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余干 乌泥原属哪个镇管辖

乌泥已经成立了镇

余干 乌泥原属哪个镇管辖

2,江西上饶有余干县城吗

有, 余干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经116°13′45〞-116°54′24〞,北纬28°21′36〞-29°3′24〞。东与万年县接壤,西连新建县、南昌县、进贤县,南与余江县、东乡县毗邻,北邻鄱阳县、都昌县。总面积2330.77平方千米(《简册》为2326平方千米)。总人口89.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1.2万人。 全县辖6个镇、14个乡:玉亭镇、瑞洪镇、黄金埠镇、石口镇、古埠镇、乌泥镇、康山乡、东塘乡、大塘乡、鹭鸶港乡、三塘乡、洪家嘴乡、白马桥乡、江埠乡、枫港乡、大溪乡、杨埠乡、九龙乡、梅港乡、社庚乡。共有27个居委会、320个行政村。县政府驻玉亭镇。

江西上饶有余干县城吗

3,乌巿在那里

新疆的乌鲁木齐市
乌泥镇位于鄱阳湖南岸、余干县北部,距县城10公里,南接昌万公路,东邻京港高速,西至南昌70公里,北靠鄱阳县仅15公里,境内迎康公路、余信公路贯穿其中。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总人口10200人。辖乌泥居委会,乌泥、赵家、铜鼓包、港背等4个村委会。 乌泥,这座美丽的江南小镇,汲天地之灵秀,纳珠玉于锦囊,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风光旖旎的互惠河蜿蜒穿行,古朴的村落民居隐现在青山绿水之间;夏日的村前屋后满眼都是:摇荷接天碧,荷花朵朵开。绿树荫映中,小桥虹伏,流水潺潺,虫鸟飞鸣,亭台榭阁相应成趣,苍劲的百年古樟,昭示乌泥人奋斗不止的千年情怀。 乌泥,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水肥鱼美,盛产“大米、鱼虾、水禽、湖藕、白莲”等特色农副产品,无愧于“鱼米之乡”的美誉。镇区交通便捷,通信发达,百业俱兴,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乌巿在那里

4,乌泥在那里

乌泥镇位于鄱阳湖南岸、余干县北部,距县城10公里,南接昌万公路,东邻京港高速,西至南昌70公里,北靠鄱阳县仅15公里,境内迎康公路、余信公路贯穿其中。镇区面积19平方公里,总人口10200人。辖乌泥居委会,乌泥、赵家、铜鼓包、港背等4个村委会。   乌泥,这座美丽的江南小镇,汲天地之灵秀,纳珠玉于锦囊,人文荟萃,物华天宝。风光旖旎的互惠河蜿蜒穿行,古朴的村落民居隐现在青山绿水之间;夏日的村前屋后满眼都是:摇荷接天碧,荷花朵朵开。绿树荫映中,小桥虹伏,流水潺潺,虫鸟飞鸣,亭台榭阁相应成趣,苍劲的百年古樟,昭示乌泥人奋斗不止的千年情怀。   乌泥,自古以来物产丰富,水肥鱼美,盛产“大米、鱼虾、水禽、湖藕、白莲”等特色农副产品,无愧于“鱼米之乡”的美誉。镇区交通便捷,通信发达,百业俱兴,工农业生产迅速发展。
余干县
余干县

5,江西省余干县禾斛岭镇简介

余干县 http://baike.baidu.com/view/10046.htm禾斛岭 http://baike.baidu.com/view/752039.htm
余干县是江西省上饶市所辖的一个县。位于江西省东北部,东与万年接壤,西连南昌、进贤,南与余江、东乡毗邻,北邻鄱阳、都昌县。全县通行赣语。余干县隶属上饶市,位于东经116°13′45〞-116°54′24〞,北纬28°21′36〞-29°3′24〞。县城余干镇位于 余干县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数据为准。全县的中心,处于信江下游的滨湖平原上,地势平坦低洼,湖泊众多,港汊纵横。陆路距南昌90公里,景德镇市120公里,鹰潭68公里,位于三市之中;向东至上饶市167公里。 地势东南高,西南低,由东南部丘陵向西北缓慢倾斜,过渡到湖滨平原。地形基本由低丘和湖滨平原组成。纵贯全境的信江分东西支流注入鄱阳湖。 余干,古称干越,秦始置县,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位于江西省东北部、鄱阳湖东南岸、信江下游,处在南昌、景德镇、鹰潭三角区中心。全县国土面积2330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81.6万亩,水面96.5万亩,山林79.1万亩,草洲21.8万亩,全县地貌以低丘和滨湖平原为主,基本构成为“四水三山二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辖27个乡镇场,372个村委会,总人口10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1.6万人。县城驻玉亭镇。 全县辖6个镇、14个乡、1个垦殖场:禾斛岭垦殖场、玉亭镇、瑞洪镇、黄金埠镇、石口镇、古埠镇、乌泥镇、康山乡、东塘乡、大塘乡、鹭鸶港乡、三塘乡、洪家嘴乡、白马桥乡、江埠乡、枫港乡、大溪乡、杨埠乡、九龙乡、梅港乡、社庚乡。共有27个居委会、320个村委会。

