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贸易术语中DLC和SDLC是什么缩写

搜一下:贸易术语中DLC和SDLC是什么缩写
DLC是跟单信用证

贸易术语中DLC和SDLC是什么缩写

2,SDLC是什么意思

sdlc(系统生命周期,系统生存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模型意义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发展实际上是体现了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软件的生命周期处于无序、混乱的情况。一些人为了能够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就把软件开发严格的区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并在阶段间加上严格的审查。这就是瀑布模型产生的起因。瀑布模型体现了人们对软件过程的一个希望:严格控制、确保质量。可惜的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瀑布模型根本达不到这个过高的要求,因为软件的过程往往难于预测。反而导致了其它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量的文档、繁琐的审批。因此人们就开始尝试着用其它的方法来改进或替代瀑布方法。例如把过程细分来增加过程的可预测性。

SDLC是什么意思

3,什么是通信控制规程

通信控制规程其实就是我们采用的一些标准。 举个例子: SDLC是七十年代开发的IBM定义的数据链路控制协议,其目的是通过广域链路与SNA环境中的IBM主机系统进行通信。SDLC基于面向位的同步操作,与之对应的是面向字节的协议如Bisync。IBM向标准委员会提交了SDLC,使之新增了如下标准,而SDLC仍然是SNA中主要的串行链路协议。 ANSI从SDLC建立了高级数据通信控制规程(ADCCP)。 ISO建立了高级数据链路控制规程(HDLC)。

