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求平面度或者称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1.将平尺放在测量平面上,在平尺长度的两端的2/9处垫上相同厚度的量块,用塞尺侧距离,多测几个方向,测量尺寸减去量块厚度所得最大值就是“平面度的近似误差”

求平面度或者称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2,如何测量平面度

平面度测量方法如下:1、大多数使用塞尺进行测量,塞尺测量是通过塞尺塞满整个工件边缘,从而得出数据进行测量,这种方法弊端很大,因为塞尺无法塞到工件中间位置,导致中间部位数据测量不到,而且塞尺测量容易刮花损坏工件,尤其是玻璃工件,更容易刮花。2、影像测量仪测量,影像测量仪测量,是通过自动光学对焦扫描测量,影像测量仪虽然能达到所需的测量结果,但是效率慢,汽车刹车片、缸盖、玻璃盖板、刹车片手机钢化膜等,在工厂都是大规模生产,全部都是全检,测量速度要求高。3、接触式探针测量,接触式探针测量是通过探针直接接触到工件上进行量测,探针测量方法精密度要比影像仪测量更加精确,但是探针测量效率比较慢,而且探针测量一些软性材料的工件或者易刮花的工件容易导致工件容易形变,探针测量准确度很高,但测量效率不是特别快。4、激光测量仪测量,激光测量仪,采用非接触式激光取点测量,不会顺坏工件,效率快,激光测量分为两种,单激光测量仪和三激光测量仪,单激光测量仪是一个激光头进行激光取点测量,测量准,效率快;而三激光测量仪则是在速度上更进一步提升。如果测量需要速度很快,则推荐使用三激光测量,三个激光头测量取点,保证了测量速率,激光头还可以根据需要继续增加。

如何测量平面度

3,怎样测试平面度

怎样检测平面度
简单的话用刀口尺;三坐标的话,先打三点确定一个平面,再打其他点与此平面比较,不太准;还可以自己设计一个尺子,上边放三块百分表,调零时三块表同时为零(确定一个平面)然后在平面上推,看表间最大差值。

怎样测试平面度

4,简述发动机缸体平面度测量的主要步骤与流程

① 用校直规检查在清洗干净的缸体上平面上,用校直规与塞尺相配合检查。把校直规放在缸体的上平面上,用塞尺测量其结合部缝隙得出平面度。检查时应将校直规放在缸体上平面的六个纵横交叉位置测量,以得出准确的测量值。纵向: 0.076mm横向: 0.051mm② 用校直平板检查可把炭黑或印油均匀地涂在清洗干净的缸体上平面上,然后把校直平板放在上面,观察缸体上平面炭黑或印油的痕迹,以此断定缸体平面翘曲部位。
用校直2113规检查在清洗干净的缸体5261上平面上,用校直规与4102塞尺相配合检查。把校直规放在缸1653体的上平面上,用塞尺测量其结合部缝隙得出平面度。检查时应将校直规放在缸体上平面的六个纵横交叉位置测量,以得出准确的测量值。纵向: 0.076mm横向: 0.051mm用校直平板检查可把炭黑或印油均匀地涂在清洗干净的缸体上平面上,然后把校直平板放在上面,观察缸体上平面炭黑或印油的痕迹,以此断定缸体平面翘曲部位。
汽车发动机气缸的测量方法,通常用三截面六点测量法或三截面多点测量法。多点测量可以得到较精确的圆度、圆柱度偏差的比较值,能适应于因不同进气方式、不同压缩气流运动、不同燃烧进程,而形成气缸磨损位置有所差异的各类发动机的气缸测量。 1)由于各类发动机的活塞顶面距第一道气环的环岸距离不一,不能与某些典型车型确定的上截面水平定点相提并论,一般应视气缸上部未磨损区所形成的台阶以下10~ 15mm确定;中截面以气缸全长1/2处作定点;下截面以离气缸下沿10~15mm处测量,以活塞环未接触处为定点,以便得到气缸磨损最小区域的实际尺寸。 2)在对量缸表校调时,一定先校调千分尺的精度,百分表在安装时应有0.1mm左右的传动预压量,并揿压、放松接触头,试验其传动、复位的准确程度,这样才能避免安装失误的弊端。 3)测量时的精确程度,还取决于各截面左右与前后是否真正处于同一圆周的水平位置。否则,实际测量的取值,则会出现在多个不同截面间的取值,即圆度取值在偏离的不同截面间产生,误差和精确性将失实,故出现的各个数值,则是假的。其解决方法是,在量缸表杆的三截面相应位置标志,再在气缸上平面横放一钢直尺,只要标志下沿与直尺平面上侧相持对应,就能保持各截面的测点在左右或前后换向时的圆周水平位置不变,从而得到正确的测量值。 4)对于新加工的气缸,除按上述测量方法外,还要求气缸壁具有衍磨后互成60度交叉网纹,应绝对避免出现“镜面”,以利形成磨合后的接触理想的自然磨合运动副。新加工的气缸,圆度偏差应控制在0.005mm内,圆柱度应控制在0.007 5mm左右。 5)在维修中气缸镗磨,运用了基轴制,即按选配活塞的公称尺寸来镗磨气缸,并以此来取得合适的配缸间隙。这与新缸体第一次机械加工时运用的基孔制,再选配分组尺寸活塞的程序是两码事,且所运用的具体测量方法,是假定中心的测法(若气缸单面起沟槽,或单面磨损,其测定中心将偏移)。这种方法,是汽车维修业在特定环境、条件下所采用的。 6)配缸间隙系指气缸的最小尺寸减去活塞的最大尺寸之值。几乎所有车型的技术标准仅指出配缸间隙值,而没有指出运用允许限度,从而造成一些维修人员对此迷惑不解。此时,则可依据各型发动机给出的配缸间隙(即无论新机、在用机均以气缸最小尺寸减活塞最大尺寸的差为依据,特别是在用机以气缸磨损最小的尺寸为依据),加之圆度偏差这个第一限制参数,以及圆柱度偏差这个第二限制参数的修饰,就间接控制了气缸的运用极限。理所当然,在用车的配缸间隙,就可以仍然以气缸磨损最小实际尺寸去计算。若以气缸磨损最大实际尺寸去计算配缸间隙,活塞在热态运行中将会在气缸中胀死、拉缸或烧熔。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配缸间隙参数是在特定温度环境下得到的,并进一步在台架和实车试验后修正确定的。在维修中还受到配件质量、维修工艺水平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若配件质量可靠,维修工艺可行,还必须考虑维修中易被忽略的气候环境的影响。鉴于铝活塞与铸铁气缸的不同膨胀量和收缩量 (铝大于铸铁),配缸间隙应按各机型给出的上、下限数值,酷暑时应选小值,常温季节可选中间值,严寒时应选大值,以适应全天候的维修环境的需要。(

