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台湾有哪些风俗

祭祀妈祖庙 端午节时,比赛立鸡蛋

台湾有哪些风俗

2,台湾的民风民俗

  台湾自从明末清初福建、广东人民大规模移居开垦,才逐步被开发。日本殖民者虽然挖空心思实行民族同化,但遭到台湾同胞的顽强抵制。国民党迁台又有大批大陆人员来到台湾,所以台湾汉族同胞的生活习惯和社会风俗许多与大陆基本相同,一般保持着闽、粤地区的特征。  (一)衣食住行  1、衣饰。以往乡村男女多穿汉服。中年以上的妇女喜着长衫,或短衣短裤;老年人喜着青黑色衣衫或香云纱;日本统治时期西装革履开始流传到乡村,几十年来已相当普及。城市妇女有的穿旗袍等民族服装。目前,青年人多穿西装或港衫西裤。乡村男女则常戴斗笠或裹毛巾,以蔽风日。  2、饮食。台湾居民一日三餐以大米为主食。节日喜庆时,多用鸡鸭等丰盛酒菜宴请客人。台湾居民都嗜酒,祭祀神明,宴请客人,必备良酒。春夏之交,秋冬之际,多以中药炖煮动物性食品以提神补身。菜肴多用味精、砂糖等调味。酒楼饭店经营川粤、京、津、苏、浙、湘、闽等地风味饭菜。高山族同胞目前生活水平还较低,有些仍以芋头、甘薯为主食。  3、居住。台湾的房屋造型,大体可分为中、西、日式三种。中式为平房,多是闽南式样,有一条龙、辘轳把、三合院、四合院等。以浊水溪为界,农村村落,北部为散居型,南部为聚居型,大多建在山凹近水处,以避风沙。西式多是楼房,从前都是砖造,近年来大多改为钢筋水泥。日式则在平房内铺以“榻榻米”。市镇房屋多属西式,随着近年来工商业的发展,新式公寓住宅迅速增加,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但由于人口增长过快,住房问题尚未根本解决,仍有许多人居住在简陋斗室。  4、行走。目前,台湾最普及的交通工具是自行车、摩托车。近些年来汽车、飞机、轮船、火车的数量增加,比较方便,私人汽车大量增多。出租汽车普遍于市镇。有不少的客车备有冷气。但大部分农村地区仍交通不便,河流多的地方尚需帆船、舢板,山区无路可走,只能沿山路登攀跋涉。  (二)婚丧喜庆  1、婚嫁。从前,台湾的婚礼规矩较多,同姓不婚,婚嫁有大娶(明媒正娶)和小娶(招婿或半招嫁)之别。一般需经议婚、订婚、完聘、迎亲四个阶段。结婚年龄,一般男不超过30岁,女不超过25岁。目前已由媒人介绍改为自由恋爱,花轿改为汽车,到法院公证结婚。但是台湾婚礼的铺张浪费现象十分严重,使许多青年人背上沉重的包袱。在农村,有部分人乐于集体结婚。高山族婚姻实行一夫一妻制,多是幼年时由父母做主,所以婚后常有离婚现象。  2、丧葬。葬礼同大陆相近,父母死后,当夜要由儿女守灵,全家举哀,供饭一碗,焚纸钱,并为死者赶制寿衣,同时走亲告友,购进棺木,然后祭祀。祭罢,子女扶尸就殓,仃柩室内,早饭供奉“孝饭”并轮流啼哭,然后择日出殡,出葬队列如长龙,亲朋送至近郊,孝男叩谢辞行。然后用货车运棺木至墓地埋葬。目前,火葬已相当普遍。台湾一些地方设有殡仪馆、火葬场及公墓,有的佛教寺、塔也奉存骨灰。  3、生育。妇女生了孩子,必须告诉亲友,名为“报喜”。满月时,则以红蛋分赠亲友、邻居,以示吉利。孕妇分娩至满月,称“做月子”,一月以内多以麻油猪肝为副食。外祖父母在满月、四月、周岁时,必须送衣服礼物给婴儿。