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石器时代的石球陶纺轮是做什么用的

石器时代的石球/陶纺轮的用处 1首先用于自我防卫,抵御外来侵害 2其次用于狩猎,扑获猎物 3有些部落种群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祭祀用

石器时代的石球陶纺轮是做什么用的

2,山西丁家发现的原始人用的石球失球是干什么的

您好 也就是陶纺轮 石器时代的石球/陶纺轮的用处 1首先用于自我防卫,抵御外来侵害 2其次用于狩猎,扑获猎物 3有些部落种群作为图腾进行崇拜祭祀用 希望对您有帮助 谢谢采纳

山西丁家发现的原始人用的石球失球是干什么的

3,纺轮是是怎么制造的

纺轮 新石器时代出现,为陶制和铜制,是早期的纺织工具,由缚盘和缚杆组成,陶制纺轮中的圆孔是插缚杆用的,当人手用力使纺盘转动时,缚自身的重力使一堆乱麻似的纤维牵伸拉细,缚盘旋转时产生的力使拉细的纤维
有蚌壳磨制的刀、镰及陶纺轮。再看看别人怎么说的。

纺轮是是怎么制造的

4,半坡出土的纺轮

从半坡出土的纺纶,我们可以看出原始社会纺织手工业已经开始发展,人们已经可以不再只穿兽皮和植物叶子,而是可能已经有衣服可以穿了。1955年陕西西安半坡遗址出土。纺轮直径6厘米,中间有一个圆孔,是陶制品。它是我国古代发明的最早的捻线工具,即在纺轮中间的小孔插一个杆,利用纺轮的旋转把纤维拧在一起,并用同样的方法把单股的纤维合成多股的更结实的“线”。在半坡以后的其他一些文化遗址,也出土了形式多样的陶质纺轮,可见当时这种捻线工具已被人们广泛使用。

5,篦点纹陶片的详细信息谁知道

白寨遗址,在阳春合水镇平北白石岩山麓与白寨村之间,纵横面积约400平方米。与漠阳江西岸的独石仔洞穴遗址隔河相距5公里。背北面南,傍山依水,是古人类居住理想的地方。 1978年冬,白寨村女青年黎清燕,主动地将她在村后石山脚下的地面上多次采集到的石器、陶器等文化遗物,送给正在发掘独石仔遗址的省博物馆工作人员,并将个关情况如实反映。得此线索后,省博物馆宋方义、邱立诚立即会同阳春县文化馆负责文博工作的刘鸿健,到该地进行凋查与发掘。 根据实地调查了解。黎清燕采集的文物主要分布点,有屋背,后龙公、土主公三个地方,总共采集到的文物,计有石器20件,其中打制石器2件,撞击器2件,穿孔石器1件,石斧2件,石凿2件,石戈1件,石镞2件,石环3件,石奔5件;骨器两件,其中骨锥1件,骨镟1件;陶纺轮 6件。 在上述三个地点采集到的大量陶片,计有夹砂陶、泥质软陶、硬陶三类。夹砂陶类的纹饰以粗绳纹为多,亦见细绳纹、曲折纹,器形有敞口、圈足圜底等;泥质软陶的纹饰,粗绳纹较少,多见曲折纹,还有叶脉纹、大方格纹、蓝纹、曲折圆圈纹、回纹、双线格点纹,器形与上述大致相同,但也有敛口的;硬陶类的纹饰,有大、小方格纹、蓝纹、云雷、凸格、虁纹和条纹。 此外还有釉陶一件,饰凸圈纹和凹圈纹。在一件饰绳纹的泥质陶器内刻有—个“V”的符号或字样。 考古人员按照上述发现文物的地点进行发掘,共开5个探方。发掘结果,除第3号探方无化层外,其余每个探力都发现有明显的文化层和不少文化遗物。文化层的堆积厚度,一般都是60—70 厘米,具土质均为灰黑色或棕褐色的粘土层。 从每个探方出土的遗物,总共计有:双肩石奔4件,单肩石奔1件,长身石奔1件,圆刃奔 1件,梯形石铲1件,残石器1件;灰陶残豆足1件,敞口7件,敛口沿1件,陶器座2件,陶纺轮 3件,陶片一批。陶片纹饰有粗绳纹、细绳纹、叠绳曲折纹、曲折加圈、粗格加点、双线格纹和叶脉、篦点、蓝纹等,以夹砂陶为多,红色软陶次之,硬陶较少。有牛、鹿、猪等现生动物牙齿和1枚犀牛的门牙齿。 1983年,县文物普查队进行文物普杏时,又在该遗址第1号和第2号探方中,发现了砺石等石器和陶片;同时,无论在地面或是发掘过程中,都可见到大量的烧骨或骨屑。 综合上述所采集的和出土的文化遗物情况,对白寨遗址的年代及有关问题作如下初步的分析和推断。 关于该遗址的年代问题,可从两方面考证:以石器磨制较粗糙的双肩、单肩石奔和饰有以绳纹为主的夹砂陶,红、灰泥质陶为特征,结合其器形分析,其年代应在新石器时代晚期;又以石器磨制精致,陶器花纹、陶形较复杂多样为特征,其年代应约在新石器时代晚期至商代;再以地面上发现的石戈、三棱石镟以及云雷纹、虁纹、米字纹等灰腹硬陶遗物为依据,其年代当晚至西周至战国时期。 白寨遗址与独石仔遗址相距只有5公里,而且发现的穿孔石器、打制石器与独石仔遗址所出同一类型、由此看来,两者的文化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在该遗址所发现的陶器(片)的纹饰,以绳纹、蓝纹、虁纹、米字纹,多达20多种花纹,这不但说明先民们在这里居住生活的时间相当长久,同时也有可能,当时这里是个陶器的制作坊或者集散地。 据省博物馆专家反映,像以白寨遗址同类形的遗址,在整个粤西地区发现不多。阳春县人民政府于1983年,将该遗址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章TAG:陶纺轮  石器  石器时代  时代  陶纺轮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