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有名的园亭有哪些

你好,醉翁亭陶然亭 爱晚亭 湖心亭黄鹤楼 镇海楼 岳阳楼 烟雨楼希望我的回答您能满意,你的采纳就是我前进的动力!
你好!苏州四大园林仅代表个人观点,不喜勿喷,谢谢。

中国有名的园亭有哪些

2,饮张承制园亭这首诗展现了一副什么样地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饮张承制园亭 【宋】黄庶 小园岂是春来晚?四月花飞入酒杯。 都为主人尤好事,风光留住不教回。1.通过这首诗,你能感受到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诗歌抒发了怎样的情感?(4分)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指出两种并简要分析其妙处。(4分)参考答案:1.花园中百花盛开,落英缤纷,大家觥筹交错,宾主尽欢。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美不胜收的明媚春景(2分),抒发了诗人对美好春光的喜爱和对主人的赞赏之情。(2分) (注:画面2分,情感2分)2.①设问:头两句问,后两句答,不仅章法奇特,而且更好地表达了诗人的惊喜之情,加强了赞美的语气。 ②拟人:“风光留住不教回”的表达,将春天拟人化,不仅将美好的春光写得生机盎然,而且极富有情趣。 ③反语:“都为主人尤好事”一句,看似责怪主人“好事”,其实是似贬实褒,风趣地赞美了主人及其花园。

饮张承制园亭这首诗展现了一副什么样地画面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3,灵壁张氏园亭记的介绍

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语言特点看,它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可谓:“笔下天然景,胸中自适情。”
模山范水,精美有致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因此,“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这就是张氏园亭的独特景致。 说“仕”道“隐”,精辟有加 如果说开头的描写是极力渲染张氏园亭的独奇,说明它为张氏一族“闭门而归隐”提供了佳处,那么,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则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论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隐约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不言而喻,作者说“仕”道“隐”,意在强调“不必仕”,其仰慕张园、羡欲归隐、寄情山水的愿望可见一斑。

灵壁张氏园亭记的介绍

4,亭子的设计构思

建亭地位,要从两方面考虑,一是由内向外好看,二是由外向内也好看。园亭要建在风景好的地方,使入内歇足休息的人有景可赏留得住人,同时更要考虑建亭后成为一处园林美景,园亭在这里往往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园冶》中有一段精彩的描述:花间隐榭,水际安亭,斯园林而得致者。惟榭只隐花间,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或借濠濮之上,入想观鱼;倘支沧浪之中,非歌濯足。亭安有式,基立无凭。园亭的设计构思园亭虽小巧却必须深思才能出类拔萃。首先是选择所设计的园亭,是传统或是现代?是中式或是西洋?是自然野趣或是奢华富贵?这些款式的不同是不难理解的。其次,是同种款式中,平面、立面、装修的大小、形样、繁简也有很大的不同,须要斟酌。例如同样是植物园内的中国古典园亭,牡丹园和槭树园不同。牡丹亭必须重檐起翘,大红柱子;槭树亭白墙灰瓦足矣。这是因他们所在的环境气质不同而异。同样是欧式古典园顶亭,高尔夫球场和私宅庭园的大小有很大不同,这是因他们所在环境的开阔郁闭不同而异。同是自然野趣,水际竹筏嬉鱼和树上杈窝观鸟不同,这是因环境的功能要求不同而异。再次,所有的形式、功能、建材是在演变进步之中的,常常是相互交叉的,必须着重于创造。例如,在中国古典园亭的梁架上,以卡普隆阳光板作顶代替传统的瓦,古中有今,洋为我用,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以四片实墙,边框采用中国古典园亭的外轮廓,组成虚拟的亭,也是一种创造。用悬索、布幕、玻璃、阳光板等,层出不穷。只有深入考虑这些关节,才能标新立异,不落俗套。这决非是套用一只敷衍了事所能比拟的。