6,我国历史上到底有没有黄道婆

黄道婆(1245 ~ 1330年),又名黄婆或黄母,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市徐汇区华泾镇)人。宋末元初著名的棉纺织家、技术改革家。由于传授先进的纺织技术以及推广先进的纺织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时候,被尊为布业的始祖。黄道婆出身贫苦,少年受封建家庭压迫流落崖州(今海南岛),以道观为家,劳动、生活在黎族姐妹中,并师从黎族人学会运用制棉工具和织崖州被的方法。元代元贞年间(1295—1296),黄道婆重返故乡,在松江府以东的乌泥泾镇,教人制棉,传授和推广“捍(搅车,即轧棉机)、弹(弹棉弓)、纺(纺车)、织(织机)之具和“错纱配色,综线挈花”等织造技术。她所织的被褥巾带,其上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粲然若写”。由于乌泥泾和松江一带人民迅速掌握了先进的织造技术,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广传于大江南北”。当时的太仓、上海等县都加以仿效。棉纺织品色泽繁多,呈现出空前的盛况。黄道婆去世以后,松江府曾成为全国最大的棉纺织中心,松江布有“衣被天下”的美称。1330年卒。明熹宗天启六年(1626)张之象塑其像于宁国寺。清嘉庆年间,上海城内渡鹤楼西北小巷,立有小庙。黄道婆墓在上海县华泾镇北面的东湾村,于1957年重新修建并立有石碑。上海的南市区曾有先棉祠,建黄道婆禅院。上海豫院内,有清咸丰时作为布业公所的跋织亭,供奉黄道婆为始祖。在黄道婆的故乡乌泥泾,还有上海,至今还传颂着:“黄婆婆,黄婆婆,教我纱,教我布,两只筒子两匹布”的民谣。
有黄道婆黄道婆,松江乌泥泾(今上海华泾镇)人,生活在宋末元初。生年无纪录,一说是1245年,由于家庭贫苦,十多岁时被卖为童养媳,婚后不堪家庭虐待,随黄浦江海船逃到海南岛崖州。在崖州随黎族人学习纺织。约1295年,回到松江乌泥泾,从事纺织,教当地妇女棉纺织技术,并且制成一套扦、弹、纺、织工具(如搅车、椎弓、三锭脚踏纺车等),提高了纺纱效率黄道婆又称黄婆,生于南宋末年淳祐年间约1245年松江府乌泥泾镇。(今上海徐汇区东湾村人)黄道婆出身于贫苦农民家庭,在生活的重压下,十二三岁就被卖给人家当童养媳。白天她下地干活,晚上她纺纱织布到深夜还要遭受公婆、丈夫的百般虐待和毒打。沉重的苦难摧残着她也磨炼了她。有一次黄道婆被公婆、丈夫一顿毒打后又被关在柴房里,不准吃饭也不准睡觉。她再也忍受不住这种非人的折磨决心逃出去另寻生路。半夜她在房顶上掏洞逃了出来,躲在一条停泊在黄浦江边的海船上。后来就随船到了海南岛南端的崖州。(即现在的海南崖县)在封建社会,一个从未出过远门的年轻妇女只身流落异乡,人生地疏、无依无靠,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淳朴热情的黎族同胞十分同情黄道婆的不幸遭遇,接受了她,并让她有了安身之所,而且在共同的劳动生活中还把他们的纺织技术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她。当时黎族人民生产的黎单、黎饰、鞍塔闻名内外棉纺织技术比较先进,黄道婆聪明勤奋虚心地向黎族同胞学习纺织技术并且融合黎汉两族人民的纺织技术的长处,逐浙成为一个出色的纺织能手,在当地大受欢迎,和黎族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在黎族地区生活了将近三十年,但是黄道婆始终怀念自己的故乡。在元朝元贞年间约1295年她从崖州返回故乡,回到了乌泥泾。黄道婆重返故乡时,植棉业已经在长江流域大大普及但纺织技术仍然很落后。 她回来后就致力于改革家乡落后的棉纺织生产工具她根据自己几十年丰富的纺织经验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精湛的织造技术传授给故乡人民。一边教家乡妇女学会黎族的棉纺织技术,一边又着手改革出一套赶、弹、纺、织的工具去籽搅车弹棉椎弓三锭脚踏纺纱车……虽然她回乡几年后就离开了人世,但她的辛勤劳动对推动当地棉纺织业的迅速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纺纱工艺上黄道婆创造了新式纺车。当时淞江一带使用的都是旧式单锭手摇纺车,功效很低,要三四个人纺纱才能供上一架织布机的需要。黄道婆就跟木工师博一起经过反复试验把用于纺麻的脚踏纺车改成三锭棉纺车使纺纱效率一下子提高了两三倍而且操作也很省力。因此这种新式纺车很容易被大家接受在淞江一带很快地推广开来。黄道婆除了在改革棉纺工具方面做出重要贡献以外她还把从黎族人民那里学来的织造技术结合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成一套比较先进的“错纱、配色、综线、絜花”等织造技术、热心向人们传授。因此当时乌泥泾出产的被、褥、带、帨等棉织物上有折枝、团凤、棋局、字样等各种美丽的图案鲜艳如画。一时"乌泥泾被"不胫而走附近上海、太仓等地竞相仿效。这些纺织品远销各地很受欢迎很快淞江一带就成为全国的棉织业中心历几百年久而不衰。16世纪初当地农民织出的布一天就有上万匹。18世纪乃至19世纪淞江布更远销欧美获得了很高声誉。当时称淞江布匹“衣被天下”这伟大的成就其中当然凝聚了黄道婆的大量心血。

文章TAG:乌泥镇  余干  乌泥  原属  乌泥镇  乌泥原属哪个镇管辖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