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滨州年平均雷暴日是多少

没看懂什么意思?
367

滨州年平均雷暴日是多少

2,年平均雷暴日观测时间

因为雷暴日出现的随机性,观测并无准确时间,只要有雷暴产生即可观测。根据查询百度百科得知,雷暴日表征不同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是指某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笪一个雷暴日T。根据雷电活动的频度和雷害的严重程度,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数T~>90的地区叫做强雷区,T≥40的地区为多雷区,15≤T≤40的地区为中雷区,T≤15的地区为少雷区。由此可知因为雷暴日出现的随机性,观测并无准确时间,只要有雷暴产生即可观测。

年平均雷暴日观测时间

3,雷暴日多少天以上属于多雷地区

思念是一种感觉。
就是要有3分之1的时间呀

雷暴日多少天以上属于多雷地区

4,一个雷暴日相当于几个雷暴小时

一个雷暴日相当于3个雷暴小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一个雷暴日约折合为3个雷暴小时。山地雷电活动较平原频繁,我国南方某些地区每年最多的雷暴日高达100~130日,一般也在80日以上;华中地区约40~80日;长江以北大约为20~40日,西北地区在20日以下。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日者称为少雷区,超过40日者称为多雷区。什么是雷暴日和雷暴小时:雷暴日是每年中有雷电的日数,雷暴小时是每年中有雷电的小时数(即在1天或者1h内只要听到雷声就作为一个雷暴日或一个雷暴小时)。我国有关标准建议采用雷暴日作为计算单位。据统计,我国大部分地区雷暴小时与雷暴日的比值大约为3。全年平均雷暴日数为40的地区为中等雷电活动强度区,如长江流域和华北的某些地区;年平均雷暴日不超过15日的为少雷区,如西北地区;超过40日的为多雷区,如华南某些地区。凡在一天之内能听到雷声的就算一个雷暴日。某一地区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以该地区一年内的平均雷暴日数,即年平均雷暴日来衡量。此外,也有用雷暴小时来衡量雷电活动的频繁程度的(我国大部分地区一个雷暴日约折合三个雷暴小时)。

5,镇江市年平均雷暴日为多少天

镇江市年平均雷暴日为30天
没看懂什么意思?

6,什么是雷暴日我国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方有哪些

东西南北纬度和经度大交叉,闪电分布也大不相同。在我国,东经105度东东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随着纬度的减少而增加,但长江以北地区的这一变化规律趋势并不明显,但长江以南地区的这一变化规律比较明显。例如,我国东北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为30-40天。长江两岸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略有增加,为40-50天。两广地区的年平均雷雨天数增加到70 ~ 100天。另一方面,海南省中部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超过120天,最新数据为130多天,是我国年平均雷暴日数最多的地区。东南沿海地区的年平均雷暴日数低于同一纬度离海岸稍远的地区的雷暴日数。江湖流域、河谷平原的年平均雷暴也往往是东纬其他地区的数字。这是因为上述地区受睡眠影响,下半年近地层气温低,形成了可能引起强对流运动的不稳定层结,年平均雷雨天数较少。新疆、甘肃、内蒙古广大沙漠和戈壁滩地区、青海省柴达木盆地等因气候干旱,年平均雷暴日数较少,通常不超过10天,是我国平均雷暴日数最少的地区。地势高、地形复杂的山丘地区,年平均雷雨天数往往高于同一纬度的其他地区。例如,青藏高原和云贵高原西部等山区年平均雷暴日数比东纬内陆地区多20 ~ 40天。由此可见,我国年平均雷雨天数南方比北方多,山地比平原多,内陆比沿海地区和江湖流域多,具有湿润地区过度干旱地区的地理分布特征。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位于我国南端,是比较大的岛屿和半岛,两个地区被狭窄的琼州海峡隔开,西部与北部湾相连。这种海陆分布在夏季6个月(5-10月)特别有利于热雷暴的发生。因为夏季半年的白天,在强烈的太阳光照射下,海峡两岸的陆地表面迅速升温,周围海域因海水热容而海水温度缓慢上升,海陆之间形成热循环,陆地土壤为上升气流区,海洋为下沉气流区。这种海陆热循环的形成对江大流的发展非常有利,因此白天中午前后形成局部对流云系,容易引起阵雨。气象系统的影响给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也带来了相当大的雷雨。春季(3-5月)华南地区战线低区活动频繁,给海南岛和雷州半岛带来春雷。在5 ~ 8月4个月的时间里,海南岛和雷州半岛上空经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书脊的边缘,地面位于西南低区前部。在这种天气形势下,两个地区从地面到高空,偏南气流盛行,水分充足,空气中经常储存着相当多的不稳定能源。两地雷暴也经常因此而发展。

7,雷暴现象在历史上那里出现过

习惯使用“雷暴日”,即以一年当中该地区有多少天发生耳朵能听到雷鸣来表示该地区的雷电活动强弱。 地 区 年平均雷暴日 海南岛及广东的雷州半岛 100日以上 北纬23℃南 80日以上 长江以南地区 >40日 长江以北大部分地区 15~40日 西北地区 <15日