台湾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生男不论弥月、周岁、16岁,都举行隆重的仪式,而生女则大为简化甚至不举行仪式。近30年来,台湾当局推行“家庭节育计划”,提出的口号是“两个孩子恰恰好”、“女孩男孩一样好”。  4、寿庆。台胞喜欢过生日。男女成人后,每逢诞辰,都由家人准备素面、香烛等举行简单庆祝仪式。一般从50岁时起开始称寿。60岁为下寿,70岁为中寿,80岁为上寿,90岁为耆寿,百岁为期颐。每逢寿期,由子孙发起庆祝,邀请亲朋,颇为隆重。  (三)礼赠禁忌  1、禁以手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在办完丧事后送毛巾给吊丧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来往。所以,台湾有“送巾,断根”之说,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若赠人手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2、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意即太绝情,用完后就被甩掉,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无期见”,即基于此种心理。恋爱的青年男女赠送扇子表示快冷的意思,说明心不诚,因此,千万不要以扇子当礼物赠人。  3、禁以剪刀赠人。剪刀属伤人的利器,其含有“一刀两断”、“一剪两断”的意思。赠剪刀会使人有不怀好意之感。所以,切勿以剪刀赠人。  4、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拿伞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意。“雨伞”与“给散”同音,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5、禁以镜子送人。因为镜子容易打碎,“破镜难圆”。还有好象嫌人丑陋,让人家照镜子好好看看自己的意思。  6、禁以钟送人。因为“钟”与“终”同音。送钟会使人想到“送终”,易引起友人的反感。  7、禁以甜果送人。甜果即年糕,是台湾民间过年祭拜神明祖宗时的必备之物,但在丧家守孝时严禁蒸食。因此,如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家里发生了丧事。自然要忌讳。  8、禁以粽子赠人。台湾民间丧家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赠粽子。如以粽子送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丧家,故此也在忌讳之列。  9、禁以鸭子赠人作“月肉”。“月肉”是指分娩一个月以内的妇女吃的肉。她们吃的“月肉”通常是是麻油鸭、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鸭子属“冷性”,她们不宜吃用。并且台湾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会使人联想到不祥的兆头。