5,园林亭的特点

  园中设亭,关键在于它的位置。亭是园中“点睛”之物,所以多设在视线交接处。   亭的历史十分悠久,但古代最早的亭并不是供观赏用的建筑。如周代的亭,是设在边防要塞的小堡垒,设有亭史。到了秦汉,亭的建筑扩大到各地,成为地方维护治安的基层组织所使用。《汉书》记载:“亭有两卒,一为亭父,掌开闭扫除;一为求盗,掌逐捕盗贼”。   魏晋南北朝时,代替亭制而起的是驿。之后,亭和驿逐渐废弃。但民间却有在交通要道筑亭为旅途歇息之用的习俗,因而沿用下来。也有的作为迎宾送客的礼仪场所,一般是十里或五里设置一个,十里为长亭,五里为短亭。 同时,亭作为点景建筑,开始出现在园林之中。   到了隋唐时期,园苑之中筑亭已很普遍,如杨广在洛阳兴建的西苑中就有风亭月观等景观建筑。唐代宫苑中亭的建筑大量出现,如长安城的东内大明宫中有太液池,中有蓬莱山,池内有太液亭。又兴广宫城有多组院落,内还有龙池,龙池东的组建筑中,中心建筑便是沉香亭。   宋代有记载的亭子就更多了,建筑也极精巧。在宋《营造法式》中就详细地描述了多种亭的形状和建造技术,此后,亭的建筑便愈来愈多,形式也多种多样。   亭子不仅是供人憩息的场所,又是园林中重要的点景建筑,布置合理,全园俱活,不得体则感到凌乱,明代著名的造园家计成在《园冶》中有极为精辟的论述:“……亭胡拘水际,通泉竹里,按景山颠,或翠筠茂密之阿,苍松蟠郁之麓”,可见在山顶、水涯、湖心、松荫、竹丛、花间都是布置园林建筑的合适地点,在这些地方筑亭,一般都能构成园林空间中美好的景观艺术效果。   中国每一处园林都少不了亭子。亭子在中国园林的意境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亭子的造型是多种多样的,但它们的基本结构是相同的。一个屋顶,几根柱子,中间是空的。这样的建筑物起什么作用呢?它的作用就在于能把外界大空间的景象吸收到这个小空间中来。元人有两句诗:“江山无限景,都取一亭中。”这就是亭子的作用,就是把外界大空间的无限景色都吸收进来。中国园林的其他建筑,如台榭楼阁,也都是起这个作用,都是为了使游览者从小空间进到大空间,也就是突破有限,进入无限。