什么是通信控制规程

4,软件生存周期过程的权威定义

软件生命周期(SDLC,软件生存周期)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一、软件生命周期(SDLC)的六个阶段 1、问题的定义及规划 此阶段是软件开发方与需求方共同讨论,主要确定软件的开发目标及其可行性。 2、需求分析 在确定软件开发可行的情况下,对软件需要实现的各个功能进行详细分析。需求分析阶段是一个很重要的阶段,这一阶段做得好,将为整个软件开发项目的成功打下良好的基础。"唯一不变的是变化本身。",同样需求也是在整个软件开发过程中不断变化和深入的,因此我们必须制定需求变更计划来应付这种变化,以保护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3、软件设计 此阶段主要根据需求分析的结果,对整个软件系统进行设计,如系统框架设计,数据库设计等等。软件设计一般分为总体设计和详细设计。好的软件设计将为软件程序编写打下良好的基础。 4、程序编码 此阶段是将软件设计的结果转换成计算机可运行的程序代码。在程序编码中必须要制定统一,符合标准的编写规范。以保证程序的可读性,易维护性,提高程序的运行效率。 5、软件测试 在软件设计完成后要经过严密的测试,以发现软件在整个设计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加以纠正。整个测试过程分单元测试、组装测试以及系统测试三个阶段进行。测试的方法主要有白盒测试和黑盒测试两种。在测试过程中需要建立详细的测试计划并严格按照测试计划进行测试,以减少测试的随意性。 6、运行维护 软件维护是软件生命周期中持续时间最长的阶段。在软件开发完成并投入使用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软件不能继续适应用户的要求。要延续软件的使用寿命,就必须对软件进行维护。软件的维护包括纠错性维护和改进性维护两个方面。 二、软件生命周期模型 任何软件都是从最模糊的概念开始的:为某个公司设计办公的流程处理;设计一种商务信函打印系统并投放市场。这个概念是不清晰的,但却是最高层的业务需求的原型。这个概念都会伴随着一个目的,例如在一个"银行押汇系统" 的目的是提高工作的效率。这个目的将会成为系统的核心思想,系统成败的评判标准。99年政府部门上了大量的OA系统,学过一点Lotus Notes的人都发了财(IBM更不用说了),但是更普遍的情况是,许多的政府部门原有的处理模式并没有变化,反而又加上了自动化处理的一套流程。提高工作效率的初衷却导致了完全不同的结果。这样的软件究竟是不是成功的呢? 从概念提出的那一刻开始,软件产品就进入了软件生命周期。在经历需求、分析、设计、实现、部署后,软件将被使用并进入维护阶段,直到最后由于缺少维护费用而逐渐消亡。这样的一个过程,称为"生命周期模型"(Life Cycle Model)。 典型的几种生命周期模型包括瀑布模型、快速原型模型、迭代模型。瀑布模型(Waterfall Model)首先由Royce提出。该模型由于酷似瀑布闻名。在该模型中,首先确定需求,并接受客户和SQA小组的验证。然后拟定规格说明,同样通过验证后,进入计划阶段…可以看出,瀑布模型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只有当一个阶段的文档已经编制好并获得SQA小组的认可才可以进入下一个阶段。这样,瀑布模型通过强制性的要求提供规约文档来确保每个阶段都能很好的完成任务。但是实际上往往难以办到,因为整个的模型几乎都是以文档驱动的,这对于非专业的用户来说是难以阅读和理解的。想象一下,你去买衣服的时候,售货员给你出示的是一本厚厚的服装规格说明,你会有什么样的感触。虽然瀑布模型有很多很好的思想可以借鉴,但是在过程能力上有天生的缺陷。 迭代式模型 迭代式模型是RUP推荐的周期模型,也是我们在这个系列文章讨论的基础。在RUP中,迭代被定义为: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其他外围元素。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开发迭代是一次完整地经过所有工作流程的过程:(至少包括)需求工作流程、分析设计工作流程、实施工作流程和测试工作流程。实质上,它类似小型的瀑布式项目。RUP认为,所有的阶段(需求及其它)都可以细分为迭代。每一次的迭代都会产生一个可以发布的产品,这个产品是最终产品的一个子集。迭代的思想如上图所示。 迭代和瀑布的最大的差别就在于风险的暴露时间上。"任何项目都会涉及到一定的风险。如果能在生命周期中尽早确保避免了风险,那么您的计划自然会更趋精确。有许多风险直到已准备集成系统时才被发现。不管开发团队经验如何,都绝不可能预知所有的风险。"(RUP)二者的区别如下图所示: 由于瀑布模型的特点(文档是主体),很多的问题在最后才会暴露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的风险是巨大的。"在迭代式生命周期中,您需要根据主要风险列表选择要在迭代中开发的新的增量内容。每次迭代完成时都会生成一个经过测试的可执行文件,这样就可以核实是否已经降低了目标风险。"(RUP) 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e)模型是我喜欢采用的另一种模型。快速原型模型在功能上等价于产品的一个子集。注意,这里说的是功能上。瀑布模型的缺点就在于不够直观,快速原型法就解决了这个问题。一般来说,根据客户的需要在很短的时间内解决用户最迫切需要,完成一个可以演示的产品。这个产品只是实现部分的功能(最重要的)。它最重要的目的是为了确定用户的真正需求。在我的经验中,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原先对计算机没有丝毫概念的用户在你的原型面前往往口若悬河,有些观点让你都觉得非常的吃惊。在得到用户的需求之后,原型将被抛弃。因为原型开发的速度很快,设计方面是几乎没有考虑的,如果保留原型的话,在随后的开发中会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至于保留原型方面,也是有一种叫做增量模型是这么做的,但这种模型并不为大家所接受,不在我们的讨论之内。 上述的模型中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其实现在的软件组织中很少说标准的采用那一种模型的。模型和实用还是有很大的区别的。 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发展实际上是体现了软件工程理论的发展。在最早的时候,软件的生命周期处于无序、混乱的情况。一些人为了能够控制软件的开发过程,就把软件开发严格的区分为多个不同的阶段,并在阶段间加上严格的审查。这就是瀑布模型产生的起因。瀑布模型体现了人们对软件过程的一个希望:严格控制、确保质量。可惜的是,现实往往是残酷的。瀑布模型根本达不到这个过高的要求,因为软件的过程往往难于预测。反而导致了其它的负面影响,例如大量的文档、繁琐的审批。因此人们就开始尝试着用其它的方法来改进或替代瀑布方法。例如把过程细分来增加过程的可预测性。

5,广域网使用的传输协议是什么

PPP(Point to Point Protocol)、HDLC(High level Data Link Control)、frame-relay,X·25,slip。PPP:点对点的协议,华为路由器默认封装,是面向字符的控制协议。HDLC:高级数据链路控制协议,Cisco路由器默认的封装,是面向位的控制协议。fram-relay:表示帧中继交换网,它是x.25分组交换网的改进,以虚电路的方式工作。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是一种 IBM 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x.25