台湾的民风民俗

3,有谁知道台湾的民俗风情

烧王船、八家将、观落阴、冬至吃汤圆,应该都算吧。

有谁知道台湾的民俗风情

4,台湾的习俗有哪些

春节,是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最为隆重的传统佳节。在台湾过春节,与大陆各地差不多,可谓大同小异,保留着浓浓的传统“年味”,同时又带有台湾本地的一些特色——   从农历腊月十六至正月十五这段时间,台湾民间称之为“年兜时节”。   尾牙   每月初二、十六,是台湾商人祭拜土地公神的日子,称为“做牙”(打牙祭)。腊月十六的做牙是一年中的最后一次,所以称为“尾牙”。做“尾牙”是感谢土地公一年来对事业生意和农作收成的庇佑,所以比平常的做牙日更为隆重。尾牙是商家一年活动的“尾声”,也是普通百姓春节活动的“先声”。这天,公司行号的老板宴请犒赏员工,以慰劳其一年来的辛苦。过去有种旧俗,宴席桌上有一道菜是整鸡,中间的转盘一旋转,停止时鸡头对准谁,即暗示主人要解雇谁。如今这种风俗早已绝迹。一般平民百姓家则要烧“土地公金”以祭福德正神(即土地公),全家人聚在一起“食尾牙”,往往少不了的食物是润饼和刈包。   祭灶   腊月二十三是“祭灶”之日,即送灶神上天之日。每年到这天灶神会上天奏报天帝。因此在祭送灶神时,要将灶神画像贴于灶上,两旁贴有“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然后摆上各种供品,多为甜元仔、米饵、糖豆浆、甜瓜、糖果等,这些供品或甜或黏,意思是让灶神多说好话,不说坏话。有的还以酒糟涂抹灶门,以示讨好之意,再燃香放鞭炮,为灶神送行。   清沌   祭灶那几天,家家户户开始大扫除。因为平时神案、神位、香炉都不得擅自移动,只有趁灶王返回天界的几天里,才能挪移清扫。“清沌”,便是除去家中霉气,迎接新春之意,台湾俚谚称:“清后才会富”。清沌之风,至今不废。   年货   逛街买年货仍是年前准备的一项重要内容。林林总总的“年货大街”遍布岛内城乡各地,成为台湾过年的标志性景观。迪化街是台北最老的一个商圈,其“年货观光大街”每年都很热闹,摊位采用复古的形式,布满各式旗帜和灯笼。不论南北杂货和应景糖果,还是服饰、美食,都应有尽有。近年来,许多来自大陆的物产成了年货大街的热门货。高雄的年货街在“中街仔”,而台中最出名的年货街在天津路商圈。所有的年货大街,其主色调与大陆一样,都是那熟悉的中国红。前来逛街购物的男女老少络绎不绝,有时甚至“挤到爆”。由于有“年货公车”及“年货速递”服务,民众尽可享受购物之乐。街区里还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等传统闽南戏曲。在台北迪化街一类的老街,仍有民间的书法爱好者在这里免费为民众书写春联,吸引了不少民众甚至外籍人士排队求取。台湾民间谚语“囝仔爱年兜,大人闹嘈嘈”,反映了人们忙年的这一情景。   除夕   除夕是过年最重要的大日子。这天一大早,家家户户都在准备除旧布新,在家中内外重要部位张贴春联春字,台湾民间俗称“辉春”。除夕下午的祭拜,俗称“辞年”或“辞岁”,是为了感谢这一年来神明及祖先的保佑,祈求来年继续赐福。全家老小都要穿戴整齐,在厅堂的神明及祖先的牌位桌前陈列牺醴供品。较讲究的家庭,还在神案上“叠柑塔”。祭品中一定少不了年糕,台湾人称之为“年粿”,它是用石磨研碎的糯米,再添加各种调味品久蒸而成的。年粿有甜粿、发粿、菜头粿之分。台湾乡下有俗谚:甜粿过年,发粿赚钱,菜头粿吃应时。有的还在发粿和米饭上插上红纸做的“饭春花”,因“春”字的闽南语谐音“剩”,取年年有余之意。   围炉   辞岁之后,就进入过年的高潮——吃年夜饭,台湾称“围炉”。