6,灵壁张氏园亭记的词语解释要全面的

简述 元丰二年(1079)二月,苏轼由徐州移知湖州(古称吴兴),经江淮间,多追感旧游,记事赋诗,本文即作于此时。借对张氏园亭的艳羡,表达了对仕与不仕的看法,文末流露出个人的生活理想。文章看似平淡无奇却意蕴深厚。 灵壁,即今安徽灵壁县。张氏园,为宋仁宗时殿中丞张次立的庄园。 译文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汴水之北灵壁张氏家的园林。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修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处。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馀荫。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编辑本段鉴赏简述 作品生动形象地描摹了张氏园亭的天然奇景,引而申之,藉此表达了作者或“仕”或“隐”的独到见解,抒发了作者追求散淡空灵、随缘自适的思想情愫。 笔下天然景 模山范水,精美有致 这篇游记,打破了传统游记一般先叙事,次描写,后议论的格局,首段即对张氏园景作了生动细致的描摹,手法新奇,语言鲜活,足见功力。在作者笔下,园中的花草,红绿相映,神采飞动;园中的林木,伟岸竞翠,情致盎然;园中的建筑,熠熠生辉,精美绝伦。因此,“其深可以隐,其富可以养。”——这就是张氏园亭的独特景致。 胸中自适情 说“仕”道“隐”,精辟有加 如果说开头的描写是极力渲染张氏园亭的独奇,说明它为张氏一族“闭门而归隐”提供了佳处,那么,作者在第二段简述园亭的修建、发展景况之后,则围绕“不必仕,不必不仕”这个论点,对举阐释,精辟议理,隐约反映出作者追求自适放达的人生态度。不言而喻,作者说“仕”道“隐”,意在强调“不必仕”,其仰慕张园、羡欲归隐、寄情山水的愿望可见一斑。 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 由上所析,苏轼的《灵壁张氏园亭记》是一篇具有独特艺术风格的游记。从内容结构看,它前面记游,后面议理,处处对论,环环相扣,首尾圆合;从表现手法看,它借题发挥,缘事议理,因景寄情,景、情、理融为一体;从语言特点看,它骈散结合,多用修辞,重视描摹,简洁生动,清新自然,可谓:“笔下天然景,胸中自适情。” 编辑本段词语解释 跬步 亦作“蹞步”。 1.半步,跨一脚。《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王聘珍 解诂:“跬,一举足也。”《荀子·劝学》作“蹞步”。 杨倞 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北史·魏收传》:“跬步无已,至於千里;覆篑而进,及於万仞。” 宋 范成大 《土门》诗:“颠坠较分寸,商略营蹞步。” 梁启超 《新民说》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钧儒 《寄大儿》诗:“小妹居对房,跬步无我离。” (2).举步;迈步。 宋 苏轼 《灵壁张氏园亭记》:“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陆树声 《清暑笔谈》:“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 清 梁章钜 《退庵随笔·官常一》:“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 (3).指极近的距离。《旧唐书·肃宗纪下》:“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 宋 苏轼 《答陈季常书》:“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时昏雾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极少。 汉 袁康 《越绝书·外传计倪》:“ 桓 称仲父, 文 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马光 《辞赐金第一札子》:“今臣等虽备位五使,犹在京城,跬步之劳,亦未尝有,以何勋效再受重赐。”《朱子语类》卷五九:“自来见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慊然。” (5).喻指小节。 金 王若虚 《<论语>辨惑四》:“夫细行不矜,终为大德之累,跬步必谨,犹忧其过举也。”《明史·张邦奇传》:“﹝ 张邦奇 ﹞与 王守仁 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 清 姚鼐 《复张君书》:“是故古之士,於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 (6).人迹。 唐 杜甫 《溪涨》诗:“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仇兆鳌 注:“跬步疏,人迹稀也。” 清 曹寅 《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1]