8,防雷保护分区的概念

从雷电的入侵途径可知,雷电会产生强大的电磁波,在周围的导体上产生感应雷电流,也会构成对电子设备的直接冲击损坏。据资料统计,2.4高斯的电磁波冲击就能造成电子设备的直接损坏,0.03高斯的电磁波冲击就能造成电子设备的误动。屏蔽是减少电磁波破坏的基本措施,包括外部屏蔽措施、适当的布线措施、线路的屏蔽措施。雷电保护区是以屏蔽层为界面来划分的。   国际电工委员会IEC1312《雷电电磁脉冲的防护》对雷电保护区的划分问题,提出了原则性的建议。   一个欲保护的区域,从EMC(电磁兼容)的观点来看,由外到内可分为几级保护区,最外层是0级,危险性最高;我国大多数情况下的机房,就与0区仅一墙之隔,即只有一层屏蔽,则该机房内空间定为1区;各电子设备的外壳为一层屏蔽层,可视机壳内的空间为2区等。越往内部,危险程度越低,过压主要是沿线穿过的,保护区的界面通过外部防雷系统、钢筋混凝土及金属管道等构成的屏蔽层面形成。穿过各级雷电保护区的金属构件,一般应在保护区的分界面做等电位连接。
国家标准gb50343-200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第3章 雷电防护分区3.1 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3.1.1 地区雷暴日等级应根据年平均雷暴日数划分。3.1.2 地区雷暴日等级宜划分为少雷区、多雷区、高雷区、强雷区,应符合下列规定:1 少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在20 天及以下的地区;2 多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20 天,不超过40 天的地区;3 高雷区:年平均雷暴日大于40 天,不超过60 天的地区;4 强雷区:年平均雷暴日超过60 天以上的地区。3.1.3 地区雷暴日数按国家公布的当地年平均雷暴日数为准,见附录d。3.2 雷电防护区划分3.2.1 雷电防护区的划分应根据需要保护和控制雷电电磁脉冲环境的建筑物,从外部到内部划分为不同的雷电防护区(lpz)。3.2.2 雷电防护区(lpz)应划分为:直击雷非防护区、直击雷防护区、第一防护区、第二防护区、后续防护区。(图3.2.2),应符合下列规定:1 直击雷非防护区(lpzoa):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都可能遭到直接雷击,属完全暴露的不设防区。2 直击雷防护区(lpzob):电磁场没有衰减,各类物体很少遭受直接雷击,属充分暴露的直击雷防护区。3 第一防护区(lpz1):由于建筑物的屏蔽措施,流经各类导体的雷电流比直击雷防护区(lpzob)区进一步减小,电磁场得到了初步的衰减,各类物体不可能遭受直接雷击。4 第二防护区(lpz2):进一步减小所导引的雷电流或电磁场而引入的后续防护区。5 后续防护区(lpzn):需要进一步减小雷电电磁脉冲,以保护敏感度水平高的设备的后续防护区。

9,雷暴日怎么回事

雷暴日是指某地区一年中有雷电放电的天数,一天中只要听到一次以上的雷声就算一个雷暴日T。d/a是雷暴日的单位 30d/a就是 在30d/a这个单位以上的雷暴日我国把年平均雷暴日数T>60的地区叫做强雷区,40<T≤60的地区为高雷区,20<T≤40的地区为多雷区,T≤20的地区为少雷区。
儋州年平均雷暴日数达111天,高发季节为每年5-8月,高发时段为午后13-17时,年雷暴日数年代际线性变化呈下降趋势,但二阶滑动平均变化趋势为先减后增。对1991-2000年雷暴产生的天气影响系统统计表明:儋州雷暴主要产生于冷空气、变暖的高压脊、热带气旋、副热带高压、热带低值系统5类天气系统中,有明显的季节特征。给你个资料 http://www.cqvip.com/qk/95348X/200801/26352285.html皮舞铴会模抹俶苋策火琼勉状释澜皂涟峄璎翥迅
雷暴(thunderstorms)是伴有雷击和闪电的局地对流性天气。它必定产生在强烈的积雨云中,因此常伴有强烈的阵雨或暴雨,有时伴有冰雹和龙卷风,属强对流天气系统。形成雷暴的积雨云发展旺盛,云的上部常有冰晶。冰晶的凇附、水滴的破碎以及空气对流等过程,使云中产生电荷。云中电荷的分布很复杂,但总的说来,云的上部以正电荷为主,云的中、下部以负电荷为主,云的下部前方的强烈上升气流中还有一范围小的正电区。因此,云的上、下之间形成一个电位差,当电位差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产生放电,这就是平常所见得闪电现象,放电过程中,闪道中的温度骤增,使空气体积急剧膨胀,从而产生冲击波,导致强烈的雷鸣。当云层很低时,有时可形成云地间放电,这就是雷击。因此,雷暴是大气不稳定状况的产物,是积雨云及其伴生的各种强烈天气的总称。雷暴的持续时间一般较短,单个雷暴的生命史一般不超过2小时。我国雷暴是南方多于北方,山区多于平原。多出现在夏季和秋季,冬季只在我国南方偶有出现。雷暴出现的时间多在下午。夜间因云顶辐射冷却,使云层内的温度层结变得不稳定,也可引起雷暴,称为夜雷暴。  雷暴是大气中的放电现象,一般伴有阵雨,有时还会出现局部的大风、冰雹等强对流天气。强雷暴天气出现有时还带来灾害,如雷击危及人身安全,家用电器、计算机机房直接遭雷击或感应雷的影响而损坏,有时还引起火灾等。 雷电是一种大气中放电现象,产生于积雨中,积雨云在形成过程中,某些云团带正电荷,某些云团带负电荷。它们对大地的静电感应,使地面或建(构)筑物表面产生异性电荷,当电荷积聚到一定程度时,不同电荷云团之间,或云与大地之间的电场强度可以击穿空气(一般为25-30kv/cm),开始游离放电,我们称之为"先导放电"。云对地的先导放电是云向地面跳跃式逐渐发展的,当到达地面时(地面上的建筑物,架空输电线等),便会产生由地面向云团的逆导主放电。在主放电阶段里,由于异性电荷的剧烈中和,会出现很大的雷电流(一般为几十千安至几百千安),并随之发生强烈的闪电和巨响,这就形成雷电。

文章TAG:雷暴日  滨州年平均雷暴日是多少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