5,常用平整度检测方法有哪四种

1、塞尺测量法只需一套可随身携带的塞尺就可随时随地进行平面度的粗测。目前很多工厂仍使用该方法进行检测。由于其精度不高,常规最薄塞尺为10um,检测效率较低,结果不够全面,只能检测零件边缘。2、液平面法基于连通器工作原理,适合测量连续或不连续的大平面的平面度,但测量时间长,且对温度敏感,仅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平面。3、激光平面干涉仪测量法最典型的用法是平晶干涉法。但主要于测量光洁的小平面的测量,如千分头测量面,量规的工作面,光学透镜。4、水平仪测量法广泛用于工件表面的直线度和平面度测量。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体积小、携带方便。但是用该方法测量时需要反复挪动仪器位置,记录各测点的数据,费时、费力,调整时间长,数据处理程序繁琐。5、打表测量法典型应用为平板测微仪及三坐标仪,其中优以三坐标仪为应用最广泛。测量时指示器在待测样品上移动,按选定的布点测取各测量点相对于测量基准的数据,再经过数据处理评定出平面度误差。但其效率较低,通常一个样品需要几分钟,离15ppm的期望相差甚远。扩展资料:影响路面平整度因素可涉及到设计,施工,自然条件等方方面面,优良的路面平整度,要依靠优良的施工装备,精细的施工工艺,严格的施工质量控制以及经常和及时的养护来保证.影响沥青混凝土路面平整度的因素主要有:不均匀沉降,摊铺工艺,碾压工艺,横接缝处理,配合比设计,下承层病害等.平整度直接反映了车辆行驶的舒适度及路面的安全性和使用期限。路面平整度的检测能为决策者提供重要的信息,使决策者能为路面的维修、养护及翻修等作出优化决策。另一方面,路面平整度的检测能准确地提供路面施工质量的信息,为路面施工提供一个质量评定的客观指标。参考资料:搜狗百科-平整度检测
平整度检测方法:(一) 3m直尺法3m直尺测定法有单尺测定最大间隙及等距离(1.5m)连续测定两种。两种方法测定的路面平整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前者常用于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单尺测定时要计算出测定段的合格率;等距离连续测试也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要算出标准差,用标准差来表示平整程度。(二)连续式平整度仪法用于测定路表面的平整度,评定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但不适用于在己有较多坑槽、破损严重的路面上测定。 (三)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简介本方法规定用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测量车辆在路面上通行时后轴与车厢之间的单向位移累积值VBI表示路面的平整度,以cm/km计。本方法适于测定路面表面的平整度,以评定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期的舒适性。但不适用于已有较多坑槽、破损严重的路面上测定。平整度检测有时也叫正面度检测、共面度检测。平整度检测系统专门用于检测各种IC芯片、电子连接器等各种电子元器件的针脚的水平直线度、共面度、间隙、针脚宽度等指标。平整度检测系统的主要功能:1. 检测IC等pin个数及管脚位置,可检测不对称pin2. 检测pin个数以及其多个位置的几何尺寸,包括pin间隔、 宽度、高等3. 检测pin的共面度、正位度等4. 用户可自行设定公差范围,系统依此公差做出自动判断5. 软件设有多种检测算法,用户可根据不同检测项选择不同算法6. 系统适用于多相机工作,自动识别相机数量7. 可存储检测图像以及数据结果,以便查看和保存8. 测量数据可导出存储为EXCEL格式便于数据处理和打印检测结果9. 软件检测到质量问题时,能发出报警信号,并根据客户需要输出相应的控制信号10. 任一管脚超出公差设定的范围,软件会自动显示不良位置,同时发出报警信号11. 系统可通过RS232接口或以太网接收上位机控制信号12. 系统可根据客户工艺生产要求提供定制功能
平整度检测方法:(一) 3m直尺法3m直尺测定法有单尺测定最大间隙及等距离(1.5m)连续测定两种。两种方法测定的路面平整度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前者常用于施工质量控制与检查验收,单尺测定时要计算出测定段的合格率;等距离连续测试也可用于施工质量检查验收,要算出标准差,用标准差来表示平整程度。(二)连续式平整度仪法用于测定路表面的平整度,评定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质量,但不适用于在己有较多坑槽、破损严重的路面上测定。 (三)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法简介本方法规定用车载式颠簸累积仪测量车辆在路面上通行时后轴与车厢之间的单向位移累积值VBI表示路面的平整度,以cm/km计。本方法适于测定路面表面的平整度,以评定路面的施工质量和使用期的舒适性。但不适用于已有较多坑槽、破损严重的路面上测定。

