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黄庭经全文

道教黄庭经全文 上有黄庭,下有关元,前有幽阙,后有命门,嘘吸庐外,出入丹田。审能行之可长存,黄庭中人衣朱衣,关门壮龠盖两扉,幽阙侠之高魏魏,丹田之中精气微,玉池清水上生肥,灵根坚固志不衰,中池有士服赤朱,横下三雨神所居,中外相踞重

黄庭经全文

2,黄庭在人体什么位置

黄庭的位置在胸口正中深度约两三寸的地方,然而它并非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气机起伏的感应位置。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之中心。《黄庭内景经》:“上有魂灵(心神)下关元,左为少阳太阴,后有密户(命门)前生门(脐),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指黄庭位置而言。内容简介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

黄庭在人体什么位置

3,黄庭禅的内容简介

张庆祥讲师认为:黄庭就是很多人说的心轮,它的位置就在我们胸口正中央、两乳中间、大约一寸见方的那一小块区域,深入皮下几寸。古人所谓的“方寸大乱”,那个方寸,指的就是黄庭。我们觉得感动、生气、忧伤……等情绪时,实际上都是由黄庭一窍的气机起伏所引发出来的。它是一股能量,是所有情绪的根本源头,是动荡我们人心的根本所在。这本书告诉我们烦恼的起源是我们对“胸口一股能量的起伏”有了贪嗔分别的心。它引导我们如何在愤怒、焦虑、恐惧、忧郁等心情中,仍然拥有内在的平静,如何看清情绪的组合,自在的观照这股能量的来去。本书的内容是张讲师多年来研究的精华,他将孟子的心气说和孔子的《大学》等古代经典融会贯通,用现代人容易理解的方式,让我们看清胸中“黄庭”这一寸见方之处的气血起伏,即刻从烦恼中解脱。

黄庭禅的内容简介

4,黄庭是什么意思

黄庭就是指下丹田,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丹田,就在脐下三寸。现存《黄庭经》,是一部,描述道教的修炼与养生学说,将道教思想与古医学结合的修真书,它为现代养生学提供了重要考价值。也有人说将此书修炼到大成可以成仙。“黄庭”是内心的名字。古老的中国有个修行人叫录图子(帝喾时生),讲《黄庭经》五十卷,其中的“黄庭”指的就是“内心”。“黄”是五色之中,象征五行的“中气”,也就是无极之真所赋予人者。这字代表它是人身最中正精华、感应最敏锐的一股“气”、一股能量;“庭”是象征元神所居的神室,也就是这股精粹敏锐之气所存在的地方,这个字还显示出这它原长是有“位置”的。“黄庭”这个名字出现在五教创立之前,超越宗教派别的限制,因此我们以“黄庭禅”作为这个“直指人心”的禅学名称。黄庭的位置在胸口正中深度约两三寸的地方,然而它并非一个有形的器官,而是气机起伏的感应位置。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之中心。《黄庭内景经》:“上有魂灵(心神)下关元,左为少阳太阴,后有密户(命门)前生门(脐),出日入月呼吸存。”即指黄庭位置而言。内容简介现传《黄庭经》有内景、外景、中景三种。一般认为中景经出世较晚,故通常所说《黄庭经》未包括《中景经》在内据《内景经》卷上梁丘子注说,黄为中央之色,庭为四方之中,外指天中地中人中,内指脑中心中脾中,故称「黄庭」。心居身内,存观一体的象色,故称内景。所谓黄庭之景,实指道教修炼时产生的景象。

