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1,炙甘草的作用是什么

在临床应用中有生甘草与炙甘草之分,生用味甘而偏凉.以清热解毒作用强,炙甘草性温,增强补脾脾益气复脉的作用,还可以缓急止痛。

炙甘草的作用是什么

2,炙甘草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炙甘草药典标准 3.1 品名 3.2 来源 3.3 制法 3.4 性状 3.5 鉴别 3.6 检查 3.6.1 水分 3.6.2 总灰分 3.7 含量测定 3.8 性味与归经 3.9 功能与主治 3.10 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 3.11 出处 附: 1 用到中药炙甘草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炙甘草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炙甘草 1 拼音 zhì gān cǎo 2 英文参考 prepared RADIX GLYCYRRHIZAE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炙甘草药典标准 3.1 品名 炙甘草 Zhigancao GLYCYRRHIZAE RADIX ET RHIZOMA PRAEPARATA CUM MELLE 3.2 来源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3.3 制法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附录ⅡD)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3.4 性状 本品呈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外表皮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略有黏性。具焦香气,味甜。 3.5 鉴别 照甘草项下的[鉴别)(2)项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3.6 检查 3.6.1 水分 不得过10.0%(附录ⅨH第一法)。 3.6.2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K)。 3.7 含量测定 同甘草药材,含甘草苷(C21H2209)不得少于0.50%,甘草酸(C42H62016)不得少于1.0%。 3.8 性味与归经 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3.9 功能与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用于脾胃虚弱,倦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3.10 用法与用量、注意、贮藏 同甘草。 3.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用到中药炙甘草的方剂 人参散 方:葛根二两,人参、茯苓(去皮)各一两,木香、炙甘草、藿香叶各一分干葛60克人参白茯苓(去皮)各3... 麻黄汤 常用方,其组成为麻黄9g、桂枝6g、杏仁6g、炙甘草3g,具有发汗解表,宣肺平喘之功效。主治外感风... 白术汤 茯苓、炒麦芽、沉香、陈皮、木香各三分,炒枳实、炙甘草各半两。白术1两,人参1两,荜澄茄1两,诃黎勒... 白术散 明胶(捣碎,炒微黄)、茯苓各三分,紫菀、炮姜、炙甘草各半两,桂心一两。制法:上药为末。用法用量:每... 半夏散 一首。《伤寒论》方之半夏散:处方:半夏、桂枝、炙甘草各等分。半夏(洗)、桂枝(去皮)、甘草(炙)各... 更多用到中药炙甘草的方剂 用到中药炙甘草的中成药 四逆汤 有四首,其中《伤寒论》记载者为常用方,其组成为炙甘草6g、干姜9g、生附子(先煎)15g,具有温中... 四逆散 常用方,其组成为枳实6g、柴胡6g、芍药9g、炙甘草6g,具有透邪解郁,疏肝理气之功效。主治阳郁厥... 石膏散 散:组成:石膏二两,秦艽、犀角、栀子仁各一两,炙甘草半两。石膏2两,秦艽1两(去苗),犀角屑1两,... 理中丸 hongWan处方:党参75g、土白术75g、炙甘草75g、炮姜50g制法:以上四味,粉碎成细粉,... 枳实消痞丸 》方为常用方,又名失笑丸,其组成为干生姜3g、炙甘草6g、麦芽曲6g、白茯苓6g、白术6g、半夏曲... 更多用到中药炙甘草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炙甘草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四书集·古方八阵]和阵 胃不和等证。陈皮半夏(制,各三钱)茯苓(二钱)炙甘草(一钱)水二钟,姜三五片,枣一枚,煎八分,食远...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 术(钱半)川桂枝(五分)建泽泻(钱半)猪苓钱半炙甘草(五分)先用西茵陈八钱煎汤代水。茵陈五苓散西茵... 《吴鞠通医案》:[卷四]痘症 (五钱)苦桔梗(三钱)鸡冠血(每一酒杯点三滴)炙甘草(钱半)紫草(二钱)党参(三钱)白归身(三钱)... 《景岳全书》:[卷之六十二长集·小儿则古方]小儿 食泻后,脾胃虚哕吐泻。人参茯苓干姜(炒)藿香白术甘草(炙)木香丁香香附(炒,去毛)砂仁(等分)上水煎... 《吴鞠通医案》:[卷四]痰饮