6,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是一个概念吗若不是那它们之间有关系吗

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它们之间没有特殊的关系。表面粗糙度是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平面度是基片的宏观凹凸高度相对理想平面的偏差,属于形位误差中的形状误差。扩展资料平面度测量方法1、塞尺测量法只需一套可随身携带的塞尺就可随时随地进行平面度的粗测,为工厂常用的检测方法。不过由于其精度不高,常规最薄塞尺为10um,检测效率较低,结果不够全面,只能检测零件边缘。2、液平面法基于连通器工作原理,适合测量连续或不连续的大平面的平面度,但测量时间长,且对温度敏感,仅适用于测量精度较低的平面。3、水平仪测量法广泛用于工件表面的直线度和平面度测量。测量精度高、稳定性好、体积小、携带方便。但是用该方法测量时需要反复挪动仪器位置,记录各测点的数据,费时、费力,调整时间长,数据处理程序繁琐。4、打表测量法典型应用为平板测微仪及三坐标仪,其中优以三坐标仪为应用最广泛。测量时指示器在待测样品上移动,按选定的布点测取各测量点相对于测量基准的数据,再经过数据处理评定出平面度误差。但其效率较低,通常一个样品需要几分钟,离15ppm的期望相差甚远。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面粗糙度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平面度
表面粗糙度和平面度不是一个概念。他们之间没有特殊的联系。表面粗糙度是指加工表面具有的较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 。其两波峰或两波谷之间的距离(波距)很小(在1mm以下),它属于微观几何形状误差。表面粗糙度越小,则表面越光滑。平面度是指基片具有的宏观凹凸高度相对理想平面的偏差。公差带是距离为公差值t的两平行平面之间的区域。平面度属于形位误差中的形状误差,它属于宏观几何形状误差。扩展资料:一、表面粗糙度测量方法1、比较法比较法测量简便,使用于车间现场测量,常用于中等或较粗糙表面的测量。方法是将被测量表面与标有一定数值的粗糙度样板比较来确定被测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方法。 比较时可以采用的方法: Ra > 1.6μm 时用目测,Ra1.6~Ra0.4μm 时用放大镜,Ra < 0.4μm 时用比较显微镜。比较时要求样板的加工方法,加工纹理,加工方向,材料与被测零件表面相同。2、触针法利用针尖曲率半径为2微米左右的金刚石触针沿被测表面缓慢滑行,金刚石触针的上下位移量由电学式长度传感器转换为电信号,经放大、滤波、计算后由显示仪表指示出表面粗糙度数值,也可用记录器记录被测截面轮廓曲线。一般将仅能显示表面粗糙度数值的测量工具称为表面粗糙度测量仪,同时能记录表面轮廓曲线的称为表面粗糙度轮廓仪。这两种测量工具都有电子计算电路或电子计算机,它能自动计算出轮廓算术平均偏差Ra,微观不平度十点高度Rz,轮廓最大高度Ry和其他多种评定参数,测量效率高,适用于测量Ra为0.025~6.3微米的表面粗糙度。二、平面度误差测量的常用方法1、平晶干涉法:用光学平晶的工作面体现理想平面,直接以干涉条纹的弯曲程度确定被测表面的平面度误差值。主要用于测量小平面,如量规的工作面和千分尺测头测量面的平面度误差。平面是由直线组成的,因此直线度测量中直尺法、光学准直法、光学自准直法、重力法等也适用于测量平面度误差。测量平面度时,先测出若干截面的直线度,再把各测点的量值按平面度公差带定义(见形位公差)利用图解法或计算法进行数据处理即可得出平面度误差。也有利用光波干涉法和平板涂色法测量平面误差的。2、打表测量法:打表测量法是将被测零件和测微计放在标准平板上,以标准平板作为测量基准面,用测微计沿实际表面逐点或沿几条直线方向进行测量。打表测量法按评定基准面分为三点法和对角线法:三点法是用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所决定的理想平面作为评定基准面,实测时先将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调整到与标准平板等高;对角线法实测时先将实际表面上的四个角点按对角线调整到两两等高。然后用测微计进行测量,测微计在整个实际表面上测得的最大变动量即为该实际表面的平面度误差。3、液平面法:液平面法是用液平面作为测量基准面,液平面由 “连通罐”内的液面构成,然后用传感器进行测量。此法主要用于测量大平面的平面度误差。4、光束平面法:光束平面法是采用准值望远镜和瞄准靶镜进行测量,选择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个点形成的光束平面作为平面度误差的测量基准面。5、激光平面度测量仪:激光平面度测量仪用于测量大型平面的平面度误差。6、利用数据采集仪连接百分表测量平面度误差的方法。测量仪器:偏摆仪、百分表、数据采集仪。测量原理:数据采集仪可从百分表中实时读取数据,并进行平面度误差的计算与分析,平面度误差计算公式已嵌入我们的数据采集仪软件中,完全不需要人工去计算繁琐的数据,可以大大提高测量的准确率。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表面粗糙度百度百科-平面度
不是同一个概念。可以这样来理解,比方说一个圆球,很光滑,你可以说他表面粗糙度很小,但是平面度却不然,一块凸凹不平的钢板,表面粗糙度很大,但是平面度却不然。表面粗糙度表征的是物体的表面精度,平面度表征的则是物体的形状。
不是
不是一个概念,按你的说法,表面粗糙度和其他形状公差都是一个概念了。其实他们也有相同的地方,都是指实际表面的和理想表面的不平整的状态,但实际他们的定义上的区别关键在于他们的波长不一样的。我们可以认为实际表面的形状就是一些复杂的波形。表面粗糙度的波长是最短的。而形位公差的波长却长多了,具体的划分界限我也忘了。实际上的物体表面就可以认为是表面粗糙度和形位公差的波的叠加起来的结果。举个例子,某外圆,表面粗糙度是Ra0.8,圆度为0.01.实际上表面粗糙度上的峰和谷之间的最大值大概在4微米,而圆度上的最大和最小却是10微米了。