6,软件生命周期是什么

问题一: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软件生命周期分哪几个阶段 软件生命周期(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或停止使用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 阶段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软件生存周期包括: 一,问题定义。要求系统分析员与用户进行交流,弄清“用户需要计算机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提出关于“系统目标与范围的说明”,提交用户审查和确认。 二,可行性研究。一方面在于把待开发的系统的目标以明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另一方面从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 三,需求分析。弄清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全部需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初步的用户手册,提交评审。 四,开发阶段。开发阶段由三个阶段组成: 1,设计 2,实现:根据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源程序的编码。 3,测试 五,维护:维护包括四个方面 1,改正性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后,由于开发测试时的不彻底、不完全、必然会有一部分隐藏的错误被带到运行阶段,这些隐藏的错误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环境下就会暴露。 2,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修改软件的活动。 3,完善性维护[1] :是根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而进行的维护活动。 4,预防性维护: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并为以后的改进奠定基础。 问题二: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定义、开发、使用、维护到报废为止的整个过程,一般包括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需求分析、总体设计、详细设计、编码、测试和维护。问题定义就是确定开发任务到底“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系统分析员通过对用户的访问调查,最后得出一份双方都满意的关于问题性质、工程目标和规模的书面报告。可行性分析就是分析上一个阶段所确定的问题到底“可行吗”,系统分析员对系统要进行更进一步的分析,更准确、更具体地确定工程规模与目标,论证在经济上和技术上是否可行,从而在理解工作范围和代价的基础上,做出软件计划。需求分析即使对用户要求进行具体分析,明确“目标系统要做什么”,把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全部要求以需求说明书的形式表达出来。总体设计就是把软件的功能转化为所需要的体系结构,也就是决定系统的模块结构,并给出模块的相互调用关系、模块间传达的数据及每个模块的功能说明。详细设计就是决定模块内部的算法与数据结构,也是明确“怎么样具体实现这个系统”。编码就是选取适合的程序设计语言对每个模板进行编码,并进行模块调试。测试就是通过各种类型的测试使软件达到预定的要求。维护就是软件交付给用户使用后,对软件不断查错、纠错和修改,使系统持久地满足用户的需求。软件的生命周期也可以分为3个大的阶段,分别是计划阶段、开发阶段和维护阶段。 瀑布模型有时也称为V模型,它是一种线型顺序模型,是项目自始至终按照一定顺序的步骤从需求分析进展到系统测试直到提交用户使用,它提供了一种结构化的、自顶向下的软件开发方法,每阶段主要工作成果从一个阶段传递到下一个阶段,必须经过严格的评审或测试,以判定是否可以开始下一阶段工作,各阶段相互独立、不重叠。瀑布模型是所有软件生命周期模型的基础。 原型+瀑布模型原型模型本身是一个迭代的模型,是为了解决在产品开发的早期阶段存在的不确定性、二义性和不完整性等问题,通过建立原型使开发者进一步确定其应开发的产品,使开发者的想象更具体化,也更易于被客户所理解。原型只是真实系统的一部分或一个模型,完全可能不完成任何有用的事情,通常包括抛弃型和进化型两种,抛弃型指原型建立、分析之后要扔掉,整个系统重新分析和设计;进化型则是对需求的定义较清楚的情形,原型建立之后要保留,作为系逐渐增加的基础,采用进化型一定要重视软件设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并且在质量要求方面没有捷径,因此,对于描述相同的功能,建立进化型原型比建立抛弃型原型所花的时间要多。原型建立确认需求之后采用瀑布模型的方式完成项目开发。 增量模型与建造大厦相同,软件也是一步一步建造起来的。在增量模型中,软件被作为一系列的增量构件来设计、实现、集成和测试,每一个构件是由多种相互作用的模块所形成的提供特定功能的代码片段构成。增量模型在各个阶段并不交付一个可运行的完整产品,而是交付满足客户需求的一个子集的可运行产品。整个产品被分解成若干个构件,开发人员逐个构件地交付产品,这样做的好处是软件开发可以较好地适应变化,客户可以不断地看到所开发的软件,从而降低开发风险。一些大型系统往往需要很多年才能完成或者客户急于实现系统,各子系统往往采用增量开发的模式,先实现核心的产品,即实现基本的需求,但很多补充的特性(其中一些是已知的,另外一些是未知的)在下一期发布。增量模型强调每一个增量均发布一个可操作产品,每个增量构建仍然遵循设计-编码-测试的瀑布模型。 迭代模型早在20世纪50年代末期,软件领域中就出现了迭代模型。最早的迭代过程可能被描述为“分段模型”。迭代,包括产生产品发布(稳定、可执行的产品版本)的全部开发活动和要使用该发布必需的所有......