忽”与“微”连用的,也喻指极细微,如《伶官传序》:“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寸,长度单位, 1/10尺为一寸,古代计量长度单位的标准不同,寸的具体数值也有差异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后汉书·列女传》 度制 时代 单位换算 公制换算(厘米cm) 商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尺 = 15.8, 1寸 = 1.58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汉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三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西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2, 1尺 = 24.2, 1寸 = 2.42, 1分 = 0.242 东晋及十六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南朝与北朝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南朝: 1丈 = 245, 1尺 = 24.5, 1寸 = 2.45, 1分 = 0.245 北朝: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隋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96, 1尺 = 29.6, 1寸 = 2.96, 1分 = 0.296 唐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小尺: 1丈 = 300, 1尺 = 30, 1寸 = 3, 1分 = 0.3 大尺: 1丈 = 360, 1尺 = 36, 1寸 = 3.6, 1分 = 0.36 宋元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312, 1尺 = 31.2, 1寸 = 3.12, 1分 = 0.312 明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尺 = 34, 1寸 = 3.4 量地尺: 1尺 = 32.7, 1寸 = 3.27 营造尺: 1尺 = 32, 1寸 = 3.2 清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裁衣尺: 1丈 = 355, 1尺 = 35.5, 1寸 = 3.55 量地尺: 1丈 = 345, 1尺 = 34.5, 1寸 = 3.45 营造尺: 1丈 = 320, 1尺 = 32, 1寸 = 3.2
战国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2.31, 1分 = 0.231 秦 1引 = 10丈, 1丈 = 10尺, 1尺 = 10寸, 1寸 = 10分 1引 = 2310, 1丈 = 231, 1尺 = 23.1, 1寸 = 2.31, 1分 = 0.231

文章TAG:身高换算  身高的公式是什么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