以前是在桌子底下放炭炉,现在则以火锅或电磁炉取代。一家人热乎乎地围坐一桌共餐,和乐团圆,兴旺隆盛。年夜饭中,除了要吃象征全家团圆的鱼丸、虾丸、肉丸和寓有“食鸡起家”之意的全鸡(“全鸡”闽南语发音同“全家”),还有几道菜不可少,如芥菜,叫“长年菜”,吃时要一根一根先头后尾,不能横食,也不能嚼断而食,象征绵延不断;“韭菜”,取其与“久”谐音,象征长寿;萝卜,闽南话称它为“菜头”,表示“好彩头”(吉兆)。桌上的菜,每人都要下筷吃一口,此乃象征齐全,即使平常滴酒不沾的妇女及孩子,也要喝上一点点酒,因“酒”与“久”同音。一家人齐聚一堂,把酒言欢,畅叙亲情,人们期待的早已不是桌上有多么丰盛的菜肴,而是一家人团聚亲热的温馨气氛。   压岁钱   吃过年夜饭之后,便是长辈们给子孙们“压岁钱”的时候了。压岁钱用红纸(袋)包着,也称红包。台湾的习惯是,只要没结婚,即便已年过三十,都可以名正言顺地从父母、兄嫂手里拿红包。红包内的金额必须是偶数,忌讳奇数,取吉利之意。与大陆各地习俗一样,人们“守岁”到午夜,便纷纷跑到街上燃爆竹烟花。   跳火囤   台湾农村一些地方在围炉后还有“跳火囤”之俗。将稻草、蔗叶点燃放在盆中,家中男性成员面向正厅,依长幼次序跳过火盆,取“兴旺如火”的吉意。跳时口中还要念些讨吉利的顺口溜,如“公担金,婆担银,跳入厝,代代福”。火熄后,将灰烬送进厨房的大灶里,祈求神明保佑发财。有些乡村至今还保留着另一种颇具人情味的“避债戏”习俗:从除夕夜开始,一些寺庙要祭神演戏,那些负债无法还清的人,为躲避债主上门追逼,便可躲到庙里看戏。依照风俗,债主不可到戏台前找人索债,否则会引起公愤。如此,欠债的人也可以在庙里躲过年关。 新正   正月初一,台湾叫“新正”。旧时,一大早全家老少要集合一起燃香点烛,祭神拜祖,称为“开正”。之后民众之间互道新年恭喜,称为“拜正”、“贺正”。主人家以各种甜食、甜茶招待客人,叫做“食甜”。客人食甜时,依俗都要说些吉利恭贺之话。有的人还要到寺庙朝圣祭拜,有的人则到风景名胜踏春玩耍,这叫“走春”,盛行至今。   抢头香   新春期间民众常去庙宇进香祈福。许多民众自除夕夜开始,便前往崇敬的庙宇上香膜拜。有些庙宇会在除夕夜先将庙门关闭,并将神明的主炉以红纸封起来,直到事先向神明请示的子时吉刻届临,才将庙门打开,早就持香挤在门外的虔诚信众,蜂拥向前争着插上第一炷香,此称“抢头香”。据说抢到头香的信众会受到神明的特别庇佑,获得好运。民间还盛行于新春期间到寺庙点灯祈福,点灯类别有平安灯、光明灯、元辰灯、财利灯、文昌灯等。佛教以灯比喻光明与智慧,如信众能燃灯供佛,就能身体健康、事业成功。  回娘家   除夕夜和大年初一是家族团圆之日,指的是父系族裔这边,初二媳妇带着丈夫和孩子回到娘家,则是完成母系族裔的团圆。所以,过年前一天和初二都是交通特别忙碌的时候。过去台湾民众严守传统,大年初二嫁出去的女儿必然带着孩子回家,近年礼俗之事大幅简略,尤其父家和娘家两地相隔越来越远,舟车劳顿,初二就不一定回娘家,而是另觅他日再补便是。   喷春   喷春,即“鼓吹阵”,早期是由三四个穷人组织而成的小乐队,沿街奏乐助兴讨红包。各家各户为讨个吉利,就让他们在门口大奏“天官赐福”、“招财进宝”、“迎春接福”等吉祥乐曲,然后送一个红包给他们。现在,喷春大都由国术馆的舞狮团在庙宇表演节目来取代。   过年,一直要到正月十五才算结束。这一时段,旧时民间礼俗活动繁多,可从当时流传的歌谣中感知一二。如:“初一早,初二巧,初三无通巧,初四顿顿饱,初五隔开,初六舀肥,初七七元,初八原全,初九天公生,初十有食食,十一概概,十二漏屎,十三吃场粥配芥菜,十四结灯棚,十五上元暝。”这首民谣用闽南语念起来很押韵,短短数语,几乎把春节期间的民间节目及生活习俗形容得淋漓尽致。