>> 问题三: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 软件生命周期(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或停止使用的生命周期。旧的解释是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 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早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或需要调整。[1] 不过从另一种意义来说,面向对象本身也是一种软件生命周期,传统的软件生命周期的概念仍是所有软件工程师非常重要的知识基础和工作指导。 软件生命周期的解释也应当调整。 以上旧的解释与下文的生命周期模型是不相容的,只与瀑布型生命周期模型及其衍生模型(比如V模型,W模型)相符合,而与迭代为基本特征的生命周期模型是不符合的。新的情况应当是把迭代加入到阶段当中,如下:软件生命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也有将以上阶段的活动组合在内的迭代阶段,即迭代作为生命周期的阶段。 问题四:一个应用程序生命周期 怎么样 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 问题五:什么是软件的生命周期模型?它主要有那些模型? 答:软件生命周期模型是描述软件开发过程中各种活动如何执行的模型。主要有:瀑布模型、原型模型、增量模型、螺旋模型、喷泉模型、基于知识的模型和变换模型。 问题六:软件生命周期和软件测试生命周期的区别是什么? 区别如下: 软件生命周期是指从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的整个周期,包括可行性分析与项目计划,需求分析,概要设计和详细设计,编码,调试,维护七个阶段。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是指从测试项目计划建立到BUG提交的整珐测试过程,包括软件项目测试计划,测试需求分析,测试用例设计,测试用例执行,BUG提交五个阶段。 另外其联系如下: 软件测试生命周期并行与软件生命周期,存在于软件生命周期的各个阶段。 问题七:软件生命周期,常说是三个时期八个阶段,请问这三个时期的八个阶段分别是什么? 30分 软件生命周期包括八个阶段。为使各时期的任务更明确,又可以分为以下三个时期:软件定义期,软件开发期,软件维护期。 问题八: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管理 解决了管理问题,有一个软件生命周期的模型,管理人员才能确定那个阶段做哪些事情,根据不同的生命周期模型管理不同的项目 提高软件质量罚效率等。总而言之,项目选择对应的生命周期模型是为了更好的管理项目开发 问题九:什么是软件生命周期?以及各个阶段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1.软件开发过程――生命周期各个阶段的基本任务 1)软件定义 (1)问题定义 (2)可行性研究 (3)需求分析――系统必需完成哪些任务 2)软件开发 (1)总体设计DD概括地说,系统如何实现 (2)详细设计 (3)编码和单元测试 (4)综合测试 3)软件维护 (1)改正性维护 (2)适应性维护 (3)完善性维护 (4)预防性维护 2.实训题目: 企业客户管理信息系统 3.系统需求: ??应用背景: 企业的客户管理是公司管理的一个重要内容。随着市场竞争日趋激烈,如果能拥有更多的客户,将是企业长久生存的最终因素。 维护客户信息的工作,就是要保存企业客户的基本信息,如公司名称、地址、主要行业、联系人的姓名、地址等。并要能保持一个动态的信息,确保信息的一致性。为了尽可能的保护客户信息,所以系统可以删除公司的信息,但是不删除个人的信息,这样就可以维护最多的客户。如果维护客户信息的工作只用人力来完成的话,中间就会出现很多问题,首先就是浪费人力,当企业的客户数量达到一个级别后,仅仅靠人力来维护庞大的客户信息是不可能的。如果有一个可以自动化、系统化的维护企业客户信息的管理系统,将能够为企业提供非常大的帮助。 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对象是企业、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 客户管理系统为企事业单位提供保存信息、修改信息、信息咨询等服务。 传统的纸介材料的数据盯息管理已经不适合当代企业公司的发展了,实现客户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自动化,将成为当代公司管理客户信息的首选。 本系统提供了一个通用的、需要维护的客户信息。系统灵活使用表格对各种信息分门别类,组成企业客户管理系统,便于查询、阅读、修改、交流和重复使用。 ??功能要求: 本系统的目的是帮助企业提高工作效率以及确保客户信息的准确性和实时性,实现企业客户信息管理的系统化、规范化和自动化。根据这个目的和任务,系统的主要功能是: 1.系统管理部分: a)以管理员身份登陆系统后,可以添加其他用户 b)不论何种用户登陆后都可以修改自己的密码 2.个人信息管理部分: a)添加个人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生日、所属公司、职务、所在国家、城市、通信地址、电话、传真、email等信息 b)修改个人信息:修改所有的个人信息 c)查询个人信息:按公司查询个人信息 3.企业信息管理部分: a)添加企业信息:包括公司名称、所在国家、主要经营领域、与本公司合作领域、地址、电话、传真等信息 b)修改企业信息:修改公司的各种信息 c)查询企业信息:根据经营领域查询企业信息 d)删除企业信息:删除不作为客户的企业信息 4.数据管理 a)导出客户信息Word或Excel格式的文档 b)打印客户信息 ??性能要求: ??对于合理的情况要实现 ??对于不合理的情况程序要能够作出响应 ??程序中用到的控件一律采用缩写的方式,具体参照课本,例如mand1用作添加信息的按钮,改名为cmdAdd,目的使得看见对象名字就知道它是什么控件、有什么功能 ??要求做成菜单系统 ??对于菜单所在的主窗体,要求是MDI窗体 ??如果感兴趣大家可以尝试添加工具栏或右键菜单 4.DATA控件 5.ADO控件 6.ADO对象 7.MSFlexGrid控件的使用...>>

