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梁思成的老爸是谁

梁启超http://baike.baidu.com/view/1999.htm
梁启超
梁启超啊``

梁思成的老爸是谁

2,梁思成简介

梁思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被人们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出生于日本,其父亲为梁启超,梁启超为躲避清政府的压迫而出国日本,因此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之后,11岁的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就学,1924年,梁思成和林徽因赴美学习。1927年,26岁的梁思成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第二年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回国后,梁思成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在此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梁思成从东北回到北平,为自己和林徽因的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梁思成后来的一生都在致力于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和保护,是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被誉为中国近代建筑之父。梁思成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1948年)、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委员,参与了人民英雄纪念碑、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等作品的设计。

梁思成简介

3,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父子
都姓梁
父子。梁思成是梁启超的儿子!
梁启超是梁思成的父亲

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4,建筑学家梁思成的父亲是谁

梁思成的父亲是梁启超。梁思成的父亲梁启超,是清末改革家,为躲避清政府迫害而出国,所以梁思成出生于日本东京。1912年,辛亥革命后,梁思成随父母从日本回国,在北京崇德国小及汇文中学(1912-1914)就学。1915年,入北平清华学校(清华大学前身),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校高等科。1924年,和林徽因一起赴美国费城宾州大学建筑系学习,1927年获得学士和硕士学位,又去哈佛大学学习建筑史,研究中国古代建筑(肄业)。1928年3月21日, 梁思成与林徽因在加拿大渥太华的中国总领事馆举行婚礼。之后赴欧洲参观古建筑,8月18日回国后,在沈阳东北大学任教,创立了中国现代教育史上第一个建筑学系。1929年8月,林徽因从东北回到北平(今北京市),在协和医院生下女儿,取名梁再冰,意为纪念已故父亲梁启超“饮冰室”书房雅号。1930年,和张锐参与天津市规划,以《天津特别市物质建设方案》获奖。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后,梁思成于1931年回到北平,进入中国营造学社工作(任法式部主任)。在1932年,主持了故宫文渊阁的修复工程。同年,著成《清式营造则例》手稿。从1937年起,和林徽因等人先后踏遍中国十五省二百多个县,测绘和拍摄二千多件唐、宋、辽、金、元、明、清各代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遗物,包括天津蓟县辽代建筑独乐寺观音阁、宝坻辽代建筑广济寺、河北正定辽代建筑隆兴寺、山西辽代应县木塔、大同辽代寺庙群华严寺和善化寺、河北赵州隋朝建造的安济桥等。这些重大考察结果,写成文章在国外发表,引起国际上对这些文物的重视,为梁思成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良好的基础。1944至1945年,梁思成任教育部战区文物保存委员会副主任。1946年,梁思成赴美国讲学,受聘美国耶鲁大学教授,并担任联合国大厦设计顾问建筑师。因他在中国古代建筑的研究上做出了杰出的贡献,被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授予名誉文学博士学位。同年,梁思成回到母校清华大学创办了建筑系。1948年,在平津战役前,梁思成绘制了《全国文物古建筑目录》,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使北平古迹避免受到炮击,很好的保护了北京的文物和古城墙。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思成除了仍在清华大学任教授和建筑系主任外,还先后担任了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建筑学会副理事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文联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华全国自然科学专门学会联合会委员、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委员、建筑科学研究院建筑理论与历史研究室主任、北京市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等职。1950年初,梁思成与都市计划委员会的陈占祥一起向政府提出了新北京城的规划方案---《关于中央人民政府行政中心位置的建议》。主张保护北京古建筑和城墙,建议在西郊建新北京,保护旧北京城,不在旧城建高层建筑,但建议没有被采纳。之后他多次上书,挽救了北海的团城。1953年5月,北京市开始酝酿拆除牌楼,对古建筑的大规模拆除开始蔓延。梁思成因提倡以传统形式保护北京古城而多次遭到批判。时任北京市副市长吴晗担任解释拆除工作的任务,为了挽救四朝古都仅存的完整牌楼街不因政治因素毁于一旦,梁思成与吴晗发生了激烈的争论。之后,在文化部举办的文物界知名人士欧美同学聚餐会上,林徽因也与吴晗发生了一次面对面的冲突。1962年,在林徽因病逝七年之后,梁思成娶了比自己小27岁的林洙(程应铨前妻)。文化大革命中,梁思成被当作“复古”典型批判并抄家,所收藏的全部图书资料被没收。1972年1月9日,梁思成病逝于北京。摘自:百度百科