5,黄庭在人的哪个位置

黄庭,亦名规中、庐间,一指下丹田。因其黄色为土,正为结丹之土地。而且黄色又处人身之正中,犹如“田”字之中心。陈樱宁先生在《黄庭经讲义》中解释说:“黄乃土色,土位中央居。庭乃阶前空地。名为黄庭,即表示中空之意。吾人一身,自脐以上,为上半段,如植物之干,生机向上;自脐以下,为下半段,如植物之根,生机向下。其生理之总机关,具足上下之原动力者,植物则在根干分界处,人身则在脐(笔者注:即丹田所在之地)婴儿处胎,鼻无呼吸,以脐带代行呼吸之功用。及出胎后,脐之功用立止,而鼻窍开矣。神仙口诀,重在胎息,胎息者何息息归根之谓。根者何脐内空处是也,脐内空处,即黄庭也。”一指中丹田,即心下肾上之所,亦为人身之中。(注:各穴位关窍,在各丹经典籍中所指穴位未必一致,有的一个名称,却所指之穴未必为一,这都是在传承过程中与师承门派不同所致,所以,还是以自己师傅所传为准)

6,黄庭经作者

《黄庭经》是道教上清派的重要经典,也被内丹家奉为内丹修炼的主要经典,属于洞玄部。现传《黄庭经》有《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黄庭中景玉经》三种。关于内外经的作者、成书年代及其相互关系,向来有多种说法。传说是西晋王朝(公元265-317年)时著名的女道士魏华存创作的。今人王明先生在《黄帝经考》中曾作详细考证,认为魏晋之际民间已有私藏七言韵语体《黄庭》草本。大约在晋武帝太康九年(288年),女道士魏华存得到这个《黄庭》草本并加以注述;或有道士口授,华存笔录而写成定本《黄帝内景经》。晋成帝咸和九年(334年),魏华存去世,《黄庭外景经》约在这前后问世,它是在《内经》的基础上撰写而成的,作者不祥。这是主张《内经》在《外经》之前出现。历史上也有人认为《内经》在《外经》之后出现的,如欧阳修等。附:魏华存(252--334)晋代女道士。字贤安。任城(今山东济宁市境)人。司徒魏舒之女。博览百家,通儒学五经,尤耽好老、庄。常静居行导引、吐纳术,服食药物,意欲独身修仙,遂其所愿。其父母不允,在她二十四岁时强嫁给太保掾南阳刘文(字彦幼)。刘文任修武(今河南境内)县令,魏华存随至任所,生有二子。后来别居,持斋修道多年,广搜道教神书秘籍,曾为天师道祭酒。得清虚真人王褒等降授“神真之道”,景林真人曾授给她《黄庭经》。后被尊奉为道教上清派第一代宗师,世称“南岳夫人”《道藏辑要》氐集收有《元始大洞玉经》三卷、《元始大洞玉经疏要十二义》一卷、《大洞玉经坛仪》一卷、《总论》一卷,均题为魏华存疏义。 希望能够帮到您!
首先提醒一楼的,王羲之只是抄了这部经书,然后换的白鹅。当时那个道士特别提出,要王羲之为他抄写一部《黄庭经》。由此可见,早在书圣之前,此经书便一流传甚广。作者是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人,至少在现代小说里很难见到。是个女的,名叫魏华存,从小好道,但是古代社会女子没什么权利,所以被迫嫁人。四十多岁到南岳衡山修道,最终飞升成仙,只留下一部《黄庭内景经》。后来,她被封为“南岳娘娘”。
这本书是道教经典,包括《黄庭外景经》和《黄庭内景经》,传说为南岳魏夫人所传,实际上更可能是多人见解的融合。魏夫人又称“南岳夫人”、“紫虚元君”,亦称南真。姓魏名华存字贤安,晋任城(今山东济宁)人。魏夫人是南岳最早的一个女道士。父魏舒官居司徒,丈夫刘幼彦为修武令,两个儿子官司职也不小。她自己博览群书,学问很好,并领官过祭酒。只因丈夫早死,又值晋室东渡,率先南迁,“抚养内外,旁救穷乏”,便有些看破红尘,等到她的儿子们自立后,便正式出家,在南岳做道士。魏夫人擅长隶书,她在黄庭观观念黄庭经十六年,亲注并手书《黄庭内景经》刻石嵌在黄庭观壁间,为后世所宝传。传说她活到八十三岁时,服药称疾,闭目寝息,饮而不食,七日,托剑化形仙去。陶宏景所著《真诰》是最早称她为魏夫人。宋景 中,赐名“紫虚元君”,帮称魏元君。唐代颜真卿曾为她作碑铭,详细记述了她的异迹。