7,软件生存周期为什么要划分阶段

软件生命周期(SDLC,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SDLC)是软件的产生直到报废或停止使用的生命周期.周期内有问题定义、可行性分析、总体描述、系统设计、编码、调试和测试、验收与运行、维护升级到废弃等阶段,这种按时间分程的思想方法是软件工程中的一种思想原则,即按部就班、逐步推进,每个阶段都要有定义、工作、审查、形成文档以供交流或备查,以提高软件的质量。但随着新的面向对象的设计方法和技术的成熟,软件生命周期设计方法的指导意义正在逐步减少。阶段同任何事物一样,一个软件产品或软件系统也要经历孕育、诞生、成长、成熟、衰亡等阶段,一般称为软件生存周期(软件生命周期)。把整个软件生存周期划分为若干阶段,使得每个阶段有明确的任务,使规模大,结构复杂和管理复杂的软件开发变的容易控制和管理。通常,软件生存周期包括:一,问题定义。要求系统分析员与用户进行交流,弄清“用户需要计算机解决什么问题”然后提出关于“系统目标与范围的说明”,提交用户审查和确认。二,可行性研究。一方面在于把待开发的系统的目标以明确的语言描述出来,另一方面从经济、技术、法律等多方面进行可行性分析。三,需求分析。弄清用户对软件系统的全部需求,编写需求规格说明书和初步的用户手册,提交评审。四,开发阶段。开发阶段由三个阶段组成:1,设计2,实现:根据选定的程序设计语言完成源程序的编码。3,测试五,维护:维护包括四个方面1,改正性维护:在软件交付使用后,由于开发测试时的不彻底、不完全、必然会有一部分隐藏的错误被带到运行阶段,这些隐藏的错误在某些特定的使用环境下就会暴露。2,适应性维护:是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修改软件的活动。3,完善性维护[1] :是根据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提出的一些建设性意见而进行的维护活动。4,预防性维护:是为了进一步改善软件系统的可维护性和可靠性,并为以后的改进奠定基础。