离开京师向东行,河水里卷着浊泥,道路上飞起黄尘,高坡田野苍莽暗淡,使行路的人感到疲倦。走了八百里,才来到灵璧。张氏的园亭位于汴水的北面。从外面就可以看到茂密的长竹,粗大荫郁的乔木,园中借汴水的支流,建成池塘;又凿取山上的怪石,堆成假山。园中的蒲草芦苇莲花菱角,让人联想起江湖的秀美;青桐翠柏,让人感觉到山林的清爽;奇花异草,让人回忆起京、洛的繁华;高堂大厦,有吴蜀之地建筑的精巧。园中深广可以隐居,出产丰饶可以养家。瓜果蔬菜可以馈赠邻里,鱼鳖新笋可以招待来自远方的宾客。我从徐州改知湖州,由应天府乘船,三天后到达张氏园亭。我坐着小轿来到他家门前,见到了张氏的儿子张硕。张硕请我写一篇文章为记。 张家世世代代都有显达的人,从他伯父殿中君和他父亲通判府君那一代,开始在灵壁县定居,建造了这个园子,在池边修建了一座亭台奉养双亲。后来他们到朝中做官,在当时很有名望。用剩馀的资财,不断地增修扩建,到现在五十多年了。园子里的树木都已长成十围之粗,浓荫遮蔽了河岸。园中的各种景物,没有一样不令人赏心悦目,我相信他们一定是花了许多力气和时间。 古代的君子,不是非要做官,也不必一定不做官。非要做官就容易忘掉自我,一定不做官就容易忘掉国君。就像饮食一样,自己感到适意就行了。然而士子很难做到合于古人所说的君臣节义。居于乡野的人安于现状不愿外出做官,外出做官的人为利益所牵而不愿退出。于是他们就有了违拗亲情自命高洁或贪图利禄苟且偷安的弊病,因而受到人们的讥讽。如今张氏的先人,为子孙后代考虑得长远而周到。所以把建筑居室种植园林的地址选择在汴水、泗水之间,此地是舟船车马官员来往的要冲。凡衣食之需,饮宴游览之乐,不必刻意追求就能满足。让他们的子孙迈出家门出去做官,朝堂不过几步之遥;闭上院门回家隐居,就可以坐卧于山林之内。对于贻养性情,推行仁义保持志节,无一不非常适合。因此他们的子孙凡出仕的人都获得了循良的名声,凡在家不仕的人都保持了高洁谦退的德行。这都是他们先人的遗风。 我在徐州做了两年知州,很喜欢那里的风土人情,不忍心离去,而徐州的父老也并不厌弃我,我打算在泗水滨买地归老。往南可以望见灵壁,鸡犬之声相闻,头裹幅巾手拄竹杖,时时往来于张氏之园,与他们的子孙交游,我相信这一天已为时不远了。 元丰二年三月二十七日记。 1.跬步; 亦作“蹞步”。 1.半步,跨一脚。《大戴礼记·劝学》:“是故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王聘珍解诂:“跬,一举足也。”《荀子·劝学》作“蹞步”。 杨倞注:“半步曰蹞,蹞与跬同。”《北史·魏收传》:“跬步无已,至於千里;覆篑而进,及於万仞。” 宋 范成大《土门》诗:“颠坠较分寸,商略营蹞步。” 梁启超《新民说》三:“譬之蹞步,以一足立,以一足行。” 沉钧儒 《寄大儿》诗:“小妹居对房,跬步无我离。” (2).举步;迈步。 宋苏轼 《灵壁张氏园亭记》:“使其子孙开门而出仕,则跬步市朝之上,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 明 陆树声《清暑笔谈》:“士大夫逢时遇合,跬步以至公卿非难,而归田为难。” 清 梁章钜《退庵随笔·官常一》:“青云之路,跬步可阶;五尺之童,便思奔竞。” (3).指极近的距离。《旧唐书·肃宗纪下》:“忽大风飞沙,跬步之间,不辨人物。” 宋苏轼 《答陈季常书》:“自失官后,便觉三山跬步,云汉咫尺,此未易遽言也。”《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时昏雾四塞,跬步莫覩物色。” (4).形容少;极少。 汉袁康《越绝书·外传计倪》:“ 桓 称仲父, 文 称太公,计此二人,曾无跬步之劳,大呼之功,乃忘弓矢之怨,授以上卿。” 宋 司马光《辞赐金第一札子》:“今臣等虽备位五使,犹在京城,跬步之劳,亦未尝有,以何勋效再受重赐。”《朱子语类》卷五九:“自来见得此理真无内外,外面有跬步不合道理,便觉此心慊然。” (5).喻指小节。 金王若虚《辨惑四》:“夫细行不矜,终为大德之累,跬步必谨,犹忧其过举也。”《明史·张邦奇传》:“﹝ 张邦奇 ﹞与 王守仁友善,而语每不合。躬修力践,跬步必谨。” 清 姚鼐《复张君书》:“是故古之士,於行止进退之间,有跬步不容不慎者,其虑之长而度之数矣。” (6).人迹。 唐杜甫《溪涨》诗:“兹晨已半落,归路跬步疏。” 仇兆鳌注:“跬步疏,人迹稀也。” 清 曹寅《葺治亭后竹径和牧中丞韵》:“跬步春园空,苍然隔林语。”

文章TAG:园亭  中国  国有  有名的  园亭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