炙甘草简介

3,炙甘草的功效作用是什么服用有什么好处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炙甘草的工效在于补,生甘草偏重于解毒。

炙甘草的功效作用是什么服用有什么好处

4,炙甘草详细资料大全

炙 甘草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系豆科植物,炙甘草是用蜜烘制的甘草,俗称炮制,就是将蜂蜜置锅中炼成中蜜,改用文火加生甘草片拌炒均匀,3~5 min出锅,置烤房或烘箱60~C烘至不粘手时取出,放凉即可。 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炙甘草汤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治疗功效。 基本介绍 中文学名 :炙甘草 拉丁学名 :Glycyrrhizae. 界 :植物界 门 :被子植物门 纲 :双子叶植物纲 目 :蔷薇目 科 :豆科 属 :甘草属 种 :炙甘草 分布区域 :东北、华北、西北各省区.蒙古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 形态特征,生长环境,分布范围,炮制方法,甘草繁殖方法,种子繁殖,根状茎繁殖,栽培技术,功效作用,临床套用,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根与根状茎粗状,直径1-3厘米,外皮褐色,里面淡黄色,具甜味。茎 直立,多分枝,高30-120厘米,密被鳞片状腺点、刺毛状腺体及白色或褐色的绒毛,叶长5-20厘米;托叶三角状披针形,长约5毫米,宽约3毫米,两面密被白色短柔毛;叶柄密被褐色腺点和短柔毛;小叶5-17枚,卵形、长卵形或近圆形,长1.5-5厘米,宽0.8-3厘米,上面暗绿色,下面绿色,两面均密被黄褐色腺点及短柔毛,顶端钝,具短尖,基部圆,边缘全缘或微呈波状,多少反卷。 总状花序腋生,具多数花,总花梗短于叶,密生褐色的鳞片状腺点和短柔毛;苞片长圆状披针形,长3-4毫米,褐色,膜质,外面被黄色腺点和短柔毛;花萼钟状,长7-14毫米,密被黄色腺点及短柔毛,基部偏斜并膨大呈囊状,萼齿5,与萼筒近等长,上部2齿大部分连合;花冠紫色、白色或黄色,长10-24毫米,旗瓣长圆形,顶端微凹,基部具短瓣柄,翼瓣短于旗瓣,龙骨瓣短于翼瓣;子房密被刺毛状腺体。荚果弯曲呈镰刀状或呈环状,密集成球,密生瘤状突起和刺毛状腺体。种子3-11,暗绿色,圆形或肾形,长约3毫米。花期6-8月,果期7-10月。 生长环境 甘草常生于干旱沙地、河岸砂质地、山坡草地土壤中。 分布范围 全国大范围有,主要集中在甘肃、新疆、四川一带。 炮制方法 取甘草片,照蜜炙法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蜜炙法:蜜炙时,应先将炼蜜加适量沸水稀释后,加入待炮炙品中拌匀,闷透,置炒制容器内,用文火炒至规定程度时,取出,放凉。蜜炙时,用炼蜜。除另有规定外,每100千克炮炙品用炼蜜25千克。 甘草繁殖方法 种子繁殖 第二年春天4月份播种,磨破种皮,或者用温水浸泡,沙藏两月播种。再者用60℃温水浸泡4~6小时,捞出种子放在温暖的地方,上盖湿布,每天用清水淋2次,出芽即可播种。7~8月份播种,不催芽,可条播和穴播,行距30厘米开1.5厘米沟,种子均匀撒人沟内,覆2~3厘米土。穴播:株距5厘米,每穴播5粒,覆土后一定要注意种子和土壤密接,土干要浇水,每公顷用种子30~37.5千克。 根状茎繁殖 结合春秋采挖甘荔时进行,粗的根药用,细的根茎截成4-5厘米的小段,上面有2~3个芽,头一年秋天地整好的畦内,行距30厘米开10厘米深的沟,株距15厘米把根平放,覆土正平、浇水。 出苗前后,保持土壤湿润,干要浇水,苗长出2~3片真叶按株距10~12厘米间苗,此期地无草。根状茎露出地面后培土,拔除杂草,防止草丛生,第一、二年和粮食等作物间套种,合理利用土地。封冻前,追施农家肥料2000~2500千克。 采收加工:种子繁殖3~4年,根状茎繁殖2~3年即可采收。