5,梁启超长子梁思成是干什么的

梁启超是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政治活动家、教育家、学术大师,被誉为“百科全书”的天才学人。 梁启超精心培育了9个子女,在文学、经济、图书馆学、自然科学等领域各领风骚,其中出了三位院士,被誉为“一门三院士”。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我国著名建筑学家、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梁启超的次子梁思永,是中国杰出的考古学家,对新石器时代和商朝的考古有重大贡献。两人都在1948年当选为院士。 梁思成,建筑学者,林徽因的丈夫。早年受父亲影响,受过正统的中国古典文化教育,后到美国留学。回国后,创建中国第一个建筑系,完成第一本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比较系统完整的《中国建筑史》。
建筑家
梁思成是中国近现代著名建筑历史学家,建筑教育家和建筑师,中国建筑教育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古建筑研究的先驱者之一,中国古建筑和文物保护工作的倡导者之一,新中国首都城市规划工作的推动者,建国以来几项重大设计方案的主持者。

6,梁启超和梁思成是什么关系

  父亲和长子的关系  父亲梁启超:  字卓如,号任公,别号饮冰室主人,广东新会人。近代著名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政治活动家、政论家、思想家、史学家,学者。  梁启超于光绪十五年(1889)举于乡,后师事康有为。1895年参加康有为发起的“公车上书”活动,倡言变法维新,时人并称“康梁”。1896年在上海主办《时务报》,先后发表《变法通议》、《古议院考》、《论君政民政相嬗之理》等重要文章,系统地宣传变法维新思想。1897年主讲湖南时务学堂,提倡民权、平等、大同之说,发挥“保国、保种、保教”之义。1898年被光绪皇帝召见,奉旨以六品衔办译书局事。戊戌政变后,逃亡日本,先后创办《清议报》、《新民丛报》,发表《新民说》、《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新史学》等论著,大力宣传资产阶级的民权、自由、平等、爱国、利民、勇于进取等思想,对当时中国年轻一代产生了广泛的影响。辛亥革命后,以立宪党为基础,组成进步党,拥护袁世凯,出任司法总长。1916年,袁世凯恢复帝制,他又和蔡锷组成反袁“护国军”。此后成为依附北洋军阀的政客,曾把国民协进会、共和建设讨论会合并组成了民主党,把民主党和共和党置于自己的影响之下。又组织了宪法研究会,出任段祺瑞内阁的财政总长。1918年,欧战结束,出国游历,1920年回国后,任清华大学导师,组织共学社、讲学社,创办《解放与改革》杂志,提倡唯心主义与社会改良主义。晚年在清华研究院讲学。  梁启超早年受达尔文进化论的影响。他认为宇宙间的一切事物都是不断变化的,“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因此,“变”是天下古今之“公理”。他说,当今是“万国蒸蒸,日趋于上,大势相迫”,国家的治法是非变不可的,“变亦变,不变亦变”。他的这种议论,为变法维新提出了重要理论根据,在当时起到了振聋发聩的作用。  梁启超把进化文化教育应用于历史研究领域,形成了他的新史学理论,认为“历史者,叙述人群进化之现象而求得其公理公例者也”。他明确地批判了中国古代从孟子以来的“治乱相嬗”的历史循环论,认为社会历史的进化并非是直线前进的,而是螺旋式上升的,指出:“吾中国所以数千年无良史者,以其于进化之现象之未明也”。梁启超的进化史观,在当时曾产生过十分积极的影响。不过,他的历史观中还夹杂着《公羊》“三世说”的万分,并认为推动人类社会历史进化发展的,是少数英雄人物,“舍英雄几无历史”。到了晚年,他又否定了自己早年提出的进化史观,转而去拥护“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论。  梁启超思想还受传统儒学“陆王心学”特别是王阳明学说的影响。在他看来,只有“心”才是实有的,他说:“境者心造也,一切物境皆虚纪,惟心所造之境为真实。”  (《自由书·惟心》)又说“人世间一切之境界,无非人心所自造” (《新民说·论尚武》),“思想者,事实之母”  (《国家尽可能变迁异同论》)。这显然是王阳明“心外无事”、“心外无物”的另一种说法而已。他还相信佛教所谓的“三界惟心之真理”。  梁启超学识渊博,著述涉及政治、经济、哲学、历史、语言、宗教、文化艺术、文字音韵等方。倡导文体改良的“诗界革命”、“小说革命”,所作政论文,流利畅达,感情奔放,颇具特色。他著述甚丰,自1902年起,凡七次结集刊行。目前通行的是他去世后三年(1932)中华书局印行的《饮冰室合集》,共有一百四十八卷。  长子梁思成:  是我国近代史上“戊戌变法”的主要倡导人之一梁启超的长子,是我国著名的建筑学家。解放以前,他就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个研究传统建筑的学术团体“中国营造学社”任职,从事中国古建筑的科学研究工作。全国解放以后,他参加过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建筑设计。还有,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就是他和他的夫人林徽因共同设计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1949年7月10日,新政协筹委会在《人民日报》等大报上刊登了公开征集国旗、国徽图案及国歌词谱的启事。当时梁思成是国旗、国徽评选委员会的顾问,另外,他和夫人林徽因都是清华大学国徽设计组的负责人。  国徽征稿结束时,共收到900多件设计图案,但都未被选中,政协筹委会决定把设计国徽的任务交给清华大学和中央美院。梁思成夫妇认真分析了征集来的国徽资料,首先明确了国徽和商标的区别,认为国徽是一个国家的标志,它应体现一个民族的历史,一个国家的意志,一个政党的主张。中国的国徽要有中国的特征,政权特征,形式也要庄严富丽,要表现出中国人民的自豪感。经过几个月不分昼夜的奋战,国徽图案终于诞生了。而梁思成和林徽因却在终评的前一天双双病倒了,只得让秘书去参加评选工作。  评选会议在中南海怀仁堂举行,周恩来总理也参加了这次国徽评选会,他和评委们一起仔细审视了中央美院和梁思成夫妇领导的清华大学小组设计的两枚国徽图案,并进行了认真地讨论,最后大家一致赞成采用梁思成夫妇设计的图案,但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要求一两天内画好正式图纸,送政协全体会议审查。  梁思成夫妇根据周总理和国徽评选委员会的意见,组织清华国徽小组用两天时间重新绘制了大幅国徽图案,并在图版下方写了国徽图案说明:国徽的内容为国旗、天安门、齿轮和麦穗,象征中国人民自“五四”运动以来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斗争直到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中国的诞生这一段伟大的革命历程。  1950年6月23日,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召开,会上,在毛泽东主席的提议下,全体代表起立,鼓掌通过了梁思成夫妇主持设计的国徽图案。  1950年9月20日,中央人民政府主席毛泽东签发了公布国徽的命令。  1972年1月9日逝世。