7,用高度规测量平面度跟平行度步骤

平面度一般用打表测量法,以下是方法:打表测量法:打表测量法是将被测零件和测微计放在标准平板上,以标准平板作为测量基准面,用测微计沿实际表面逐点或沿几条直线方向进行测量。打表测量法按评定基准面分为三点法和对角线法:三点法是用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所决定的理想平面作为评定基准面,实测时先将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调整到与标准平板等高;对角线法实测时先将实际表面上的四个角点按对角线调整到两两等高。然后用测微计进行测量,测微计在整个实际表面上测得的最大变动量即为该实际表面的平面度误差。操作注意事项1、以探针去碰触工件时应尽可能与工件的被测量面保持垂直的方向。正确有效的使用探针来碰触量测工件,可以避免掉许多量测上不必要的误差的产生。但是在实际碰触取点时,至少需保持与垂直面角度在±30°以内。以防止探针打滑而造成量测的重复精度不佳的情况产生。再借助系统的探针补偿来实现数据的准确性。2、注意探针的有效长度,以避免因长度不够而造成测量上的很大的误差。扩展资料:用千分尺测出他的高低值,就是他的平行度,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把基准面放在平板上,用表来测量另一面的值也可以。高度尺的示意图:1.主尺;2.紧固螺钉;3.尺框;4.基座;5.量爪;6.游标;7.微动装置。高度尺(如图所示),用于测量零件的高度和精密划线。具体测量方法:(一)它的结构特点是用质量较大的基座1代替固定量爪5,而动的尺框3则通过横臂装有测量高度和划线用的量爪,量爪的测量面上镶有硬质合金,提高量爪使用寿命。(二)高度尺的测量工作,应在平台上进行。当量爪的测量面与基座的底平面位于同一平面时,如在同一平台平面上,主尺1与游标6的零线相互对准。(三)所以在测量高度时,量爪测量面的高度,就是被测量零件的高度尺寸,它的具体数值,与游标卡尺(整数部分)和游标(小数部分)上读出。应用高度尺划线时,调好划线高度,用紧固螺钉2把尺框锁紧后,也应在平台上进行先调整再进行划线。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高度规
测量方法: 1、用千分尺测出平面的高低值.就是两个平面平行度; 2、把基准面放在平板上,用表来测量另一面的值; 3、找三个不在同一直线上的点,分别测量两个面的距离;
平面度一般用打表测量法,以下是方法:打表测量法:打表测量法是将被测零件和测微计放在标准平板上,以标准平板作为测量基准面,用测微计沿实际表面逐点或沿几条直线方向进行测量。打表测量法按评定基准面分为三点法和对角线法:三点法是用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所决定的理想平面作为评定基准面,实测时先将被测实际表面上相距最远的三点调整到与标准平板等高;对角线法实测时先将实际表面上的四个角点按对角线调整到两两等高。然后用测微计进行测量,测微计在整个实际表面上测得的最大变动量即为该实际表面的平面度误差。如果指定要测量8个点,就把相距最远的三个点调平,用以上方法检查8个点的最大变化量。测量面对面平行度误差公差要求是测量面相对于基准平面的平行度误差。基准平面用平板体现,将测量基准面放在平台上。百分表或千分表表座贴在平台上,测量时,双手推拉表架在平板上缓慢地作前后滑动,用百分表或千分表在被测平面内滑过,找到指示表读数的最大值和最小值,即为平行度。
测量工作必须遵循“从整体到局部,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控制点(桩)的闭合,道路的中线准确的定位,道路原状横断面的测量,设计道路边线的确定,管线定位及测量,模板边线及高程,竣工高程及线型。其中道路中线的定位是最为严谨的工作,它直接决定了道路的线形,而圆曲线的定位是测量过程中最为突出的一个方面,圆曲线测设一般分为两步,先确定曲线上起控制作用的主点,即曲线的起点(ZY)、曲线的中点(QZ)和曲线中点(YZ);然后结合设计给出的圆的半径(R)、切线长(L)、外矢距(E)和曲线对应的圆心角(á)测设所求曲线上每隔一定距离的加密细部点,用于详细标定圆曲线的形状和位置。主点的测设方法为:先将经纬仪置于JD,望远镜后视ZY方向,自JD点沿此方向量取切线长T,打下曲线起点桩;然后转动望远镜前视YZ方向,自JD点沿方向量切线长T,打下曲线中点桩,再以YZ为零方向,测设水平角(90-á/2),沿此方向,从JD量外矢距E,打下曲线中点桩。现在着重介绍一下偏角法放样圆曲线细部点,具体步骤为: 1.检核ZY、QZ、ZY三主点的位置。计算固定弦长L对应偏角á。 2.安置经纬仪于ZY点,经纬仪调平后,将水平度盘置零,照准JD点。 3.向YZ方向转动照准部,将度盘读数对准1点之偏角值á,用钢尺沿ZY-1方向量取弦长L以标定细部点1。继续转动照准部,将度盘读数对准2点之偏角值2á,并从1点起量取弦长L与ZY-2方向相交(即距离与方向交会),以定细部点2,依法放样曲线上所有细部点。 4.最后应闭合于曲线终点YZ。转动照准部,将度盘读数对准YZ点偏角á/2,由曲线上最后一个细部点起量出尾段弧长相应的弦长与视线方向相交,应为先前测设的主点YZ。 5.