7,黄庭经原文和译文

《黄庭经》分《黄庭内景玉经》《黄庭外景玉经》和《黄庭中景玉经》三种。《中景经》系晚出道书,通常不列于《黄庭经》之内。“黄庭”一词已见于汉代。古人认为,黄为中央之色,庭乃四方之中。五行土居中,色尚黄,在人五脏则脾为主。盖喻身体中央、中空之穴。旧本《黄庭外景经》首句“上有黄庭下关元”即指此。至于“内景”、“外景”,《荀子·解蔽》篇早有“浊明外景,清明内景”之说。唐梁丘子(白履忠)在《黄庭内景玉经》上卷注文中解释内景时称,“内者,心也。景者,象也”,“心居身内,存观一体之象色,故曰内景也”。“外景”一词,大概是上清派根据“浊明外景,清明内景”,取与“内景”相对之义。道书分“内”“外”,代表了传承之异。例如《灵宝升玄内教经》卷八(敦煌遗书s.3722)自称“无上灵宝升玄内教”,而称《灵宝五篇真文》为“外教”。《黄庭经》东晋后分为《内景》《外景》或《内经》《外经》,盖与此同意。 国内外学者大多认为《外景经》早于《内景经》。《外景经》托于太上老君所说,为天师道传承的教本。《正一法文天师教戒科经·大道家戒令》称“《妙真》自吾所作,《黄庭》三灵七言,皆训谕本经,为《道德》之光华”,则《黄庭外景经》当出于魏晋之际。《列仙传·朱璜传》所说《老君黄庭经》(《列仙传》亦为魏晋人托刘向撰)与葛洪《抱朴子内篇》称《黄庭经》者,皆指此书。欧阳修据其所见,谓此书有东晋穆帝永和十二年(356)刻石本。王羲之为天师道信徒,所书《黄庭经》即此经。《旧唐书·经籍志》著录,犹称“《老子黄庭经》一卷”。 《黄庭内景经》托称太上大道玉晨君所说,相传系西晋初魏夫人所得,实为上清派传承的教本。其名始见于《真诰》,又见于今本《魏夫人传》(葛洪《神仙传》曾提到范邈撰《魏夫人传》,但据陈国符先生考证,今本为唐人改撰本)。《真诰》卷九《协昌期》第一记言:“山世远受孟先生法,暮卧,先读《黄庭内景经》一过乃眠,使人魂魄自制。”卷十八《握真辅》第二又记“经云:主诸关镜聪明始”,陶弘景注称“此《黄庭经》中语”,而此句见于今本《黄庭内景经》。卷二十《翼真检》第二陶弘景自记许翙抄《魏夫人传》中《黄庭经》,盖即此书。但此书首章云:“上清紫霞虚皇前,太上大道玉晨君,闲居蕊珠作七言,散化五形变万神,是为《黄庭》曰《内篇》。”上清紫霞虚皇和太上大道玉晨君都是上清派崇奉的尊神,其位在太上老君之上。又此书谓“治生之道了不烦,但修《洞玄》与《玉篇》”。《洞玄》,白履忠注说指《洞玄灵宝经》,实非。上清派原有《大洞玄经》,即此书所谓《洞玄》。 《真诰》卷十三《稽神枢》第三记“或讽明《洞玄》”,陶注: “《洞玄》即《大洞玄经》,……非今世所传《洞玄灵宝经》也。” 凡此类例,可证《内景经》至晚出于东晋,是经过杨、许等增益而传世者。此后,才有内、外景经之分,且皆作为上清派重要典籍而流传于世。 二书传本繁多,卷数各有异同。《黄庭外景经》,唐宋书目多著录一卷,《郡斋读书志》作三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 《黄庭内景经》一名《太上琴心文》,一名《大帝金书》,一名《东华玉篇》,一卷,注本亦有分三卷者。二书皆为七言韵语,在长期传写中,各本文字亦略有差异。 《黄庭经》为道教养生修仙专著,它继承汉代纬书和早期道教的人身各部位皆有神之说,又吸收古代医学有关脏腑、经络、精气的理论,着重阐述存思身神、守固精气的理论和方法。