7,梁山伯的父亲叫什么

祝员外 山伯的父母 人物没有具体的名字 资料这样记载:梁是明代人,祝是南北朝人,两者相隔千年。祝本是侠女,劫富济贫,曾三去马太守家盗银,最后中马之子马文才埋伏死于乱刀之下。百姓将其厚葬并在坟前立碑,正面刻“祝英台女侠之墓”,背面详记其事。年久,该碑下沉于地下。梁为浙江宁波府银县县官,清正廉洁,中年丧妻,无子,死后入葬时刨出祝之墓碑,众惋惜之余又不忍拆除祝墓,可是,为梁择地而葬又似不妥,故合葬,立碑,黑者为梁,红者为祝……从此敷衍出动人的传说。
一 故事由来 吕洪年同志文中说,在众多的异传中,有一种传说广有影响,大意是历史上梁祝不可能见面,祝英台是一位侠女。他认为这种侠女说出现得较早的古老传说,他的理由有三:(一)这种传说恐有一定的历史根据,也许正是梁祝故事的缘起呢。先有祝英台的义侠,后有梁山伯的义忠。(二)也许比较接近于梁祝故事的原型。梁祝故事直到宋以后才逐渐演变为以梁山伯为主。故事以祝为主,还是以梁为主,这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问题。(三)梁祝有"同冢"、"阴配"的本源,从而使人们推论他们生前的(种种),形成为一个庞大的梁祝故事群。 我觉得三点理由都不大可靠。梁祝故事,据唐宋人的记载是源于东晋的。梁元帝的《金楼子》是散失了,唐代梁载言的《十道四蕃志》、张读的《宣室志》,宋代张津的《乾道四明图经》,李茂诚的《义忠王庙记》却保存着。它们都无例外地提到女扮男、同学、殉情的情节。宋代永嘉学派之一的艮斋学派创始人薛季宣还提出化蝶的事:"蝴蝶凝山魄,花开想玉颜。"(《游祝陵善权洞诗》)这多少说明,至迟在唐宋,梁祝故事已经定型,而且传扬江浙一带。不仅如此,张读与李茂诚所记,更有"裂地并埋"情节的交代,而明代戏曲《同窗记》、《还魂记》关于"十八相送"(包括石榴、井边、青松、庙宇、池塘、长河、江边等七种路边故事)一直为后代(包括解放后)的改编本所沿用。我们可以推断明代关于"十八相送"的传说一定是十分盛行的,这才强烈地刺激了戏曲家的灵感,写出那么生动的照耀五百年剧坛的唱词

文章TAG:梁思成  父亲  成的  老爸  梁思成父亲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