如果闭合差超出规定后,则要分析误差对测量数据进行平差,引起闭合差超出的原因 除了仪器系统误差、读数误差、气候影响外,最主要的是拉尺的人为误差而产生的测点误差 的积累,要减少误差的积累,可将经纬仪安置于ZY和YZ点分别向中点QZ测设曲线细部点。并且将多次测量的点记录进行平差。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先在电脑上绘制一份大样图,详细的标注每个细部点的偏角和距测站点距离,然后应用全站仪进行放样。 参考资料:http://www.tb51.com/info/5/2/Detail8047.asp回答者: jiangbida - 初入江湖 二级 8-14 22:59施工放样作业指导书 (一)施工测量放样工艺流程图 (二)施工测量放样作业方法及要求 一、说明 本指导书是根据常规放样方法编写的,放样人员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如精度要求、控制点分布、现有仪器、现场条件、计算工具等来选择测站点和放样点的 测设方法的不同组合及不同的检核方法。 各类工程及同一工程的不同阶段、不同部位对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不同,所以 对测站点和放样点的精度要求也不相同。作业时请严格执行《工程测量规范》、《水 电水利工程施工测量规范》和《施工测量控制程序》。本书中提到的限差指规范要 求的限差,如果设计上有特殊要求,按设计要求执行。 二、测量资料收集与放样方案制定 1.测量放样前,应从合法、有效途径获取施工区已有的平面和高程控制成果资料。 2.根据现场控制点标志是否稳定完好等情况,对已有的控制点资料进行分析,确 定是否全部或部分对控制点进行检测。 3.已有控制点不能满足精度要求应重新布设控制,已有的控制点密度不能满足放 样需要时应根据现有的控制点进行加密。 4.必须按正式设计图纸、文件、修改通知进行测量放样,不得凭口头通知和未经 批准的图纸放样。 5.根据规范规定和设计的精度要求并结合人员及仪器设备情况制定测量放样方案。其内容应包括:控制点的检测与加密、放样依据、放样方法及精度估算、放样程序、人员及设备配置等。 三、放样前准备 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建筑物轮廓控制点数据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 2.选定测量放样方法并计算放样数据或编写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 3.准备仪器和工具,使用的仪器必须在有效的检定周期内。给仪器充电,检查仪器常规设置:如单位、坐标方式、补偿方式、棱镜类型、棱镜常数、温度、气压等。 4.使用有内存的全站仪时,可以提前将控制点(包括拟用的测站点、检查点)和放样点的坐标数据输入仪器内存,并检查。 四、全站仪坐标法设站+极坐标法放点 1.在控制点上架设全站仪并对中整平,初始化后检查仪器设置:气温、气压、棱镜常数;输入(调入)测站点的三维坐标,量取并输入仪器高,输入(调入)后视点坐标,照准后视点进行后视。如果后视点上有棱镜,输入棱镜高,可以马上测量后视点的坐标和高程并与已知数据检核。 2.瞄准另一控制点,检查方位角或坐标;在另一已知高程点上竖棱镜或尺子检查仪器的视线高。利用仪器自身计算功能进行计算时,记录员也应进行相应的对算以检核输入数据的正确性。 3.在各待定测站点上架设脚架和棱镜,量取、记录并输入棱镜高,测量、记录待定点的坐标和高程。以上步骤为测站点的测量。 4.在测站点上按步骤1安置全站仪,照准另一立镜测站点检查坐标和高程。 5.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拟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 6.观测员转动仪器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位角,指挥司镜员移动棱镜至仪器视线方向上,测量平距D。 7.计算实测距离D与放样距离D°的差值:ΔD=D-D°,指挥司镜员在视线上前进或后退ΔD。 8.重复过程7,直到ΔD小于放样限差。(非坚硬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9.检查仪器的方位角值,棱镜汽泡严格居中(必要时架设三脚架),再测量一次,若ΔD小于限差要求,则可精确标定点位。 10.测量并记录现场放样点的坐标和高程,与理论坐标比较检核。确认无误后在标志旁加注记。 11.重复6~10的过程,放样出该测站上的所有待放样点。 12.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待放样点,可以在另一测站点上设站继续放样,但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 13.全部放样点放样完毕后,随机抽检规定数量的放样点并记录,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偏差值; 14.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5.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6.