在秋季9月下旬至10月初,地上茎叶枯萎时采挖。甘草根深,必须深挖,不可刨断或伤根皮,挖出后去掉残茎。泥土,忌用水洗,趁鲜分出主根和侧根,去掉芦头、毛须、支杈,晒至半乾,捆成小把,再晒至全干;也可在春季甘草茎叶出土前采挖,但秋季采挖质量较好。 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加工时做到皮净身乾,单条顺直,两头见刀,口径整新,根茎分拢,按类归等。 栽培技术 病虫害 锈病 被真菌侵害后,叶的背面出现黄褐色的疱状病斑,破裂后散发褐色粉末,是病原菌的多孢子堆和复孢子,8、9月形成褐黑色的冬孢子堆。 甘草 防治方法:把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洒0.3-0.4波美度石硫合剂或97%敌锈钢400倍液。 褐斑病 被真菌感染后,叶片产生圆形和不规则形病斑,中央灰褐色,边缘褐色,病斑的正反面均有灰黑色霉状物。 防治方法:病株集中起来烧毁。初期喷1:1:1~16O波尔多液或70%甲基托布律可湿性粉剂1500~Z00O倍液。 白粉病 被真菌中的半和菌感染后,叶片正反面产生白粉。 防治方法:喷0.2-0.3波美度石硫合剂。 蚜虫 又叫蜜虫、腻虫,成、若虫吸茎叶汁液,严重时造成茎叶发黄。 防治方法:冬季清园,将植株和落叶深埋。发生期喷50%杀螟松1000~2000倍液或40%乐果乳油1500~2000倍液或80%敌敌畏乳油1500倍液,每7~10天喷1次,连续数次。 红蜘蛛 8月份左右发生,9月份左右危害严重,主要侵食叶片和花序。叶片被害后,叶色由绿变黄,最后枯萎。此虫多藏于叶背面。 防治方法:可用0.2-0.5波美度石硫合剂加米汤或面浆水喷洒。 功效作用 功效滋阴养血,益气通阳,复脉定悸。主治心阴阳两虚证,后世医家在张仲景临床套用基础之上将其扩展用于治疗虚劳、肺痿、肺燥阴伤等证.现代医家则用于治疗心血管疾病及其他系统性疾病. 临床套用 1 健脾益气和中 《本草述钩元·卷七》凡心火乘脾, 腹中急痛, 腹皮急缩者宜信用之。健中汤用之以补中而缓脾急。对于脾胃倦怠, 心虚悸动引起的疾病, 本品甘平, 益气补中, 故可用于多种气虚证, 如脾胃虚弱, 气短乏力, 食少, 便溏者, 常与人参、白术、茯苓同用, 以增强健脾益和中之效。若心气气虚不足, 心悸动, 脉结代者, 本品又配熟地、麦冬。 对咳嗽气喘, 本品有润肺止咳平喘, 药性甘平, 故无论外感内伤, 寒热虚实, 以肺失宣降, 气喘咳嗽, 均可套用。如寒痰停饮喘咳配半夏、干姜、细辛等同用的小青龙汤均以本品止咳平喘之良药。 对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本品甘以解毒, 治痈疽喉痹药食中毒, 有良好的解毒之效。如用于火毒疮疡, 常与金银花、天花粉、白芷等清热解毒同用如仙方活命饮。 如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 本品味甘缓急止痛, 常与桂枝、芍药、饴糖等同用, 治脾胃虚寒, 脘腹挛急作痛, 如小健中汤;与芍药同用, 甘酸化阴柔筋止痛, 以治四肢挛急作痛, 如芍药甘草汤;又甘草梢善止茎痛, 配木通生地, 竹叶同用。还可用治口糜, 淋痛, 如导赤散。 2 调和药性 《百家配伍用药经验采著》元胡、瓦楞子、甘草配伍特点是:益气化痰瘀和中止酸止痛, 甘草补中益气。缓急止痛。三药合伍, 痰瘀兼化, 相辅相成, 化滞中寓和中缓急, 则不伤正而增止酸止痛之功。本品甘平、药性和缓、能升能降, 能浮能沉, 故与寒热、温凉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有缓和药性, 调和百药之功。如与石膏、知母等寒凉补泻各类药物同用, 如白虎汤, 以防寒凉伤胃;与附子, 干姜等温热同用, 如四逆汤, 以防燥热伤阴;与大黄、芒硝等泻下药同用, 如调胃承气汤, 以缓其速下, 泻不伤正;与人参、白术、当归、地黄等补益药同用, 如八珍汤, 以药效缓慢持久。本品最善调合百药之性, 因此固有“国老”之称。