5,台湾的传统民俗有哪些

寺庙的民俗,地方的民俗,古厝的民俗,朋友很多民俗耶所以去大间的书局,找找你要的民俗书,认真点会有收获

6,谁知道台湾有什么有意思的民俗民风

少数民族的风俗很多但不很了解,我接触下来的经验,一般的台湾人也没什么不一样的。不过,我觉得很有意思的是,台湾人结婚之前是一定要有订婚仪式的,即使没办过,也要在结婚当天的上午办订婚。还有赠送的西饼都由男方购买,赠送给女方的亲人
农历正月十五要提灯笼,有的地方会放天灯(北县平溪),有的地方会放蜂炮。三月二十三是妈祖生日,有很多迎神赛会的活动,台中大甲的妈祖要出巡。各地都有大拜拜。七月十五中元普渡,各家各户都要大拜拜,公司行号也要拜,连麦当劳的店也要拜,我亲眼看到的,当然,供品都是汉堡、可乐等自家产品。基隆的中元祭更是远近驰名。十二月十六是尾牙,老板都要犒请员工。以前都要吃鸡,鸡头对到谁谁就要卷铺盖。
大阪方言 o ki ni~ 谢谢 ma yi do~ 欢迎光临 yi读成e a ho wu 是ba ga 的意思

7,台湾有哪些民风民俗

人与人往来应酬需要携带一些礼物,台湾民间俗称“带伙手”。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   禁用毛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禁以刀剪赠人。刀剪属会伤人的利器,其含义有若“一刀两断”、“一剪两断”。这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不怀好意,而且有威胁之意。所以台湾民间有不得送刀子给人的忌讳。   禁以甜果赠人。甜果即年糕,民间每年过年时,甜果为祭拜必备之物,只有失家守孝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到家里发生的丧事,自然忌讳的。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征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受赠之讳。   禁以棕子赠人。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棕子。若赠棕子给别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作丧家,所以也是忌讳的。   禁以鸭子赠人作月内。“月内”指产妇生下婴儿后的一个月内,台湾通常“月内人”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自不宜月内妇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赠给月内人吃食,自然使人联想到不祥兆头。   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把伞拿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音,“雨伞”与“给散”同音同义,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人与人往来应酬需要携带一些礼物,台湾民间俗称“带伙手”。在台湾有些东西是不能作为礼物相赠的。   禁用毛巾赠人。从前台湾民间丧家惯例于丧事完毕后送毛巾给吊者,用意在于让吊丧者与死者断绝往来。所以台湾俗语有“送巾,断根”或“送巾,离根”之说,送巾便有永别之意。因此在普通情况,若赠人毛巾,即不禁令人想起不吉利的丧事与断绝、永别之意。   禁以扇子赠人。扇子价廉易碎,用于夏季扇凉,一到秋深天凉,即有“秋扇见掮”,是为太绝情。意味利用完毕后,再无利用价值,即予狠心抛弃。台湾民间有俗语:“送扇,不相见”,基于此种心理,因此扇子亦万不可当礼物赠人。   禁以刀剪赠人。刀剪属会伤人的利器,其含义有若“一刀两断”、“一剪两断”。这在赠予者与受赠者之间,不但不怀好意,而且有威胁之意。所以台湾民间有不得送刀子给人的忌讳。   禁以甜果赠人。甜果即年糕,民间每年过年时,甜果为祭拜必备之物,只有失家守孝不得蒸甜果。若以甜果赠人,会使受赠者联想到家里发生的丧事,自然忌讳的。这一习俗发展到今天,一些不做甜果之家,有时也接受人家的甜果,不过得付象征性的钱,表示是买的,以避受赠之讳。   禁以棕子赠人。丧家在习惯上,既不蒸甜果,也不包棕子。若赠棕子给别人,会被误解为把对方当作丧家,所以也是忌讳的。   禁以鸭子赠人作月内。“月内”指产妇生下婴儿后的一个月内,台湾通常“月内人”吃的是麻油鸡、猪腰仔、猪肝等“热性”食物,而鸭子“性冷”,自不宜月内妇人吃食。且台湾民间有“死鸭硬嘴闭”、“七月半鸭仔,不知死期”等俗语,若以鸭子作为贺喜礼物赠给月内人吃食,自然使人联想到不祥兆头。   禁以雨伞赠人。台语伞与散同音,若把伞拿来赠人,犹表送“散”给对方之意,且台语雨与给同音,“雨伞”与“给散”同音同义,难免会引起对方误解。 转来的哦!~~~~~~~~~~~~原版是谁的忘了,但是现在是我赖回答

文章TAG:台湾  民俗  哪些  风俗  台湾民俗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