填写测量放样交样单。 五、全站仪(测距仪)边角交会法设站+极坐标法放样 1. 在未知点P上架设全站仪(测距仪),整 平;在已知点A上安置棱镜,量测棱镜高;在已知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 2. 测量PA间平距D、高差DH和PA至PB、 PC方向间的水平角α,β。 3.用D、α及A、B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一组坐标;用D、β及A、C点的坐标计算P点的另一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限差,取中数即为P点的最后坐标。 4.根据A点的高程HA和高差DH计算仪器的视线高:H视=HA-DH。 5.如果需要可以将P点坐标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量取仪器高,求出地面P点的高程。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放样过程与“四4~16”步骤相同。 六、经纬仪测角后方交会法+极坐标法放样 1.在未知点上安置经纬仪(或全站仪,当已知点上不便安置棱镜时),整平;在已知点A、B、C、D上安置照准标志。 2.以四点中较远点A为零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B、C、D、A方向值两个测回; 3.分两组数据用后方交会程序分别计算测站点P的坐标;两组坐标的差值不超过规定的限差,取中数作为P点最后坐标。 4.如果测站周围200米以内有两个已知高程的平面控制点,且放样点高程精度要求不高(大于±5厘米),可以观测仪器到两控制点的天顶距两个测回,分别用三角高程反算测站仪器的两个视线高(如果精度要求高或距离大于200米时,则要加入球气差改正)。如果差值不超过限差,可取中数作为仪器的视线高。 5.如果需要,可以将仪器中心点坐标或高程投影到地面上,作好标记。 6.用极坐标法开始放样,选择一较远的控制点作为后视方向配置度盘(配置成零方向或方位角方向),用另一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差值不能超过限差要求。如果放样点的精度要求较高,且检核方向相差超过20〃时应对设置的方向进行改正。 7.记录员根据测站点和放样点坐标反算出测站点至放样点的距离和方位角(或相对于后视方向的角度)。 8.观测员转动经纬仪至第一个放样点的方向上,指挥司尺员用钢尺从测站点沿放样点的方向量取计算好的平距D°,并标定下来。 9. 如果无法直接量取平距,可以用钢尺丈量从仪器中心至放样点的斜距,并测记 天顶距(或立角),计算平距D,与理论平距D°比较:ΔD=D-D°,用钢尺在经纬仪视线方向上量取ΔD,标定放样点。 (非基岩和砼地面此时可以打桩) 10.重复8、9步骤,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1.照准控制点,检查后视方向。 12.钢尺丈量放样点之间的间距,与理论值进行比较检核,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值。 13.测量放样负责人逐一将标注数据与记录结果比对,同时检查点位间的几何尺寸关系及与有关结构边线的相对关系尺寸并记录,以验证标注数据和所放样点位无误; 14.如果一站不能放样出所有欲放样点,此时需在测站上利用极坐标法测设测站点,第二次设站,开始放样前还须检测已放出的2~3个点位,其差值应不大于放样点的允许误差;然后继续放样直至放样出所有需要放样的点位。 15.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 16.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七、方向交会法放样 1. 在两个平面控制点A、B上各安 置一台经纬仪,盘左后视其它控制点,并对度盘进行坐标方位角配置。 2. 计算A、B点至拟放样点P的方 位角α、β。 3.旋转经纬仪A使方位角为α,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1P2。 4.旋转经纬仪B使方位角为β,观测员指挥画点人员在两视线交点附近画点P3P4。 5.用拉紧的细线P1P2与P3P4定出交点M的位置。 6.两仪器盘右后视控制点并配置度盘,重复3~5步骤得到交点N。 7.当M、N点间距离小于放样点限差要求时,以M、N连线中点作为放样点P,并标定下来。 8.重复上述过程放出其它放样点,丈量放样点之间的距离与计算值比较检核。 八、正倒镜投点法单方向设站 1.为了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直线上,用目估法将仪器大致架在A、B直线上的O1点,整平仪器;估计OA近似距离。 2.正镜瞄准远端A点,纵转望远镜看到近点B附近,估计十字丝中心点B1与B点的距离BB1;倒镜瞄准A点,纵转望远镜,估计十字丝中心与B点距离BB2;计算BB1与BB2的平均值为BB中。 3.计算OO1=OA×BB中/AB值,根据B1偏离B方向,将仪器向AB线上移动OO1。 4.整平仪器,重复2~3步骤,直到盘左、盘右的十字丝中心位置连线的中点B中与B点重合为止。 5.