5,什么是炙甘草

炙甘草又名蜜甘草、蜜炙甘草。为生甘草片用蜂蜜拌匀,再炒至不粘手取出摊晾,然后入药者。偏于润肺和中。炙甘草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他们说的都很正确,生甘草确实主要是清热解毒,炙甘草用于补中益气,而且用于调和药物,还有矫正药味的作用,甘草不能和海藻,或鲤鱼一起同吃,有毒

6,炙甘草是什么草药

中药名称 炙甘草 拼音名 Zhigancao 英文名 RADIX GLYCYRRHIZAE PREPARATA 来源 本品为甘草的炮制加工品。 性状 本品为类圆形或椭圆形切片,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微有光泽,切面黄色至深黄色,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 质稍粘。 具焦香气,味甜。 鉴别 照甘草项下的 【鉴别】(2) 试验,显相同的结果。 制法 取净甘草片,照蜜炙法(附录Ⅱ D),炒至黄色至深黄色,不粘手时取出,晾凉。 检查 水分 照水分测定法(附录Ⅸ H一法)测定,不得超过10.0%。 总灰分 不得过5.0%(附录Ⅸ K)。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1.0%(附录Ⅸ K)。 性味与归经 同甘草。 功能与主治 补脾和胃,益气复脉。 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

7,炙甘草的功效和作用

现代研究,炙甘草含有甘草甜素、甘草次酸、甘草多糖等多种化学成分,具有抗炎及抗变态反应作用,可调节机体免疫功能,抗肿瘤和止痛作用。因此炙甘草的主要功效是和中缓急,润肺,解毒,调和诸药。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动悸,脉结代,可解附子毒。炙甘草临床应用多为炙甘草汤,是以炙甘草为主要原料制成的汤。因此炙甘草的功效与作用可以从炙甘草汤中来分析。综合历代医家,认为炙甘草汤主要功效与作用有以下四点:1、补阴为主的功效,清代柯琴《伤寒来苏集·伤寒附翼》指出“生地为君、麦冬为臣、炙甘草为佐,大剂以峻补真阴,开来学之滋阴一路也。”清代田宗汉《医寄优阴论》也认为本方是“滋阴之祖方”。2、补血为主的功效,以清代唐容川为代表的一派医家认为炙甘草汤是“补血之大剂”。3、气血双补的功效和作用,以《注解伤寒论》为代表,认为炙甘草汤的功效当为气血双补,“益虚补血气而复脉”。4、阴阳并调,清代医家尤在泾《伤寒贯珠集》指出炙甘草汤是“扩建中之制,为阴阳并调之法”。本方主治伤寒病后或重病恢复期阴血不足,血不荣心,虚羸少气,心慌心悸,虚烦少眠,大便干涩,舌质略红少苔,脉象结代不整。或肺痿久咳,吐涎沫稀痰,量多,咽燥而渴,或痰中带血,心悸气短,心中温温液液,失眠多汗,脉虚细而数,或偶见结代。

文章TAG:炙甘草炙甘草  甘草  作用  
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