8,高级数据链路控制HDLC是什么意思

HDLC 的另一个重要功能是流量控制,换句话说,一旦接收端收到数据,便能立即进行传输。HDLC 具有两种不同的实现方式:高级数据链路控制正常响应模式即 HDLC NRM(又称为SDLC)和 HDLC 链路访问过程平衡(LAPB)。其中第二种使用更为普遍。HDLC 是 X.25 栈的一部分。HDLC 是面向比特的同步通信协议,主要为全双工点对点操作提供完整的数据透明度。它支持对等链路,表现在每个链路终端都不具有永久性管理站的功能。另一方面,HDLC NRM 具有一个永久基站以及一个或多个次站。HDLC LAPB 是一种高效协议,为确保流量控制、差错监测和恢复它要求额外开销最小。如果数据在两个方向上(全双工)相互传输,数据帧本身就会传送所需的信息从而确保数据完整性。帧窗口是用于在接收第一个帧已经正确收到的确认之前发送复帧。这就意味着在具有长“turn-around”时间滞后的情况下数据能够继续传送,而不需要停下来等待响应。例如在卫星通信中会发生这种情形。通常,帧分为三种类型:信息帧:在链路上传送数据,并封装OSI体系的高层;管理帧:用于实现流量控制和差错恢复功能;无编号帧:提供链路的初始化和终止操作。协议结构1 byte1-2 bytes1 bytevariable2 bytes1 byteFlagAddress fieldControl fieldInformationFCSFlagFlag ― 该字段值恒为 0x7E。Address Field ― 定义发送帧的次站地址,或基站发送帧的目的地。该字段包括服务访问点(6比特)、命令/响应位(表示帧是否与节点发送的信息帧有关或帧是否被节点接收)、地址扩展位(通常设置为1字节长)。当设置错误时,表示一个附加字节。Extended Address ― HDLC 为基本格式提供了另一种扩展。通过多方协定,Address Field 可以被扩展为多个字节。Control Field ― 识别帧类型。另外,根据帧类型划分,该字段还包括序列号、控制特性和差错跟踪。FCS ― 帧校验序列(FCS)字段通过许可传输帧数据的完整性,使高层物理差错控制可以被校验。

9,SDLC是什么意思

SDLC是软件生命周期哈!
SDLC: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 系统开发生命周期(Systems Development Life Cycle)
SDLC: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是一种 IBM 数据链路层协议,适用于系统网络体系结构(SNA)。 通过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DLC)协议,数据链路层为特定通信网络提供了网络可寻址单元(NAUs:Network Addressable Units)间的数据差错释放(Error-Free)功能。信息流经过数据链路控制层由上层往下传送至物理控制层。然后通过一些接口传送到通信链路。SDLC 支持各种链路类型和拓朴结构。应用于点对点和多点链接、有界(Bounded)和无界(Unbounded)媒体、半双工(Half-Duplex)和全双工(Full-Duplex)传输方式,以及电路交换网络和分组交换网络。 SDLC 支持识别两类网络节点:主节点(Primary)和次节点(Secondary)。主节点主要控制其它节点(称为次节点:Secondaries)的操作。主节点按照预先确定的顺序选择次节点,一旦选定的次节点已经导入数据,那么它即可进行传输。同时主节点可以建立和拆除链路,并在运行过程中控制这些链路。主节点支配次节点,也就是说,次节点只有在主节点授权前提下才可以向主节点发送信息。 SDLC 主节点和次节点可以在四种配置中建立连接: 点对点(Point-to-Point):只包括两个节点:一个主节点,一个次节点。 多点(Multipoint):包括一个主节点,多个次节点。 环(Loop):包括一个环形拓朴:连接起始端为主节点,结束端为次节点。通过中间次节点相互之间传送信息以响应主节点请求。 集线前进(Hub Go-Ahead):包括一个 Inbound 信道和一个 Outbound 信道。主节点使用Outbound信道与次节点进行通信。次节点使用 Inbound 信道与主节点进行通信。通过每个次节点,Inbound 信道以菊花链(Daisy-Chained)格式回到主节点。
同步数据链路控制(Synchronous Data Link Control)

文章TAG:sdlc  贸易术语中DLC和SDLC是什么缩写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