正镜、倒镜瞄准B点,纵转望远镜,左、右十字丝中心的平均位置应落在A点上,将此时仪器中心点位O投影到地面上,并作好标记,则O点在AB直线上。 6.后视A点便可放设单方向线了。还可在此基础上用轴线交会法求出O点的纵向(横向)桩号值,以便放样纵向(横向)轴线。 九、轴线交会法设站+方向线法放线 1.先用正倒镜投点法(或方向线法)将仪器架设在已知点A、B间的连线上一点O1,整平仪器。 2.用方向观测法测量A、C、B、D控制点的水平方向二个测回,计算出角度α,β; 3.分别计算O1点的横向(纵向)坐标:Y01′=YC-(XC-XB)/TANα;Y01〃=YD-(XD-XB)/TANβ。若Y01′与Y01〃之差不超过限差,取中数作为O1点纵(横)坐标,并与O点纵(横)坐标比较,计算出差值OO1。 4.观测员指挥作业员用钢尺在AB轴线上从O1点量取OO1距离,定出O点位置。 5.在O点架仪器,后视A点(或B点),检查B点(或A点)后,旋转90°,放出O点所在的纵(横)轴线。 十、方向线平移法放线 为了放样某方向线PY,用自由设站法不可能直接将仪器架设在P点上,或者P点上不便于直接架站,此时在尽可能接近P点的P1上架设仪器,用后方交会等自由设站法测量P1点的坐标(如果P1点坐标已知可省此步骤),然后用方向线平移法放样PY方向线。 1.在P′点上安置仪器,后视控制点A,用控制点B检核方位角。 2.转动仪器使视线与拟放轴线平行(方位角相同或相差180°),指挥作业员在地面标记出平行线上的点P1′、P2′、P3′……PN′。 3.分别从P1′、P2′、P3′……PN′上用小钢尺向PY方向线一侧垂直量取距离dx,得到P1、P2、P3……PN,则P1、P2、P3……PN即为PY方向线上的点。标注单方向点,并注记桩号。 4.检查后视方位角,量取所放方向线与建筑物已有的结构线间尺寸进行检核。 十一、导线法(极坐标法)设站 1.在控制点A上安置全站仪(测距仪),在控制点B、C上安置照准标志,在待定点P上安置脚架和棱镜,量取仪器高、棱镜高。 2.选择B、C中一点作为零方向,另一点作为检查方向,用方向观测法测量至P点水平角两个测回。 3.测量仪器至P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 4.测量往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5.A点和P点的脚架不动,交换仪器和棱镜,测量P点仪器至A点天顶距(垂直角)两个测回,测量返测的斜距、平距、高差、温度、气压。 6.利用斜距、天顶距、温度、气压、仪器高、棱镜高及仪器的加、乘常数计算平距、高差,用观测平距和高差进行检核。 7.用A点坐标和测量的方位角、平距中数、高差中数计算P点坐标和高程。 8.如果要测设的待定点不止一个,则应将几个点组成一条导线,进行往返观测,经过平差计算得到各点坐标和高程。 十二、GPS动态测量建测站点 1.基准站设置 (1) 将脚架架设到基准站测量点上(有标墩直接将仪器架设在标墩上),脚架的顶 部应在可视范围内粗略水平。 (2) 将三角基座和GPS接收机系统联结在一起,安放在脚架(或标墩)上,并固 定连接螺丝。 (3) 将GPS接收机和供电系统联接(如干电池、电瓶等)。 (4) 将GPS接收机和接收天线系统联接(接收机内含天线系统的不需此步骤)。 (5) 对相位中心不在接收机中心的应将GPS接收机的指示标识指向磁北方向。 (6) 连接电台发射系统和GPS接收机,电台主机和电台天线,电台主机和电台后备电源。 (7) 联接接收机和记录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8) 将脚架精确整平和对中于基准点。 (9) 量取并记录天线高度,记录基站测量点的名称、GPS接收机编号、开始测量时间等资料。 (10) 依次打开接收机主机、电台、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11) 用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设置基准站。 2. 流动站设置 (1) 在流动站上用脚架或对中杆架设接收机。 (2)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供电电源。 (3)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接受电台,及接收电台天线(含内电台的可省去本步骤)。 (4) 联接流动站主机和测量手簿或便携式电脑。 (5)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配置流动站。 (6) 流动站的初始化。 (7) 在已知点上架设流动站。 (8) 整平对中接收机,量取天线高度。 (9) 用手簿或便携式电脑控制流动站做点位校正。 (10) 开始执行动态测量任务。 十三、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 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的测站点(包括后视点和检查点)必须是专用的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加密安装控制网点、控制轴线点和高程基点,必须采用等级平面控制和等级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测站点或控制轴线应在整个安装过程中保持不变。