东汉时代,《太平经》、《老子河上公章句》等书已有历观五脏、存思身神的论述。早期五斗米道的教本《老子想尔注》则强调奉道戒,谓守道戒即守一,批评“今世间常伪伎,指形名道,令有服色名字,状貌长短”,“指五藏以名一,瞑目思想,欲从求福”。至魏晋之际,天师道徒也转而讲求内观存神之术,《黄庭外景经》的出现即标志着这种转变。《外景经》的思想结构比较松散,主要讲述了胎息、嗽咽、内观、服气、存神、固精等方法。指出黄庭在关元之上,幽阙(肾)居后,命门在前。黄庭收纳津液,产生精气,为人“灵根”(“灵根”有时又指命门);丹田或命门(书中说“田下三寸神所居”,盖指命门)乃藏积精气之穴,为人生命之根本所在。 书中提出“观志游神三奇灵”,“头戴白素足丹田,沐浴华池灌灵根,三府相得开命门”的修炼法,已略具“三丹田”思想。尤其强调“长生要妙房中急,弃捐淫欲专守精,寸田尺宅可理生”,认为“仙人道士非有神,积精所致为专年。人皆食谷与五味,独食太和阴阳气,故能不死天相既”。书中还形象地描述了“黄庭中人衣朱衣”、“中池有士衣赤衣”等等身神,主张“历观五脏视节度,六腑修治洁如素,虚无自然道之故”。其法大致为咽津以养灵根,纳气至丹田又返归黄庭; 或纳气丹田以生精,上补昆仑(脑),下过十二重楼(咽喉)、绛宫(心)等关窍,还返丹田;又存观五脏六腑之神,使五神朝会中宫(脾),如此“循环无端”,谓能通利七窍、老而复壮。《外景经》已初具内丹术的雏型。 《黄庭内景经》的内容比《外景经》完备,且多发挥。北宋欧阳修认为,此书乃《外景经》疏义。它将人体分为上、中、下三部,三部各有“八景”,合为“二十四真”。明确提出“三田”(三丹田)理论,即上部脑中为泥丸,有九宫,九真居之;中部心中为绛宫,主守神有心神丹元;下部二肾之间为命门,“横津三寸灵所居”,是藏精之处。“三田之中精气微”,人但思一部,即可延寿无穷。又提出人体百节皆有神,《至道章第七》《心神章第八》还给面首五官(发、脑、眼、耳、鼻、舌、齿)及五脏(心、肝、脾、肾、胆)诸神取名,谓“至道不烦决存真,泥丸百节皆有神”。“六腑五脏神体精,皆在心内运天经,昼夜存之自长生”。据称此二章为全经之精要,《黄庭》秘诀皆尽于此。《内景经》的修炼法,主要为“入室东向诵《玉篇》”,存思身神,默念其神名,尤其重视存思三丹田之神。以为长诵《玉篇》,默思身神,自可得“不死之道”。《内景经》中某些文句与《外景经》相同,但它更加强调存思身神,因而更能代表上清派典型的修炼方式。 《黄庭经》系统地提出了三丹田、八景二十四真理论和相应的存真修炼方法,这对上清派的形成有着特殊的意义。其中有些内容较之《大洞真经》更为接近唐宋内丹术,故而亦被后世内丹家奉为内丹要籍。经中的脏腑、经络、穴位、精气及阴阳五行学说,反映了古代生理、医理知识。如有关黄庭、命门或脾、肾的观点,与传统医书所说“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大意相同;他如脾主中央、心典一体、肺气起自三焦、五脏开窍体表,三阳(少阳、阳明、太阳)三阴(少阴、太阴、厥阴)相对应、五行合气本一等等,亦与医理相通。
黄庭经原文: http://blog.shufa.org/?42175/viewspace-6484.html译文还没有找到……

文章TAG:黄庭经  全文  黄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