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绘采用的画珐的制作技法起源于15世纪中叶欧洲比利时、法国、荷兰三国交界的佛朗德斯地区。15世纪末,法国中西部的里摩居,以其制作内填珐琅工艺为基础,发展成画珐琅的重镇,初期制作以宗教为主题的器物,后来逐渐制做成装饰性的工艺品。珐琅又称“拂郎”、“佛郎”、“发蓝”,是一种玻化物质。它以长石、石英为主要原料,加入纯碱、硼砂为助熔剂,氧化钛、氧化锑、氟化物等作乳浊剂,加入氧化铜、氧化钴、氧化铁、氧化锰、氧化锑等作着色剂,经过粉碎、混合、煅烧、熔融后,倾入水中急冷得到珐琅熔块,再经细磨而得到珐琅粉。
若以玻璃为胎,则称为玻璃胎珐琅;以瓷器为胎者,则称为瓷胎珐琅。人们习惯把和附着在瓷器表面的叫“釉”;附着在金属材料上的叫“珐琅彩”;附着在建筑材料上的叫“琉璃釉”。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
7、如何鉴识珐琅彩瓷雍正花鸟纹珐琅彩瓶雍正花鸟纹珐琅彩碗康熙珐琅彩碗在康熙珐琅彩瓷器上出现胭脂红,是我国早使用的黄金红,也是最早的进口红色料。雍正六年(1728年)以前,珐琅彩料全部都是依靠进口的。由于珐琅彩器烧造过程复杂,用料考究,制作精良,成本巨大。所以,一般无大器。而且,基本上都留存于宫廷之内。因此,社会上流通的珐琅彩瓷器,应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的。
下面说一下辨识珐琅彩瓷的有关知识和要领。在康熙朝,珐琅彩的一个重要特征是其胎并非本朝所制,实际年代要早于康熙朝。胎质略显粗糙,没有本朝的细腻。其时,多在器物的外壁未上釉处,施以黄、蓝、红、豆绿、绛紫等彩料作地。上用珐琅彩彩绘。题材以缠枝花卉为主,但绝没有鸟,有花无鸟,更不见山水人物。在花朵中有时会填写一些文字,如“万寿”、“长春”之类的吉祥语。
8、珐琅瓷与石湾瓷区别珐琅瓷与石湾瓷区别。1、珐琅瓷和石湾瓷的工艺不同,珐琅瓷是将粉碎研磨的珐琅釉料,涂施于经过金属加工工艺制作后的金属制品上,经过干燥、烧制等步骤制作的与石湾瓷的工艺不同。2、珐琅瓷的基本原料为石英、长石、硼砂、氟化物等,属于硅酸盐类物质。石湾瓷与珐琅瓷的原料有一定别。
9、瓷库中国的珐琅瓷珐琅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
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10、珐琅彩,珐琅瓷,珐琅是什么,珐琅质珐琅又称景泰蓝,其独特之处是把丰富的颜色混合在一起。它是覆盖于其他物体表面的一种玻璃质材料。珐琅的主要原料是石英、长石瓷土等,用碱、硼砂作熔剂,用氧化钛、锑、氟化物为乳浊济,金属氧化物为色济。经过粉碎、混合、熔融后,倾入水中冷却成珐琅块,再磨成珐琅粉,或配入粘土湿磨成珐琅浆。在制作当中加入某种金属氧化物着色剂,经焙烧后,就显现出其各自的固有颜色和光泽。
珐琅器有錾胎珐琅、掐丝珐琅、画珐琅和透明珐琅、七宝烧等分类。錾胎珐琅是在金属地上锤钻錾刻成凹凸的各种图案,再施珐琅料于凹处焙烧出的工艺,如十九世纪法国铜鎏金錾胎珐琅彩绘爱神座钟就是一例,掐丝于珐琅是用金属条格连串成各种图形,然后施珐琅料于格空处焙烧出的工艺,中国常见的景泰蓝就属这种工艺。在国外,最早出现的是掐丝珐琅和錾胎珐琅。
文章TAG:珐琅 珐琅瓷