金属结构、机电设备安装测量放样应选用满足精度要求的经纬仪、水准仪、经过检定的钢尺、钢带尺及测针、精密水准尺等。 轴线放样时,最好将仪器架设在轴线一端A点上,瞄准轴线另一端B点,直接放样AB轴线上的点。如果需要旋转角度进行放线时,必须盘左、盘右两次放点取平均位置定点。 1.平面位置极坐标法放样: (1)观测员在测量基准点上架设经纬仪并对中整平。 (2)仪器盘左照准一较远的测量基准点,记录员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3)仪器依次照准另外1~2个相对较近的测量基准点,读取方位角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 (4)记录员将待放样点的方位角值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转至待放样点的方位角方向,并向记录员回报以验证无误; (5)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在同一平面上,记录员报出测站点至待放样点的距离(考虑了尺长和温度改正后的距离),用钢尺在方向线上水平量取该距离,司尺员回报钢尺读数,记录员计算钢尺量取的距离是否正确。 (6)盘右位置重复(2)~(5)步骤,取平均方向位置。变动钢尺一端读数,重复量距一次进行检核,确认无误后将此点标定; (7)如果测站点和放样点不在同一平面上,先估计仪器视线与放样点所在平面间的高差,计算仪器至测点的近似斜距,从仪器中心标志沿放样点方向量取斜距,确定测针起始位置P1,测量P1点的天顶距(或垂直角),根据斜距、天顶距、温度及尺长改正数计算出平距D′,与拟放样平距D°比较,△D= D′- D°。 (8)观测员指挥在方向上前进或后退△D,标定测针位置P。分别从仪器的左、右标志量取仪器至P点的斜距;盘左、盘右确定水平方向;盘左、盘右测量天顶距,再次计算平距。直到△D小于规定的限差为止。 (9)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的所有欲放样点位。 (10)用钢尺量取同一平面上的放样点的间距,加上温度、尺长改正,与理论值对照进行内部检核。 (11)用钢板尺或钢尺量取放样点与周围已形成的金属结构的点、线之间的距离进行外部检核。 2.高程放样 (1)选择满足精度要求的水准仪和水准尺(或钢板尺)。 (2)在适当位置安置水准仪,整平。 (3)水准仪分别照准二个以上已知高程基准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在需要的安装部位测定并标注高程点。 (6)再次检查基准点测量记录计算数据及标注数据是否正确。 十四、开挖开口测量放样 1.准备 (1)阅读设计图纸,校算开挖底口控制点数据及边坡坡比和标注尺寸;记录审图结果并签名。 (2)编写开挖开口测量放样计算程序、绘制放样草图并由第二者独立校核验证其正确性。 2.实施放样 (1)利用周围测量控制点测设测站点。 (2)观测员在测站点上架设仪器并对中整平,量取仪器高度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3)仪器照准另一已知高程点读数并报给记录员,记录员记录并回报以验证记录无误。 (4)记录员计算仪器的视线高程,计算的两个视线高程之差应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取其平均值作为该测站仪器的视线高程。 (5)仪器照准一较远的测量控制点,计算后视方位角报给观测员,观测员将仪器度盘读数配至该后视方位角值并向记录员回报验证所配度盘读数无误。 (6)仪器依次照准另两个相对较近的测量控制点,读取方位角读数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与计算的方位角值比较,其差值应能满足放样点的精度要求。利用坐标测量功能时,在测量第一个点的三维坐标的同时测量仪器至该点的方位角、距离和高差,观测员将数据报给记录员,记录员回报、记录并计算该点的三维坐标并与仪器测得的三维坐标校核无误后方可进行放样。 (7)观测员将仪器精确照准目标并报测量数据(方位角、距离、高差)或测得的三维坐标,记录员回报并利用编制的程序进行计算。如图所示,首先由测得点A1的坐标计算A点至底口线偏距L,A2点为A1点在设计边坡线AO上的投影,底口高程Ho和边坡坡比1:I为已知值, A2点的设计高程Ha2=Ho+L?I,A1点至A2点的高差Δh=Ha1-Ha2,所以偏距差值ΔL=Δh/I,指挥司镜员按此差值移动目标,ΔL为正值向远离底口线方向移动,ΔL为负值向底口线方向移动。由移动后点的三维坐标计算ΔL,再次移动棱镜,重复以上步骤,直到ΔL满足边坡开挖的精度要求,此时的点A即为此断面上的开挖开口点。 (8)依此类推,放样出该测站上所能放样的所有开挖开口点。 (9)随机抽检20%开口点的点位和高程,其差值应不大于开口点所要求的允许偏差值; (10)作业结束后,观测员检查记录计算资料并签字,绘制测量放样交样单。

文章TAG:平面度测量方法  求平面度或者称平整度的测量方法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